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口碑】世界候鸟日|候鸟爱天津(作者:黄江林

2024-10-12 17:07 《瞭望东方周刊》  主页 > 关注 > 重点关注 > 百鸟河 > 候鸟天堂 > 世界候鸟日 >

打印 放大 缩小





候鸟爱天津

 

 
瞭望东方周刊》 2024年4期     作者:黄江林

 

天津,越冬候鳥聚集在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

 

 

2024年1月下旬,随着气温持续走低,七里海湿地内的大部分水域已经封冻,但仍有不少候鸟“留守”,在尚未封冻的水面上及芦苇间嬉戏觅食,成群的麋鹿在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悠闲漫步,为静谧的寒冬增添了别样生机。

这片位于天津市宁河区的天然湿地,是候鸟迁徙路线中的重要中转站。在刚刚过去的秋季迁徙季,湿地内单日观测到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数量达4500只,占全球种群数量的一半以上。

这幅图景仅是天津市2746多平方公里湿地中的一隅。近年来,当地通过高标准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海洋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体系,创新制度举措,实现了高水平的生态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明显向好,一幅湿地围城、候鸟翩跹的和美画卷在渤海湾畔徐徐展开。

“ 天津陆域湿地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7.1%, 滨海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类型俱全,这在全国不多见。”

“每天都能够观察到不少候鸟和其他野生动物。”天津市七里海湿地保护中心副主任韩宝亮说,“不仅有白尾海雕、灰鹤、震旦鸦雀等珍稀鸟类,还有30余头麋鹿。这是‘精灵们’在用脚投票。”

在紧邻渤海湾的天津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情况同样如此。“即使是寒冬,一些候鸟也不愿离开。”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冬季,为照护“留守”湿地的数万只候鸟,他们扎进茫茫湿地自然保护区内,观察候鸟栖息情况,人工投喂食物。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天津湿地是濒危珍稀候鸟的重要栖息地和停歇地,是全球八大鸟类迁徙廊道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的重要驿站。

这一独特地位,与天津市独有的湿地环境密切相关。天津地处海河流域下游、九河下梢区域,历史上为退海之地,众多水系由此入海,受海陆变迁及河流冲积影响,域内河渠纵横、淀塘广布,湿地资源丰富。

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的超大城市天津,分布着国际重要湿地1处、国家重要湿地3处,湿地总面积达到了2746.67平方公里。其中,有“京津绿肺”之称的七里海湿地,有良好生物多样性特征的北大港湿地,有被誉为“京津之肾”的大黄堡湿地和有“华北明珠”之称的团泊湿地等四大湿地,以及武清永定河故道、宝坻潮白河、蓟州州河和下营环秀湖等湿地公园。

“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及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结果,天津陆域湿地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7.1%,滨海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类型俱全,这在全国不多见。”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湿地处副处长刘喜凤表示,丰富的湿地资源不仅诠释着宝贵的生态价值,也意味着当地湿地保护工作责任重大。

多年来,天津市持续加大对湿地的保护修复力度,使湿地功能和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目前,天津正式建成以4个湿地自然保护区为基础、5个湿地类型自然公园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

近日,七里海湿地传来好消息:“2023年迁徙季,没有发现一只东方白鹳死亡。”

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当地为高水平保护湿地而做的种种努力。据七里海湿地保护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为迎接迁徙季的到来,该中心提前规划好适应鸟类的水位,协调水务部门提前排水,供候鸟们栖息;同时补充湿地内的鱼苗蟹苗,供候鸟捕食。

这样的景象,在七八年前很难想象。彼时,由于上游河流断流、城市扩张等因素,人类活动与湿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2017年,天津市委市政府印发《天津市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2017-2025)》,围绕北大港、七里海、大黄堡、团泊等共计875平方公里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一场“湿地保卫战”全面打响。

生态修复不仅需要痛定思痛的决心,更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

在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230处违建拆除整改,核心区6.8万亩土地流转,人为活动全部退出;在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清理生产型小企业小作坊66家,拆除住宅别墅等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生养在湿地周边的百姓生产生活方式也做出了改变。在大黄堡湿地,有的村民舍弃了经营30多年的鱼塘,彻底放下渔网;在七里海湿地核心区,排查出的856座坟茔全部外迁;在北大港湿地,所有渔业生产用房都被拆除。

对环境污染做“减法 ”的同时,生态保护的“加法”也在加快推进,湿地保护的“绿色”成效日益显现。

目前,通过以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天津累计实施生态补水约21亿立方米,在实施自然恢复基础上,结合水系连通、植被恢复、鸟类栖息地恢复等人工方式,逐步恢复湿地。通过持续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成效跟踪评价,湿地保护区生态状况明显好转,珍稀濒危鸟类种群数量上升,保护区生态环境和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有效恢复。

监测显示,过境七里海的候鸟种类已由10年前的182种增长至现在的258种,每年停留的候鸟数量由此前的20万—30万只,增长至现在的近50万只。

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田秀静介绍,2023年,七里海湿地生物多样性监测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行,实现了野生动植物、人类活动、生态环境要素“天空地一体化”全方位立体监测和智慧化管理,标志着保护区从抢救性修复转向高水平保护。

2023年2月1日,天津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一景(赵子硕/ 摄)

 

2024年1月1日,新修订的《天津市湿地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天津市湿地保护条例》自2016年颁布实施以来的一次重要修订。

“新版条例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建立湿地保护管理机制、面积总量控制、分级与名录管理、生态红线管控制度,严格控制重要湿地占用条件,理顺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对于加强湿地保护,实施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推进天津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该条例中有不少创新之举。例如,建立湿地面积总量控制制度,将湿地面积管控目标纳入湿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天津市将湿地保护纳入各级人民政府综合绩效评价内容,湿地的保护、修复和管理情况,依法纳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生养在湿地周边的百姓生产生活方式也做出了改变。在大黄堡湿地,有的村民舍弃了经营30 多年的鱼塘,彻底放下渔网;在北大港湿地,所有渔业生产用房都被拆除。

“落实湿地面积总量管控目标的要求,是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出发,坚决制止乱占湿地和破坏湿地的行为,确保湿地总量稳定。”刘喜凤表示。

湿地保护在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对经济发展、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制约。如何实现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平衡发展,一直都是各界探讨的焦点。

对此,该条例在保护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做了有益的探索。

比如,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展符合湿地保护要求的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等活动,适度控制种植养殖等湿地利用规模;鼓励有关单位优先安排当地居民参与湿地管护;鼓励湿地生态保护地区与湿地生态受益地区人民政府通过协商或者市场机制进行地区间生态保护补偿;因生态保护等公共利益需要,造成湿地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市或者区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补偿。

在新版条例发布前夕,《天津市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也发布实施。按照规划,到2025年,天津湿地保护率将达到60%。同时,当地还将探索湿地持续利用方式,将湿地保护与市民游憩和城市发展结合,积极发展湿地相关产业,发展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態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需要。

“生态兴则文明兴,这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未来的召唤。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我们将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科学有效推进全市湿地保护,不断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让更多的湿地得到保护修复,努力建设生态宜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天津。”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二级巡视员许朝说。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