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水族服饰文化的神秘面纱
吴勋 徐娇 曹庆楼
[摘 要]水族是一个神秘而又传奇的少数民族,拥有神秘的文字、语言、服饰文化、风俗习惯等。从水族的历史渊源看,最具代表性的两大服饰特色是被称为“刺绣艺术的活化石”的马尾绣刺绣艺术和被称为印染工艺界一大瑰宝的豆浆印染技艺。服饰审美风格的蓝、白、青三种淡雅颜色体现了水族人民的勤劳朴实,同时,水族人民对着装风格有着一套完整的体系,在不同场合和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穿着风格。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水族服饰的传承与保护意识越来越淡薄,因此,应采取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打造民族品牌等措施来对水族服饰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服饰文化;马尾绣;豆浆印染;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
1 水族与水族服饰文化
1.1 水族简介
水族自称“睢(sui)”,因发祥于睢水流域而得名,故民间有“饮睢水,成睢人”之说,开元年间(713—741),唐朝在今黔桂交界的环江一带设置以安抚水族先民为主体对象的羁縻抚水州,这是中央王朝对自称“睢”族群的确认,族名从此以“水”代“睢”。195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三都水族自治县,族称定为水族。水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员,我国少数民族都有属于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同样水族这个少数民族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仍留存至今,在长久的历史长河中水族人民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本民族文化,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文化特色。这个少数民族从古至今一直以“神秘”著称,其独特的语言、文字、民族服饰、民族节日和风俗习惯将这个少数民族的神秘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我国56个数民族中,拥有本民族语言的民族不多,水族就是其中一个,其具有代表性的水族服饰、水书、水语、端节、卯节、霞节、喜宁节等,引发了很多学者的兴趣,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水族主聚居在黔桂交界的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贵州省黔南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独山、都匀等县市为主要居住区,黔东南的榕江、丹寨、雷山、从江、黎平等县为主要散居区,此外在广西北部的河池、南丹、环江、融水等县市以及云南省富源县也有水族村落分布。通过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结果得知,水族人口数为411847人。
1.2 水族服饰文化的历史渊源
水族服饰文化是指水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生活生产中形成具有本民族鲜丽特色的服饰文化,水族服饰文化形成的风格与特色是水族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生活环境的综合反映。水族是一个古老而神秘且拥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在其民族服饰文化上也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1.3 水族服饰文化的历史演变过程
在远古时期,水族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后、经济不发达,水族先民毫无生活经验的积累,在酷热的夏天与寒冷的冬天只能就地取材利用兽皮、树叶、树皮来进行遮羞,这便是水族服饰的最初形态。到了秦汉时期,经过实践与生活经验的积累,水族群落聚居地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提高,水族先民学会利用本地的葛麻、茅花等材料来进行编织形成葛布、班布等布料,利用这些布料最后还制作形成了各种精美的茅花被、简裙、布袍等产品,同时还学会利用兽皮来制作鞋、帽、裤子、毛被等。当时水族人民喜爱的服饰风格就是上穿衫袄,下穿大口裤,并以一带斜配在肩。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水族服饰演变得越来越有特点,水族先民用智慧自己发明了织布机,创造了属于本民族特色的纺织技艺。
1.4 水族服饰文化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冲击
水族的民族服饰文化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与发展中也受到过其他文化的冲击。新中国成立前,水族处于封建地主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模式以农业经济为主,主导产业种植水稻,副业监事手工业。那个时候的水族先民在纺织和染布技艺上已经有了一定的造诣,其中水族妇女纺织的传统“水家布”,因其质地牢固且不易褪色,行销远近。水族服饰崇尚的颜色主要还是黑色和藏青色,这些颜色的特点在水族的服饰上有明显的表现。到了19世纪80年代后,帝国主义一直深入水族地区。由于当时农民的文化知识程度不高,大量主导生产水稻的农民被帝国主义的领导者诱迫大面积种植鸦片。据统计,当时每年从沿江都柳江向外运输的鸦片数量高达十万两。由于主导产业的改变,农村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破坏。这时也由于国门的打开,我国经济市场由于外来洋布、洋纱的输入而受到打击,传统纺织业变成了洋纱加工手工业。后来经过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事件与国家整治力度加强这剂催醒剂的作用,水族人民又重新回到了只制作属于本民族特色服装的轨道上。
2 水族服饰文化的两大特色
水族的纺织工艺和印染技艺有相当高的水平。纺织工艺的产生是由水族先民利用智慧自己发明了织布机,利用纺织材料进行纺织制作成服装的布料,其中最为出名的纺织布料是“水家布”。“水家布”,又称为“九阡青布”,纱质细,织工精密平匀,染色深透,耐洗不褪色,百余年前就已驰名远近。自制的水家布是制作服饰最好的底子布料,在布料上不仅能纺织出平纹布还能织出“人字纹”“斜纹”“花椒纹”“方格纹”等多种纹样。水族服饰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两大特色工艺分别为,一是豆浆印染工艺,二是马尾绣刺绣技艺。
2.1 豆浆印染
关于水族豆浆印染工艺相传已有七百年的悠久历史,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是由水族先祖自北方濉水流域南迁到都柳江上游两岸定居以来世代传承下来的一项民间手工技艺。豆浆印染顾名思义就是利用豆浆作为防染剂,在布料上印染出各种生动形象的图形。水族人民一直过着勤劳、朴实的生活,以种植水稻、大豆为生。他们善于发现,充分利用身边资源,发现大豆浆干透后有隔绝颜料的特点,巧妙利用这一特点用大豆浆作为防染剂勾勒出美丽的图案。豆浆印染的步骤为,第一步:选出一块质量精湛自制的水家白布,将其平铺在桌面上;第二步:将事先已经用硬纸板镂成的人物、动物、植物图案放置在白布理想的位置上;第三步:用刷子将特制的豆浆用力均匀地刷在放有图案的白布上;第四步:將刷好的布料静置在桌面上,待豆浆干透后即刻放入蓝靛染缸中进行浸染;第五步:最后取出洗净晒干,刮去残留在布料上的豆浆,即呈现出蓝底或青底白花图案。
水族豆浆印染的艺术形式及特征:水族豆浆印染工艺是水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其魅力体现于豆浆染工艺是水族剪纸艺术与实用性完美结合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对研究水族民间文化和水族服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水族豆浆印染装饰图案的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各式各样,纹样多以凤鸟、大自然的各种花卉和植物纹为主,描绘得形象细腻而自然。图案纹样有人物纹、牛羊纹和家禽纹,人物和动物的形态被描述得极其夸张、变形,藝术造型手法稚拙、形式朴素,栩栩如生,更能贴近生活,各种形态的图案寓意了水族人民吉祥如意、幸福美好的生活状态。水族豆浆印染装饰纹样大部分是由上一辈老艺人口传身授的方式流传下来,图案造型上都具有一定的程序化特征,在构图上讲究工整、对称、平衡,多以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纹样展现开来。还有一部分在水书中也有少量记载。水族豆浆印染纹样可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具象装饰纹样,即倾向于现实生活以及大自然物象的描绘;第二类是抽象装饰纹样,主要由点、线、面相结合的几何图案构成画面;第三类是利用穿插分割或是由单纯的几何图形重新组构成一定轮廓的装饰纹样。作为根植于民间的装饰艺术纹样,水族豆浆染图案造型不仅形成了特有的风貌和个性,而且体现了水族人民独特的审美心理,千百年来被水族劳动人民所喜爱、追求和不断创造。
2.2 马尾绣
在过去社会生产力很不发达,水族人民喜欢聚居在依山傍水的大山深处,交通很不便利,需要运输货物的时候,马成为了最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说起马,它与水族文明有着很大的历史渊源。在水族最为隆重的节日“端节”,就像我们过的传统节日春节一样重视。水族人民的端节节目形式丰富多彩,其中的一个项目就是赛马,水族男子在这天节日里就会牵上自家养的马到赛场上进行比拼,水族女子就会穿上水族的特色服饰水族马尾绣盛装出席活动,现场加油助威。赛马场上水族男子手拉缰绳骑着健步如飞的马儿,目光炯炯地注视终点奋力前行,赛场外身穿盛装的水族女子响亮悦耳的呐喊声环绕在山谷间,久久不能离去,此情此景场面十分热闹。马尾绣产生的原因更多的还是由于水族人民有养马和赛马的习惯。马尾绣的制作步骤通俗地讲就是用两根到三根白线将一根马尾包裹起来,重新组合成一根刺绣的线,在布料上绣出各种生动形象的图案。关于马尾绣的历史,在相关书籍和资料中都无从记载。马尾绣手工技艺能够传承至今是由水族先民言传身授才得以世代相传。水族马尾绣的刺绣技艺十分精美,绣出来的图案生动形象,刺绣制品被称为“刺绣艺术的活化石”,堪称世界一绝。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是全国唯一一个水族自治县,2006年5月该县申报的水族马尾绣经国务院批准,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
(1)制作步骤。马尾绣的制作过程非常繁杂,经计算一共要经过52道工序才能将一件完整的马尾绣成品制作完成。具体可以分为六个步骤。
(2)马尾绣的两大艺术特色。水族的马尾绣用丝线包裹马尾在布料上能够绣出精美图案的刺绣方法有如下三个较为明显的特点:第一点是马尾的质地比较硬,用其制作成的绣线绣制出的图案能保持原来的形状,不易变形;第二点是马尾属于毛发类,不易腐败变质,经久耐用,增加了绣品的使用年限;第三是马尾上含有油脂的成分,其分泌出来的油脂能使包裹在外面的丝线看起来光滑有光泽。广大爱好研究水族文化的学者发现,研究马尾绣技艺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和民族文化最珍贵艺术资料。马尾绣技艺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这一古老的原始艺术得到保护的同时也给这一艺术形式的永续带来了机遇。马尾绣的刺绣技艺和手法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的两大马尾绣特色:一是“马尾绣”背孩带,二是“马尾绣”绣花鞋。
“马尾绣”背孩带:背孩带的外观形状是类似一个“T”字形帘子,帘子的大小刚好可将幼儿包裹住,帘子上端的左右两边各有一根带子,带子的长度可将幼儿绑在成人的身上三圈左右。关于背孩带的源来是由于水族人民世代以农耕为主,当他们在田间劳作的时候,“被孩带”成为了他们带小孩的重要辅助工具,对于有年幼儿童的家庭属于生活必需品,背孩带市场需求量非常大。在那块“T”形的“帘子”和两根带子上如果没有任何装饰就会显得非常单调,水族人民在这时就想到了用自己精湛的刺绣技艺在上面进行点缀。马尾绣背孩带上图案的点缀的方法为:用彩色“马尾线”在背孩带上镶拼成各种几何图案和花草鸟雀(图案主要是极富弹力的牛角花、方格纹、水车纹、回纹、花椒纹、鱼骨纹、斜纹),再用针穿白线将图案固定。最后用结绣线和螺线将图案骨架填满,谓之“补花”,在缀上闪亮发光的“金线”,于是便构成一幅结构完整、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缜密精致、豪华富贵的美丽画面。
“马尾绣”绣花鞋:是一种翘尖布鞋,是水族人民自制的手工布鞋,在已经制作成型布鞋上用马尾绣手工艺刺绣出图案,对单调的鞋子进行装饰点缀,增加鞋子的美感,鞋子鞋尖呈尖形往上翻翘,使得鞋子穿在脚上看起来更有活力。马尾绣绣花鞋的制作方法是首先在鞋帮上用彩色丝线刺绣出底色图案,然后用裹好的马尾线卷曲成各种几何形图案镶拼在之前用彩色丝线刺绣出底色图案的鞋帮上,最后对边缘进行镶补。这只是简单概括的三大步骤,实际上其工艺十分复杂,但在面积不大的布鞋上用马尾绣刺绣出的图案立体效果非常强,看起来精美而别致,堪称精美的工艺品。水族妇女需要花费大量的劳动时间才能完成一件纯手工制作的精美绣花鞋,她们十分珍惜这份劳动成果,只有在隆重的场合如婚庆或走亲戚时才会穿上,精美的马尾绣绣花鞋搭配上豆浆印染的蓝布上衣、百褶裙和银胸饰,显得十分的典雅华贵。
3 水族服饰文化的颜色偏好禁忌
3.1 颜色偏好
水族人民在服饰的色彩上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一方面是由于水族人民从古至今一直传承着我国谦恭含蓄、宽厚待人的传统美德和感情内向的伦理道德规范。另一方面是与他们的生活环境与生活习惯有关。水族人民聚居的地方都会选择依山傍水而建,亲近自然和大自然合二为一,因此他们欣赏的色调与他们生活的绿色自然环境是和谐一致的,有天空的蓝色、白云的白色和湖水的青色,大多属于冷色,往往同浓荫、清泉等的清爽柔和相一致,能够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安定祥和之感。
3.2 颜色禁忌
水族是一个崇尚朴素、简洁生活方式的少数民族,他们在民族服饰的色彩上不喜欢色彩鲜艳的服装,在服饰的颜色上禁忌红色和黄色,特别禁忌大红、大黄的热调色彩,而喜欢蓝、白、青三种冷调色彩。他们认为这三个色彩浅淡素雅、清新脱俗,才是真正的美。从水族这种独特单一的服饰审美观中表达出了水族人民朴素、大方、实用的心理活动和生活习惯。
4 水族服饰风格有性别和年龄的差异
水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民族服饰文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完善。不同性别和年龄的水族人民在服饰的穿戴上都不相同,各具特色。
4.1 水族男性服饰
(1)儿童服饰。水族一至三歲的幼儿服饰在性别上没有明显差异。水族的服饰材料大多都是水家自制的水家布,上衣颜色各异,上衣的独特之处是在衣领和衣角有装饰。在上衣衣领外边是水家布绘制的各种花纹,衣角多由细致的金花围边,上衣的长度长到膝盖或者更短一些。裤子是直筒裤,裤脚也是用各种花纹围边用作装饰。鞋是由纯青色水家布小制作而成的平底防滑布鞋,鞋的前部一般是扁平形状。孩童头上都会带上用银饰装饰的小铜铃小银铃帽子,帽子的图案和形状取决于母亲的审美观和宗教信仰。一般都会用彩色丝线绣上吉祥、如意、平安、富贵等带有祝福意愿汉字的银帽符。据说水族儿童帽有辟邪驱鬼的功能,能保佑儿童健康快乐地长大。
(2)男子服饰。他们的衣服颜色多为青黑色,上衣多穿襟短衫,长度长到腰间或稍短些,有的也穿长衫,也是会在衣领和衣角用花纹围边作修饰,有的也没有装饰。据说水族男子是以穿衣服的件数来显示家庭的富有,常以五、七、九、十一件等单数一起穿,每件衣服只扣一件纽扣,以便让人知道所穿衣服的件数。近年,中青年男性服饰的胸前添加了用马尾绣绘制的一些动物头部图案,如狮子、老虎、奔马等。水族老翁剃光头包长条青布头巾。当代的老年男子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着近代的服饰,中青年男子基本着汉装。
4.2 水族女性服饰
(1)未婚女子服饰。未婚女子便装喜用浅蓝色、绿色,右衽大襟长衫,衣长及膝,收腰收袖,显得较贴身,衣裤的边缘不作任何装饰,胸前佩戴绣花长围腰。梳独辫盘于头上,外包白底黑杠方格巾或白色长帕或青色长帕,着青色长裤。
(2)已婚女子服饰
“已婚妇女的袖口、环肩、裤脚,都以一道蓝杆花边作装饰,同时肩坎、袖口及裤脚要镶上斜面青布大花边,外缘又镶上两花条。将长发梳成一把从左至右盘旋于顶,再从左侧插梳子加以固定并作装饰,习惯罩上黑白格子或白色、黑色长条头帕。关于已婚妇女的衣服镶有花边还有一个传说。传说在很久以前,水族人民居住的地方山高林密,杂草丛生,毒蛇为患。一个名叫秀的水族姑娘,用彩色丝线在衣领、袖口、襟边、裤脚上绣上一条条红红绿绿的花边,又在鞋上绣上一些花草。她穿上这身衣裤和鞋子,独自去深山密林中砍柴,果然毒蛇见了她就逃走了。此后,水族妇女绣花边的衣服逐渐传承下来。”
5 水族服饰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直接体现。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是各民族历史文化的象征,是各民族相互认同的一种重要标志。文化的发展更多的时候取决于人类社会的经济发水平,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飞速发展,随着90年代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商品经济的发展虽说是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也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同时也冲击着一些传统的行业,其中就包括少数民族服饰的传承遭受到了打击。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民族服饰的传承面临挑战。
5.1 水族服装生产技术落后、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副业地位和个体生产的经营方式没有根本改变,服饰制作并不流往市场,仍然以家庭需要为主。虽然农村地区的生活方式比之过去有很大的改变,但更多的是外来事物对原有事物的取代,以服饰为例,物美价廉的外来衣物要比生产技术落后、耗时长、成本高的水族服饰更容易让人接受,传统民族服饰的生产仍然只是为了自家的需要,并不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生产,个体农户的生产力量弱小,没有市场竞争力。悠久的水族豆浆印染工艺和水族马尾绣是水族人民服饰制造智慧的体现,是水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这既是水族服饰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不足,复杂的生产步骤和多种多样的服饰体现了水族服饰自己的独特之处,但是复杂的工艺制造水平,也大大提高了服装生产成本,尤其是时间成本,传统的手工缝制比起服装工厂的批量生产,竞争力明显不足。同时市场信息的不完善也导致水族服饰的生存范围受到挤压而毫无对策。
5.2 服饰文化主要传承人水族妇女继续创作出现懈怠心理
在农耕文明中,由于男性在身体素质上的优势,因此在家庭地位上居于优势地位,而女性则主要进行一些辅助性的工作,正如黄梅戏中所唱的“你耕田来我织布”,因而水族服饰的主要工作者是水族妇女,水族女性不仅是服饰的制作者,同时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女性家庭地位得到提高,很多女性得到出门去开拓视野和受教育的机会,改变了水族妇女的观念,相较于一年到头的织布做衣服,她们更愿意外出务工,商场大楼中形形色色的服饰更能满足她们的需要,于是对本民族服饰继续创作出现了懈怠现象。
5.3 水族服饰文化出现继承人断代问题
繁杂的水族豆浆印染工艺和费时的水族马尾绣,掌握这些手艺的大多是一些老人,而年轻人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外出务工和义务教育的普及,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在服饰选择上,年轻人更愿意选择形式多样的新式服饰,过去生产服饰是生活需要,而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业机会增多,年轻人不愿意去学习过去的那些技术。虽然国家也已经开始注重传统技艺的传承,但是并没有使传统技艺的境况得到明显改善,了解和掌握这些技艺的人越来越少。
5.4 水族服饰的样式缺乏创新性
这并非水族服饰面临的现状问题,也是所有传统技艺所面临的难题,即在保持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又能满足市场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互联网、手机等通讯工具的普及,再加上少数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大量反映现代生活水平的现代化服饰进入少数民族聚居区,传统水族服饰受到现代服饰的影响,相对于琳琅满目的各种现代化服饰,传统老旧的服饰样式缺乏创新性,对消费者没有吸引力,再加上成本上的劣势,很多时候水族服饰更多的是被当作一件记念品卖给游客,这样一来水族服饰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
5.5 水族服饰文化社会知名度不高
和享誉世界的侗族大歌和以原生态著称的西江千户苗寨这些少数民族特色相比,水族的特色马尾绣和豆浆印染工艺的知名度就显得有些弱势了。究其原因,更多的是水族服饰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不被人们所了解,一个民族特色不被人们所熟知就会被淡忘。
5.6 水族服饰文化出现被汉化现象
城镇化的发展改变了过去水族小聚居的现状,使得现在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所带来的汉文化对水族文化的挤压,一些地方汉族人口数量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少数民族人口。此外,如国家政府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条件落后,而采取的移民搬迁政策,迁入地汉族人的生活习惯以及服装样式逐渐取代了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例如水族小孩上学或是年轻人工作等基本上都不再穿他们的传统服装。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成本的提高,过去缓慢的生活方式并不能满足家庭的生存需要,因此水族年轻人的时间更多的是被工作时间给占据,买一件商场衣服所需要的工作时间远少于做一套水族服装的时间,何况要学好这一门技艺同样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6 水族服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对策建议
水族传统服饰所面临的困境,其实更多的是工业社会对传统农业社会的冲击,是小农经济没有经过一个适应阶段就进入商品经济的结果。这只不过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经济不协调的一个缩影,封闭的农业社会以及脆弱的小农经济向生产力先进的工业社会发展是必要的,我国就曾经吃过以农业国对抗工业国的亏。而水族服装文化传承的问题,其实还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在看到发达地区之后,就开始追赶,而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也在催促着这些地区赶快改变现状,在此过程中丢掉了一些自认为是包袱的东西,其实只要应对得当,这些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6.1 提高人们对水族服饰文化的认知,增强保护意识
文化是一个民族活的灵魂,而水族服饰作为水文化的重要载体,物质上的载体没有保护好是没办法去谈保护的。水族服饰是水族人民在长久的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它代表了水族人民的性格和外在形象。其中豆浆印染工艺和马尾绣是水族人民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智慧的结晶,是水族人民在过去受制于生产条件限制而产生的技术,也许同现在的技术相比,它是落后的,但在其出现之前它是先进的,因此我们了解这些东西,更多的是关注其更深层次的价值,而非表面的现象,我们要明白保护的不是水族传统服饰的外在形象,而是其所代表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代表水族人民的精神面貌。现在出现的传承问题的原因多数是因为人们对水族服饰文化的认知度不高,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淡薄,只有从思想意识去改变,加强对民族服装文化的保护,那么这项技术活才能永久地保存下来。
6.2 加大水族服饰技术传承的人才培养力度
关键是提高传承人的文化水平,如在这些地区的学校中除了教授課本知识外,还应教授一些本民族的文化知识以及本民族的相关技艺。要提高这些新型技术人才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认知,使之生产出来的服饰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审美和需要,如果需要可以在不影响服饰原有的文化内涵的情况下加以创新,加入一些现代化元素,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的融合,而不是简单的拼接。这些对于传承人来说是需要很高的知识素养和文化底蕴的,因此传承人的培养并不单单是传统技术的掌握那么简单,还要包括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6.3 打造民族品牌,与市场接轨
传统水族服饰不仅具有文化价值,同时其文化价值也可以带来相应的经济价值。具体可以尝试以招商引资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打造自身的民族品牌,适应和利用市场规则,而不是传统的逃避市场规则。另外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提高社会知名度,一是可以提高市场认知,有利于进入和打开市场通道。二来也可以提高社会的重视,对于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有利的。紧跟国家政策,巧用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旅游振兴战略,用旅游带动经济发展,提高服饰知名度。虽说现在的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一大趋势,但需注重保护本民族特色,一些例子值得我们警醒,“云南丽江”和贵州凯里“西江千户苗寨”两大旅游景区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些地区旅游的发展往往忽视了少数民族本身的特色,更多的是商业化取代原有的民族特色,越来越高的消费使游客感受到越来越少的少数民族原生态的风土人情,因而拉低了当地特色在游客心中的地位,景点吸引力减弱。
6.4 政府和民间双向发力,共同保护水族传统文化
水族传统文化不单单只有服装文化,还包括水书、水族的传统建筑、水族端节等水族人民精神物质财富。政府可以出台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和培养文化艺术研究的队伍。同时,三都水族自治县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大量水族人民聚集的地区,当地政府可以在当地行政机构专设一个水族文化保护部门,组织人员将有关水族服饰的特色文化的书籍、手工艺品进行收集,然后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类并用专业的技术将其保护收藏起来。民间可以自发地组织起来,如一些文化小团体,小团体成员固定的在一些时间聚集起来共同交流学习和传授自己所拥有的服饰文化知识。这时政府也同时发力,大大鼓励民间自愿主动地建立民族服饰文化小团体,并对表现优秀的小团体采取现金奖励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激励,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鼓励自愿参与到保护本民族服饰文化行动中。政府和民间共同发力,共同保护和传承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武小鹏,韦仕权.黔南水族地区数学文化元素收集与整理[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04).
[2] 陆廷军.贵州水族民间刺绣——马尾绣的艺术价值[D].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8.
[3] 解淑红.水族服饰文化探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4).
[4] 冯程程.三都水族服饰视觉符号探微[J].美与时代:创意(上),2015(01).
[5] 卞向阳,马晨曲.论水族妇女服饰由裙装至裤装的变化与动因[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02).
[6] 木基元.略论民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以纳西族服饰的流通和推广为例[J].思想战线,2002(03).
[7] 邹念琴.务川仡佬族居民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8(06).
[8] 唐利.少数民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