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灵绣三都|石小酸:水族马尾绣的生态观探析

2023-09-11 07:16 炎黄地理杂志  主页 > 年鉴 > 好地方 > 灵秀三都 >

打印 放大 缩小





水族马尾绣的生态观探析

 
炎黄地理杂志 2023年3期 

 

石小酸

马尾绣是水族的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水族马尾绣的图案造型、色彩表达、材料选择的角度进行分析阐释,挖掘水族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及其具备的生态价值。马尾绣中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这种关系同时也折射出水族传统社会文化中人本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适应全球化背景下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及传承,对于构建中华民族现代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是极为宝贵的思想财富,从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再到老子的“道法自然”观念,这些思想对现代推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价值。

水族是贵州十七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贵州的水族主要分布于黔南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独山及黔东南的榕江、雷山、丹寨、从江等县市。三都水族自治县作为水族主要的聚居区,人口众多,分布集中,其传统文化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与发展。水族马尾绣作为水族传统技艺的象征,是水族最具民族性与地域性的刺绣之一,被誉为“刺绣活化石”,2006年5月马尾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水族传统的马尾绣中,常用植物、动物、几何、文字等元素组成图案符号并以青、绿、蓝、白为主色调来传递某种文化信息或表现寓意深厚的文化内涵,表达人们的祈福观念和生态观。马尾绣所呈现出的形态和外观与水族独具特色的人文与地域特征充分匹配,体现出水族人民对自然的尊重、崇拜及友好态度,马尾绣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命意象是水族生态观表达的物质载体。

蕴涵于马尾绣图案中的生态智慧

三都县境内各片区的马尾绣图案虽大同小异,却蕴含了丰富的水族传统文化特征。在水族,妇女大多擅长刺绣,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一种古老又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其历史悠久、图案丰富,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分析传统的马尾绣图案,可以揭示出其想要表达的文化内涵。

图案题材

自然生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水族族人大多生活在环境较为原始的山林之中,长期与各类动物、植物等自然事物生活在一起,这些自然事物成为水族人民创造图案的灵感来源。在传统的图案纹样中,除了大量的动、植物图案外,太阳、河流、闪电等图案也常见于马尾绣中。在古代,不具备发达科技的条件下,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同时,各种自然灾害的出现使人感到恐慌和神秘,在这样的背景下,水族传统的“泛灵论”得以生成,在这种传统信仰中,水族认为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以及日、月、山、水等皆有神灵,人们将向神灵表达崇拜的纹样使用在马尾绣中,以体现水族人们的信仰习俗。

除了自然现象以外,大量动物纹样是马尾绣中的经典主题。马尾绣图案中的动物大多是真实存在的,主要有鱼虾、蝴蝶、蝙蝠、鸟雀等。其中鱼是马尾绣中最常见的图案,“鱼在水族的社会生活中有神秘而深远的影响,现在还遗存崇尚鱼的诸多习俗。这些习俗就是鱼图腾活化石的反映,是水族‘饭稻羹鱼社会生活的积淀[1]。”水族有神话云,洪荒年代水淹没了大地,有水族兄妹倆遇恶浪,避身于葫芦中,幸得双鱼把葫芦托起幸而免遭沉没。换句话说,鱼就是人类的救命恩人,没有葫芦和鱼就没有人类,所以鱼纹便常出现于马尾绣图案中。除此之外,传说中蝙蝠、蝴蝶也是为水族人民消灾、保护水族人民繁衍昌盛的动物。为此,水族人民的母亲常将这两种动物绣于背带和童帽上,一是提醒子孙铭记它们的救命之恩,二是祈求它们能世世代代保佑孩子平安[2]。水族人民把希望寄托于动物身上,特殊的自然与社会环境造就了水族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这种浓厚的群体文化符号反映在水族的马尾绣图案题材中,表达了水族人民对动物浓厚的崇拜,他们把动物看做天地宇宙,而自己也是宇宙中的结合体。

此外,由于水族人民的自然生长环境中多繁盛林木,在这种地理环境下,水族马尾绣图案中也多以植物为主要题材,表达着水族人民对植物的崇拜。其中包括南瓜、葫芦、桃花、牡丹、藤蔓、石榴等当地常见植物,这些图案包含着自然的灵性和生命的气息,以及人们对自然界馈赠的敬畏与感恩之情。马尾绣图案中非生物的题材主要有太阳、闪电、云朵、河流等。一些马尾绣绣品图案中,以太阳为中心,水纹、云纹、动物纹及植物纹环绕着中心的太阳,向内寻求着“至善”,向外普施“兼爱”,代表太阳是世间万物的生命。

图案结构造型

在图案结构造型上,首先是对事物直接的描摹,事物本身就是图案造型的参照物,俗称“花就是花、鸟就是鸟”。这种图案充分表达出了大自然与水族传统生活的密切联系及重要意义。常由多种植物与动物组合形成一组,如藤蔓、树叶是动物、花卉、瓜果的修饰,且组合后形成的图案往往非常和谐、随心自由。马尾绣图案中鱼与鸟、水纹与花卉等多种自然界中不同领域的物种皆可组合成一组。对称是水族马尾绣图案最常见的构图形式。图案的均衡与和谐与水族传统认知中事物皆应井井有条、恰如其分一样,对称是这种内化传统观念的外在表达之一(如图1)。此外,循环也是马尾绣图案造型中的一个特点,妇女衣服的图案中常见藤蔓将中心主体图案与周围空间加以分隔,以突出主体图案的效果,循环连续的藤蔓又可以作为线性造型对整体图案的轮廓及体积加以勾勒,呈现出大方和谐的样式。自然界的新生与死亡、四季轮回、昼夜更替等都在循环往复中不断发展前行,马尾绣中循环的特点体现了无限循环的自然规律。马尾绣图案中的平衡和循环与大自然的现实发展规律是高度契合的。

水族妇女在马尾绣中借助天地自然形象作为主要题材,表达对自然的依赖与崇拜之情,体现出水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维。在造物角度,水族妇女借助自然界中的物体形象作为造物方向,使马尾绣的造物活动具有实用功能。人与自然在协调中发展,实现了水族功利意识和生态意识的统一。

马尾绣色彩中的生态意象

色彩选择

水族人民的生活贴近自然,自古很少受到工业文明的影响,因此,马尾绣图案的色彩和题材一样,主要源于自然。马尾绣中古朴传统的色彩搭配体现出水族人民和谐统一而不张扬的个性。虽然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审美日新月异,但马尾绣中主要的色彩搭配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马尾绣的底料是绣品的载体,也是绣品的背景,传统的马尾绣绣品底色主要以白色、靛蓝色、黑色、暗红色、绿色为主。填芯线料颜色主要以绿色、浅绿色、蓝色、浅蓝色、灰色、褐色等浅色调为主,也有少量的黄色、红色、紫色做辅助搭配。底色与纹样、线料等材料的搭配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下针之前,绣娘们心中一般都会提前建立基本的框架及颜色搭配,因为一旦开头便不可更改。在水族人心中,白色代表朴素、纯洁;黑色代表庄重、高雅。因生活在青山绿水的环境中,绿色和青色深受水族人民的喜爱,同时也象征着生活的希望与新生命的萌芽。这些取自自然的传统色源,体现了水族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的观念,也展现了水族人民对自然的热爱。

色彩搭配

在马尾绣的色彩搭配中,水族受绿水青山的自然环境影响,底布颜色一般偏于靛蓝、黑色、白色,忌大黄、大红等鲜艳明亮的颜色。填芯线色主要以自然界中各事物本身所带有的颜色为基础进行配色,如草、藤蔓主要使用绿色和浅绿色线料,花卉使用浅红色线料,鱼主要使用黄色、褐色线料。相对于植物,有些动物的色彩搭配较丰富,如鸟雀、凤凰、蝴蝶等使用黄色、红色、粉色、绿色、褐色等线料。如有不常见或没见过的动植物,大多靠绣娘们的想象力自行搭配,如龙的色彩搭配一般就比较鲜艳。绣娘们在进行色彩搭配的同时,特别讲究色彩的协调性,色彩相差较大的线料一般不会使用在同一绣品当中或单个图案上,且她们擅长用近色做渐变处理。协调的色彩搭配,呈现出水族人民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

马尾绣材料选择中的生态观

传统的马尾绣制作使用的材料和工具并不复杂,但非常注重底料、图案、色彩搭配的协调配置,体现了人们“就材加工”“量才为用”的思想。

马尾绣的材料选择上多是质朴的自然物质,如棉、麻等,这些材料虽略显粗糙,但也包含了水族对自然材料的认识与利用,是主观意念与自然材料的完美结合。底料是基础,从棉花的种植、采摘到加工成棉线和自织自染形成布匹,再到自裁自缝形成马尾绣底布,整个底布制作过程都是由水族妇女们亲力亲为,染色所用的染料也是用纯天然植物蓝靛草加工制成。底布之下还需底衬,用糨糊涂抹、刮平,黏合3到5层布料形成韧性较强的布壳,晒干后才能作为马尾绣的底衬使用,水族称之为“格浆”。“格浆”在布料的选择上也很简单,除了全新的布料外,大多将使用过的布料二次使用于“格浆”中。底布与布壳的黏合材料除了浆糊之外,一般还使用具有黏性的糯米。马尾线是马尾绣非常重要的原材料,一般抽取3到5根马尾丝作芯,用白色丝线螺旋状进行缠绕形成(如图2),以丝线裹马尾丝制作的马尾线富有弹性、不易变形、不易腐败变质且经久耐用,使用马尾線作为固定图案轮廓的材料也是马尾绣的特色所在。

马尾绣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

“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基调之一。儒家思想中天、地、人的协调一致,肯定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生。“儒家对自然的关切是一种推己及人,由人及物的扩展。把人类的仁爱主张推行至自然界,因此首要的是人类自身的生存需要,其次是对自然万物的爱护。”[3]人类依赖自然生态环境生存和发展。水族马尾绣中的图案题材、色彩搭配蕴含了水族丰富的生态文明意蕴,其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警示人们要顺应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以及与自然应保持和谐距离等,这些观念在现在的水族绣品中仍有所体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其他民族文化也逐渐融入水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在其他文化的冲击下,水族兴起了向外界学习的热潮,但传统的图案、色彩搭配风格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刺绣题材还是常用的那些图案。如以传统的马尾绣图案题材、色彩搭配为主题,结合其他事物的设计特征,组成全新的马尾绣作品(如图3)。

我国的工业文明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新的社会发展时期,一种全新的生态观亟待建立,站在新的历史高度,科学辩证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遗产,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生态文明社会成为必然。

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水族,对自然世界有着深刻的体验和独到的认知。水族马尾绣不论是表现题材选择、造型组织、颜色选取与搭配,还是材料的使用,无不体现出与自然表象及内在规律的紧密联系,同时也表达着水族对于自然生态的深刻理解与崇拜。马尾绣作为一种静态的视觉化符号,依靠图案题材、色彩搭配、材料使用表达水族人民的生态哲学,而这些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延续也突显了水族人民对自然生态观的信仰与践行。直至今日,马尾绣的魅力难以磨灭,其中蕴含的自然观体现了水族人民渴望了解自然、亲近自然的愿望及崇拜自然、尊重自然、感恩自然的生态理念,与当下“现代回归自然”的时尚观念相映衬。水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分子,其马尾绣等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巨大价值也将不断绽放出新的生命力,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潘朝霖,韦宗林.中国水族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2]潘淘洁,鲍诗度.水族刺绣[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6.

[3]王立平,王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191-192.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