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三都县水族医师现状调查△
杨 柱 胡成刚 胡奇志
(1.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2.贵阳中医学院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三都县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南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水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民族形成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殷商时期,而古朴的水书则是水族文化的代表。水族医药正是水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虽未有完整的医药理论体系,但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为种族的生息繁衍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时至今日,在治疗地方性多发病、常见病方面仍有许多独到之处,为水族聚居地区人民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三都水族历史与现状
水族自称“濉”,在中国历史上也曾被统称为“百越”、“僚”、“苗”、“蛮”等,清代中叶改称为“水家苗”、“水家”,1956年确定族称为“水族”。水族发祥于中原濉水流域及豕韦一带,殷商灭亡后流徙南迁,融入南方古代“百越”族群中,以都柳江沿岸和龙江上游为中心,早在唐朝时期就在该地区设置了“抚水州”。[1]水族有自己的语言,同时也是贵州少数几个有文字的民族,水族古文字属象形文字,类似甲骨文和金文,有近500个字,以“水书”的方式流传于今,古朴的水书是水族文化的代表,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特有的水族文化逐渐走向全国,引起世界的注目。
全县水族人口23.758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5.93%,占全国水族总人口57.81%。水族主要聚居在九阡、廷牌、恒丰、三洞、中和、水龙、塘州、周覃等乡(镇),其他乡(镇)都或多或少的有水族聚居的村寨。
三都是全国有名的林业县,境内山峦重叠,丘陵起伏,溪流交错,地形、气候复杂多样,生物种类繁多,也造就了丰富的药用资源。据调查,仅木本植物就有79科,207属,430种以上,[2]药用植物种类多,资源量大,如五倍子、麦冬、杜仲、天麻、板蓝根、钩藤、茯苓、金银花等。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族医药。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贵州省就开展了水族医药调研,对其基本的医药理论、治疗方法、用药经验等进行了挖掘、整理。水族居住在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以南的柳江和龙江上游一带,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高温、多雨、潮湿,[3]易引发风湿、骨折、关节炎等多种疾病,在解决这些地方常见病、多发病方面,水医有着独到的见解,通过不断地医疗实践和总结,也逐渐成为了水医的治疗特色,在全国的民族医药行业中都小有名气。
随着贵州省民族药产业化的推进,对各世居民族医药经验进行更深入的调查研究就成为必然,水族医药就是调查重点之一。为此,专门设立了省长基金,成立“水族医药自身特色与规律的探索”项目组,对水医的现状及其理、法、方、药进行细致地调查和梳理,凝炼其诊疗特色,从而更好地宏扬和发展水族医药,为贵州省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
2 水族医师现状调查
2.1 调查方法:我们采用现况调查法(也称横断面调查)中的非全面调查方式,选取分类典型进行具体调查,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通过县卫生局,对三都县的水族医师发出问卷调查表,通过调查表中姓名、职业、年龄、从医年龄、祖传(或跟师或自学)、擅长(治疗疾病方面)等,以了解水族医师的基本情况,然后选出各个层次的代表,在统一的时间内召开座谈会,对部分确有专长且未能到会的水族医师进行个别访问。
2.2 调查内容:对水族医的年龄、性别、地区差异、专兼职、治病范围、药物使用等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力争从多个角度全面反映水族医师的状况。调查中,还对水族医师使用的单验方、药物;疾病认识、分类;治病原则、诊病手段、治疗方法;疾病防治与康复、保健等逐一询问,对所使用的药物进行原植物(或动物)鉴定、药材鉴别,同时记录药物加工炮制方法、用量、使用方法、使用禁忌等。调查结束后,整理相关的资料,使所获资料真实、原始地反映当代水族医药的现状。
2.3 调查范围:本次调查包括三都县21个乡镇共计57名水族医师,通过卫生局对每名水族医师在治病方面的了解和掌握,最后选择28名水族医师参加座谈会并搜集相关资料,其中有8名是县里认定的县级水族医药传承人。28名水族医师分布在三都县三合镇、廷牌镇、大河镇、交梨乡、扬拱乡、普安镇、丰乐镇、羊福乡、坝街乡、都江镇、合江镇、九阡镇、拉揽乡、三洞乡、中和镇、周覃镇等10镇6乡。
2.4 调查结果:通过调查,获得了三都县水族医师行医的基本情况,选用卫生统计学中的构成比对调查对象的各种现象的总例数内各构成部分的例数所占比重进行分析,使水族医师的各种现状通过数据指标来体现。见表1。
表1 三都县水族医师现状调查表
2.5 数据统计、分析:我们按照从医科别、各年龄段比例、医师男女比例、学历以及从医方式对所收集的各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图1 水族医师从医科别
图2 水族医师年龄分布
图3 从医方式分析
图4 水医学历构成图
3 结果与分析
通过以上统计数据构成比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水族医师从事医疗的范围较广,包括了现代医学中内、外、妇、儿等各个门类,以人数为计,从事各医疗门类的水医师分别占从医人数的46.4%、42.9%、7.1%、3.6%,其中以内科与外科人数相对较多,占到从医总数的89.3%,这也反映了水医在治疗风湿、骨折等地方常见病、多发病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水族医药一向“传男不传女”,从水族医师的性别构成比中也说明了这一问题,男女比例为27:1,女性从医者仅1人,说明水族医药在传承中有较为保守的一面,对其民族医药的继承和发扬存在一定障碍,有失传之虞;我们调查的水族医师,40岁以下(含40岁)仅4人,占调查医师总人数的14.3%;40~60岁所占人数最多,为53.6%;60岁以上占32.1%。统计数据表明水族医师的年龄段呈现中间多,两头少的格局,从医人员结构基本合理。在过去,水族医药是通过一代代人的口传心授来传承,近现代受中医甚至西医的影响,接受水族医药文化的40岁以下年轻人比例明显偏少,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深入调查、挖掘、整理水族医药的必要性;世代流传在民间的水族医药,主要是通过水族人民不断实践,总结积累而成。后人接受其医药文化,有祖传、跟师、自学等三种方式,由于语言、传承要求以及与外界联系较少等因素的影响,传承中祖传比例最高,达到71.4%。水族医师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小学学历的比例最多,达到46.4%,文化程度最高是中专学历,其比例也仅是17.9%,民族医药虽是经验医学,主要靠实践中来,但也需要相应的知识体系加以总结、提高,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国家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对于地处偏远的水族地区文化教育还有待加强。
4 结语
水族医药是水族先辈为了生存,在与自然的长期斗争中积累而来,在流传过程中,后人通过自身努力,将前人的经验运用于实践,反复摸索,形成为我所用的知识,这也说明调查研究中,不仅要掌握水族医药,而且对有关其医药的历史、习俗、语言、口头文学等内容也要有所了解,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掌握水族医药的脉络。
三都水族自治县作为水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对传承水族医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当地的水族医师仅有极少数被充实到相关医疗机构中,由于没有国家相应政策支持,至使不少有一技之长的水医师虽经认定但无法施展才华,只能以亦医亦农的方式在农村行医,水族医师较为保守,有“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思想,随着时代变化,许多水医师后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学医,使不少在当地享有较高声望且有独特治疗方法的水医师的医技存在失传之虞。
水族有着数千年的历史,长期处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地区,水族医药不仅在过去是水族人民生存繁衍的需要,而且在现代医疗体系中也应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保障人类健康的一支利器。给予水族医师相应的社会保障,将加速水族医药的发展,也是稳定民族地区,创造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1]韦绍凯.三都水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9
[2]王厚安.水族医药[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2
[3]潘朝霖,韦宗林.中国水族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