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墓葬石雕艺术探析*
李舒扬
(贵州师范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贵州贵阳 550018)
一、水族墓葬的分布、结构及其类型
1.水族墓葬的分布
水族墓葬群落的分布与水族村落的聚集地址密切相关。1963年惠世如同志在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区采集到8个墓葬构件,以民族服饰、形象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人物石雕的出土,使得近代人们第一次开始关注水族墓葬;1982年宋兆麟和严汝娴先生在贵州进行民族学调查,发现形制别具一格的古代民族墓葬,因分布于水族,内容多为石刻装饰,遂将其称为“水族画像石墓”;198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因水族墓葬形式的艺术独特性和珍贵性,将三都引朗和荔波两处保护较好的水族古墓群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现今的史料记载,从贵州墓群的整体分布情况来看,以三都水族自治县南部与荔波县交接的九阡、周覃一带向外扩散,以水浦村、水梅、马联——拉佑等二十多村寨的分布最为集中,也最具有代表性。另外还有中和镇、三洞乡、都江镇等零散的墓葬石雕。据调查发现,水族墓葬石雕200多座,主要是明清至民国时期的作品,其中以清代石雕的规模最大,雕刻艺术最为精湛[1]。
2.水族墓葬的类型及其结构
根据水族墓碑的建筑形式主要分为石板墓和石佣墓两种。石板墓由地表和地下两部分组成,地表为墓碑建筑,由石块仿制“干栏式”建筑砌成,其为两层或者三层长方形墓室,墓顶为两面披人字形,之外是双鱼纹“牛角”形挡头,加人俑石雕进行装饰;地下是长方形土坑,用来掩埋棺椁,这是水族特有的墓葬形式,借助力学结构和建筑工艺手法,既能保护地下的棺椁不被压塌,又能承受上方石雕、墓碑的重量。据调查显示,水族墓葬建筑没有固定的设计图纸,主要由师徒口耳相传,因其没有统一的要求和规格,各个墓葬的建筑形式也不尽相同。随着清初汉族文化的涌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族墓葬的建筑结构,出现了“圆形石围墓”,并且开始在墓室前竖立墓碑,慢慢与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墓葬建筑类似。石佣墓多被水族平民广泛采用,在地面用乱石和泥土堆砌成长方形墓堆,在正面竖立几个石佣,是水族墓葬沿袭使用时间最长的墓葬形式,且占比最大。
二、水族墓葬石雕艺术
石雕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在商周时期趋于成熟,在秦汉及唐代达到鼎盛时期,这期间出现许多精致完美的艺术精品,被誉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的明珠。石雕是水族墓葬的形式之一,是集水族图腾、宗教信仰以及民俗思想为一体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也是水族文化和汉文化相融合的具体表现形式,追求: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雕刻理念,寓意着水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2]。
因历史记载不完整,根据现存水族石雕制品的研究发现,水族墓葬石雕的最早起源是明朝,当时政府在贵州设立行省,大规模推行屯田,各地之间的文化不断融合和发展,加快了贵州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流逝,受自然、人为等因素的影响,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古老的墓葬形式已被现代的埋葬方式所取代,现如今很多人甚至是当地的子孙后代都不了解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曾经作为一个民族精神与物质文化载体的古墓群,已经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鉴于此,当地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专门的科研课题小组,上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开始对水族墓葬石雕进行考古调查,获取很多珍贵的一手资料,目前遗留下来的水族墓葬石雕的雕刻形态各异,做工手法精美,为研究水族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实证。
三、水族墓葬石雕的种类
墓葬石雕主要存在与碑面、墓顶、石佣以及檐、梁等部位,大多采用平雕阴刻的手法,在需要雕刻的石板上画出要雕刻的图案,将不需要的部分进行浅刻移除,保留所需画面,形成浅浮雕的样式;小部分使用线条和几何纹的工艺雕刻手法较为简单,可直接采用阴线刻的方法,以简约的表达手法来展示想要表达的图案和内容;部分墓葬采用色彩鲜明的红、黄、蓝等颜料与石雕艺术有效结合,增加建筑的审美。在墓顶、立柱等部分会采用圆雕等雕刻艺术手法,雕刻的内容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以人物花鸟为墓碑、廊柱,以莲花为柱墩,以壁虎装饰柱头,以“双鱼托福”样式建造墓顶和碑帽等。
四、水族墓葬石雕艺术装饰题材
水族是个多信仰的民族,在水族民间仍留有很多原始的宗教礼仪,如山石崇拜、图腾崇拜、神话传说等,水族墓葬石雕艺术包罗万象,反映了当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表达了水族人民对自然、祖先的崇拜和依赖。
1.动物题材
在水族人民心中,墓葬石雕中出现的神兽都具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麒麟、双狮、龙等都是瑞兽,尤其鱼是水族人民的精神图腾[3]。例如,牛是神的化身,将牛的形象用于墓葬石雕中,既表达了水族人民对先人的敬重,也代表对后代子孙美好生活的祈求与祝愿;龙主要是以双龙抢宝为主题出现,装饰在墓顶、屋脊上,还有雕刻在石柱上的盘龙纹;凤是完美的化身,在烈火中翩翩起舞,化为人身繁衍人类后代,被称为水族的祖先,其造型飘逸,装饰性强。鱼多以太极双鱼、三鱼同首的形象出现,代表了水族人民对人民原始生殖崇拜,祈求先人保佑子孙后代繁衍昌盛。各类石雕装饰艺术手法简洁朴素,趋于世俗形态的雕刻,使之形象生动传神,展示了水族人民高超的雕刻技艺,且加以装饰有民俗吉祥寓意的汉字图形,注重各类题材的搭配,使石雕形象具有浓厚的水族特征。
2.植物题材
植物类多见的是葫芦,在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之中,有很多人类起源于葫芦的传说。因其谐音“福、禄”,导致大量葫芦石雕的出现。在水族墓葬石雕艺术装饰中,“双鱼托宝葫”的造型被广泛使用,龙头鱼身,造型短而壮,中间的宝葫结构对称,辅以凤、牛和文字等进行装饰,采用圆雕的工艺手法,雕刻技法娴熟,主体装饰性强,内涵寓意丰富。从墓葬装饰布局看,水族人民对“双鱼托宝葫”的看忠诚度已经超越了龙的地位,展示了特殊的通灵智慧,反映水族人民对神灵和祖先的崇拜。
水族墓葬石雕的植物类装饰除葫芦外,还多以美化、竹林、桃树等进行装饰点缀。如梅花寓意的“喜上眉梢”,“野鹿衔枝”的灵芝草,蝶恋花下的花枝,清幽高雅的竹林,各种瓶供的兰花等。
3.人物题材
水族墓葬石雕中人物的表现内容主要分为普通人民和神话人物两类。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水族人民价值观念也在不断演变,以孝道为主体的石雕逐渐丰富,且造型生动形象,能清晰反映不同时期水族人民的审美、道德观念,并逐渐形成具有水族特色的装饰艺术符号[4]。如“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二十四孝道经典传说,其石雕的人物性格、服饰等都符合水族人民的特点,且年龄较大的老人仍保留这种服饰穿着。“乳姑不怠”讲述的是唐代崔山南祖母因牙齿脱落,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婆婆,直至婆婆病故的故事,在水族墓葬石雕中已经演化为媳妇用乳汁哺育年迈的公公,体现水族人民淳朴善良的民风,深化了故事的教化意义。
神话人物出现最多的是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八字之中镶嵌八仙的形象,一字一人,图文并茂;以阴刻方式雕刻的九个身手相连的人物与水族供奉的“生母娘娘”极为类似;立体雕刻的少数民族人物形象,男女皆有,造型多样,石雕艺术装饰形象多与水族人民的现实生活内容有关。
4.建筑题材
墓葬石雕中表现建筑题材方面的石刻较少,目前仅有三都县级文物保护包围的都江镇甲找村的水族石刻墓和鱼跃龙门的时刻建筑两处,石刻墓的两侧以及石壁上共刻画了五座建筑,均是塔式二层长方形结构,顶部正中为葫芦装饰,屋檐四角皆上翘,上小下大,石雕内容跟房屋建筑和墓葬本身的地面结构类似。鱼跃龙门是四柱三门结构,大门顶部正中是葫芦形,三门顶部皆是人字顶两面坡,屋脊向上翘起呈新月状,门卫为弧顶双扇仿木结构,三门一扇门关闭,一扇门开启,里有鱼、龙遨游期间。
5.铜鼓纹
铜鼓是水族用于重大节日以及祭祀丧葬等活动使用的打击乐器,水族人对铜鼓十分珍视并加以崇拜,且有严格的使用规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祭拜神灵、道场法事等。丧葬时将铜鼓用来作为逝者更衣的坐墩,灵柩前摆放祭品的供桌,在举行仪式时用来敲击,借以驱邪恶、安亡灵,让众天神闻声而来超度逝者。墓葬时因放入铜器会影响子孙后代,因此水族人民会将铜鼓的正面纹饰刻入墓碑,象征权利和财富,以此确保先人在冥界的地位。
铜鼓雕刻的云雷纹、动物纹、花纹等,其艺术手法表现为写实、简化以及简略三种类型,其内容主要反应水族人民生活场景的划船竞渡、杀生祭祀等。水族人民认为铜鼓是万物通灵的宝器,能与祖先、神灵进行沟通,可以降妖除魔,反映了水族人民集体的文化意识,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水族人民的宗教礼仪信仰,铜鼓世代相传,代表了水族人民独特的文化传承。考古出土的墓葬石雕中的铜鼓鼓面,其雕刻艺术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说明水族墓葬石雕艺术趋于成熟。
6.石俑
水族石板墓中竖立的石佣是另一种特殊的石雕。一类是雕刻在同一块石材平面上,以相同的半浮雕抽象人物形象并列在石面上,常见的是三个一组;另一类是躯干多为柱形,头部有三角形,方形和圆形等,高出地面50厘米左右,数量从单个到几排不等。从考证结果显示,这些石佣雕刻象征着先人的后代子孙,寓意为子嗣昌隆。
五、结语
水族墓葬石雕艺术无论是从雕刻技法、民俗选材还是装饰内容上都是水族经过历史的演变,吸收各地区文化精髓和艺术风格,来不断融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形成的具有水族独特历史文化气息的墓葬艺术形式。在历史的长河中,水族墓葬石雕从简单的图腾、宗教活动演变成对水族民俗思想和人民生活的刻画,是水族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水族人民的审美情趣,是水族民族信仰的集中体现,是水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反映了水族文明的进程步伐,是研究水族历史的重要资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重视中国传统石雕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加大保护力度,让民族文化瑰宝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