国土名片】鄂州线上观|鄂州古铜镜述略 (作者:朱江

2024-07-01 13:36 《神州杂志·中旬刊》 360个人图  主页 > 关注 > 重点关注 > 鄂州线上观 >

打印 放大 缩小







 
鄂州古铜镜述略
 


《神州杂志·中旬刊》 2020年1期   作者:朱江
 
摘要:公元229年即黄龙元年,孙权在古武昌称帝,鄂州因此得以成为三国时期吴国的首都,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上比较丰厚铜矿自然资源使鄂州成为当时四大铜镜之乡之一。鄂州作为铜镜出土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对我们了解掌握当时社会面貌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武昌;铜镜之乡;铜镜
 
“谪仙人”在《秋浦歌》中写到:“灯下天姿人不识,唯对铜镜自心伤。”唐贞观十七年,直言的魏征因病去世。唐太宗难过的说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正没,朕亡一镜矣!”可以窥见,古铜镜不仅可以现容貌,更可辩是非古今。中国铜镜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传说时代,据传说黄帝是铜镜的发明者,《过异论》:“饶州俗传,轩辕氏铸镜于湖边,今有轩辕磨镜石,石上常洁,不生蔓草。”在铜镜发明之前,人们只能用平静的水面来照面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铜器得到了普遍运用,人们就用铜盆盛水,这种铜盆被称之为“鉴”,所以古铜镜也被称为“鉴”。鄂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早在旧石器时代,鄂州地区就有人类繁衍生息。随着东吴政权的建立,鄂州迎来了古铜镜发展的黄金时期。作为有着丰富铜镜历史文化的鄂州地区,笔者希望通过一些史实去探究发掘盛产于这片土地的古铜镜。
 
一、鄂州各时期古铜镜的特点微探
 
迄今为止,鄂州地区出土的最早的古铜镜是战国时期的山字纹镜,镜面较为平滑、卷缘呈内凹状等。山字纹镜是战国时期铜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之鄂州出土的山字纹镜也体现着战国时期铜镜的时代特色。至于西汉初年,鄂州古铜镜仍保留着战国铜镜的一些特色,但较之战国时期古铜镜的制造工艺已经日趋成熟,铜镜上的纹饰也逐渐增多。文景两代之际,鄂州古铜镜发生了较大变化,半球状的钮逐步替代了三弦钮,最重要的是文字被篆刻在古铜镜上,文字成为古铜镜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成为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文字资料。到了西汉晚期,各种珍奇鸟兽成为古铜镜的主要纹饰。东汉时期,鄂州古铜镜发展到有一个新的兴盛阶段,铭文中大量纪年、纪事、纪人,与此同时,铜镜的神学色彩也越发浓厚,鄂州本地制作更多的采用浮雕式。三国时期,吴王孙权建都武昌(今鄂州),鄂州逐渐成为全国制造古铜镜的中心,鄂州本地生产的如神兽镜、四叶八凤镜不仅对口本地需求也出口至东洋。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发展,近些年来,在日本发掘出土了许多带有“武昌”铭的铜镜以及与鄂州古铜镜同模铸出的神兽镜。唐代较之之前的朝代的铜镜有了很大的创新,首先在铜镜造型上一反常规,打破了铜镜以圆为主的局面,这个时期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等花式铜镜。当然,铜镜的纹饰也更加丰富多彩,出现了金银平脱、螺钿、贴金贴银等装饰工艺。鄂州古铜镜发展至五代时期工艺逐渐变得粗放。自宋代起,铜镜制作的合金比例发生了微妙的改变,铜镜的锡含量减低,随之而来的是铅含量的增高,较之汉唐铜镜的色泽银白,宋代铜镜更显得铜黄,且质地粗软,不如唐汉时期的坚硬。宋州鄂州出现了许多如花草、山水等装饰的铜镜。至于明清,随着水银玻璃镜的发明以及西洋玻璃镜的引入,古铜镜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鄂州本地的铜镜制造趋于衰竭。
 
二、鄂州铜镜产业发达的原因
 
1977年,在鄂州西山南麓一座古井中出土一件罐形铜釜,釜上刻有铭文“黄武元年作三千四百三十八枚、武昌、官”十五字。当时总共生产了三千四百三十八件铜镜。如此多的铜镜势必需要大量的铜矿产等原料。《古今刀剑录》:“吴王孙权黄武五年采武昌铜铁,作千日剑,万口刀,各长三尺九寸,刀头方,皆是南铜越炭作之。”《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武昌郡鄂县有新兴、马头铁官。”鄂州在秦时为鄂县,东汉继续设置鄂县,鄂县管辖下的大冶铜绿山,蕴藏着大量的金属矿产资源。自商代以来。青铜铸造业一直十分发达。商代中晚期这里曾铸制了礼器等。至于东汉,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凭借着铜绿山出产出的铜料,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个系统的铸镜业。孙权建都鄂州后,重视商贸业,铜镜铸造业空前发展起来。由于当时鄂州是吴国的首都,大量的铸镜师从江浙地区而来,专业生产人员的聚集使鄂州铸镜产业迅速发展。据鄂州出土铜镜的铭文可知,鄂州当地的工匠有三羊、青羊、张氏、朱氏等。
 
三、鄂州古铜镜的作用
 
《楚辞·九辩》有云:“今修饰而窥镜兮。”鄂州古铜镜一个基本的作用便是修饰妆容,窥己容貌。铜镜的第二个作用便是辟邪除灾,在鄂州许多农村依然保留这一习俗,一般会在大门正上方放置一个铜镜,人们相信在正确的方位摆放铜镜可以消除灾祸、去除晦气,影响运势。在《鄂城出土汉三国六朝铜镜》提到的第一八零八号铜镜中有这样一段铭文:黄初二年十一月丁卯朔廿七日癸已,扬州会稽阴师唐豫命作镜,大六寸清冒,服者高迁,佚公美,宜侯王,子孙藩昌。可以窺见,铜镜也具有求子之愿。《鄂城出土汉三国六朝铜镜》第九十号铜镜上铭文反应铜镜也有祈求长寿之用。除此之外,铜镜也被作为古代婚丧嫁娶的一种附带品。当然铜镜也被作为一种男女感情的信物,在男女双方定情时会赠与铜镜,或者在出嫁迎娶时,铜镜也会被作为陪嫁品。鄂州铜镜的又一大作用就是占卜。铜镜也是一种宗教观念的载体,鄂州铜镜大量出现如卍、东王公这些铭文或图饰,足以表明铜镜也可以被视作一种文化价值理念和宗教信仰的寄托。
 
四、鄂州铜镜制作与工艺
 
鄂州铜镜制作主要程序有设计制作镜模、然后制范、按照一定比例配比铜铅锡、接下来高温熔炼、然后把熔炼后的金属汁液浇入范腔中待其冷却成形,成形后铜镜初样还需经过打磨抛光,最终才得以制成一件完整的铜镜。宋代以前,鄂州铜镜主要采用范铸法,宋以后,新的铸造方法得到运用。据有关对战国到唐代铜镜化学成分的分析,铜镜中的铜占比一般为半分之六十六至百分之七十八,锡占比一般为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二十七,铅占比一般为百分之一到百分之八。它们的合金都处于较一般的范围内,说明古代鄂州铜镜制作已经有了一定的规范。现如今,鄂州博物馆致力于铜镜复原与修复工作,大量的铜镜得以为人们所知,铜镜工艺也得以传承。
 
鄂州铜镜历经千年发展,每一件铜镜即一段历史。现如今,鄂州在古铜镜制作与复原工艺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助推铜镜产业也在鄂州地区快速发展。


-------------------------------------------------



鄂州曾今的古铜镜制作之乡

360个人图书馆  取经的兵 
 
 
“谪仙人”在《秋浦歌》中写到:“灯下天姿人不识,唯对铜镜自心伤。”唐贞观十七年,直言的魏征因病去世。唐太宗难过的说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正没,朕亡一镜矣!”可以窥见,古铜镜不仅可以现容貌,更可辩是非古今。中国铜镜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传说时代,据传说黄帝是铜镜的发明者,《过异论》:“饶州俗传,轩辕氏铸镜于湖边,今有轩辕磨镜石,石上常洁,不生蔓草。”在铜镜发明之前,人们只能用平静的水面来照面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铜器得到了普遍运用,人们就用铜盆盛水,这种铜盆被称之为“鉴”,所以古铜镜也被称为“鉴”。鄂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早在旧石器时代,鄂州地区就有人类繁衍生息。随着东吴政权的建立,鄂州迎来了古铜镜发展的黄金时期。作为有着丰富铜镜历史文化的鄂州地区,笔者希望通过一些史实去探究发掘盛产于这片土地的古铜镜。
 
 
鄂州各时期古铜镜的特点微探
 
迄今为止,鄂州地区出土的最早的古铜镜是战国时期的山字纹镜,镜面较为平滑、卷缘呈内凹状等。山字纹镜是战国时期铜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之鄂州出土的山字纹镜也体现着战国时期铜镜的时代特色。至于西汉初年,鄂州古铜镜仍保留着战国铜镜的一些特色,但较之战国时期古铜镜的制造工艺已经日趋成熟,铜镜上的纹饰也逐渐增多。文景两代之际,鄂州古铜镜发生了较大变化,半球状的钮逐步替代了三弦钮,最重要的是文字被篆刻在古铜镜上,文字成为古铜镜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成为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文字资料。到了西汉晚期,各种珍奇鸟兽成为古铜镜的主要纹饰。东汉时期,鄂州古铜镜发展到有一个新的兴盛阶段,铭文中大量纪年、纪事、纪人,与此同时,铜镜的神学色彩也越发浓厚,鄂州本地制作更多的采用浮雕式。三国时期,吴王孙权建都武昌(今鄂州),鄂州逐渐成为全国制造古铜镜的中心,鄂州本地生产的如神兽镜、四叶八凤镜不仅对口本地需求也出口至东洋。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发展,近些年来,在日本发掘出土了许多带有“武昌”铭的铜镜以及与鄂州古铜镜同模铸出的神兽镜。唐代较之之前的朝代的铜镜有了很大的创新,首先在铜镜造型上一反常规,打破了铜镜以圆为主的局面,这个时期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等花式铜镜。当然,铜镜的纹饰也更加丰富多彩,出现了金银平脱、螺钿、贴金贴银等装饰工艺。鄂州古铜镜发展至五代时期工艺逐渐变得粗放。自宋代起,铜镜制作的合金比例发生了微妙的改变,铜镜的锡含量减低,随之而来的是铅含量的增高,较之汉唐铜镜的色泽银白,宋代铜镜更显得铜黄,且质地粗软,不如唐汉时期的坚硬。宋州鄂州出现了许多如花草、山水等装饰的铜镜。至于明清,随着水银玻璃镜的发明以及西洋玻璃镜的引入,古铜镜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鄂州本地的铜镜制造趋于衰竭。
 
鄂州铜镜产业发达的原因
 
1977年,在鄂州西山南麓一座古井中出土一件罐形铜釜,釜上刻有铭文“黄武元年作三千四百三十八枚、武昌、官”十五字。当时总共生产了三千四百三十八件铜镜。如此多的铜镜势必需要大量的铜矿产等原料。《古今刀剑录》:“吴王孙权黄武五年采武昌铜铁,作千日剑,万口刀,各长三尺九寸,刀头方,皆是南铜越炭作之。”《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武昌郡鄂县有新兴、马头铁官。”鄂州在秦时为鄂县,东汉继续设置鄂县,鄂县管辖下的大冶铜绿山,蕴藏着大量的金属矿产资源。自商代以来。青铜铸造业一直十分发达。商代中晚期这里曾铸制了礼器等。至于东汉,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凭借着铜绿山出产出的铜料,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个系统的铸镜业。孙权建都鄂州后,重视商贸业,铜镜铸造业空前发展起来。由于当时鄂州是吴国的首都,大量的铸镜师从江浙地区而来,专业生产人员的聚集使鄂州铸镜产业迅速发展。据鄂州出土铜镜的铭文可知,鄂州当地的工匠有三羊、青羊、张氏、朱氏等。
 
鄂州古铜镜的作用
 
 
 
《楚辞·九辩》有云:“今修饰而窥镜兮。”鄂州古铜镜一个基本的作用便是修饰妆容,窥己容貌。铜镜的第二个作用便是辟邪除灾,在鄂州许多农村依然保留这一习俗,一般会在大门正上方放置一个铜镜,人们相信在正确的方位摆放铜镜可以消除灾祸、去除晦气,影响运势。在《鄂城出土汉三国六朝铜镜》提到的第一八零八号铜镜中有这样一段铭文:黄初二年十一月丁卯朔廿七日癸已,扬州会稽阴师唐豫命作镜,大六寸清冒,服者高迁,佚公美,宜侯王,子孙藩昌。可以窺见,铜镜也具有求子之愿。《鄂城出土汉三国六朝铜镜》第九十号铜镜上铭文反应铜镜也有祈求长寿之用。除此之外,铜镜也被作为古代婚丧嫁娶的一种附带品。当然铜镜也被作为一种男女感情的信物,在男女双方定情时会赠与铜镜,或者在出嫁迎娶时,铜镜也会被作为陪嫁品。鄂州铜镜的又一大作用就是占卜。铜镜也是一种宗教观念的载体,鄂州铜镜大量出现如卍、东王公这些铭文或图饰,足以表明铜镜也可以被视作一种文化价值理念和宗教信仰的寄托。
 
鄂州铜镜制作与工艺
 
 
鄂州铜镜制作主要程序有设计制作镜模、然后制范、按照一定比例配比铜铅锡、接下来高温熔炼、然后把熔炼后的金属汁液浇入范腔中待其冷却成形,成形后铜镜初样还需经过打磨抛光,最终才得以制成一件完整的铜镜。宋代以前,鄂州铜镜主要采用范铸法,宋以后,新的铸造方法得到运用。据有关对战国到唐代铜镜化学成分的分析,铜镜中的铜占比一般为半分之六十六至百分之七十八,锡占比一般为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二十七,铅占比一般为百分之一到百分之八。它们的合金都处于较一般的范围内,说明古代鄂州铜镜制作已经有了一定的规范。现如今,鄂州博物馆致力于铜镜复原与修复工作,大量的铜镜得以为人们所知,铜镜工艺也得以传承。
 
鄂州铜镜历经千年发展,每一件铜镜即一段历史。现如今,鄂州在古铜镜制作与复原工艺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助推铜镜产业也在鄂州地区快速发展。









(图片来自互联网)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