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灵绣三都|刘璐:水族铜鼓舞发展现状初探

2023-09-11 00:24 中国民族博览杂志  主页 > 年鉴 > 好地方 > 灵秀三都 >

打印 放大 缩小




水族铜鼓舞发展现状初探

 
中国民族博览杂志 2021年14期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源自远古时期的水族铜鼓舞在传承的同时无可避免的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具体表现在铜鼓舞的表演形式、音乐伴奏、服饰打扮、社会功能、活动主体、表演场所等方面。笔者认为,这些变化主要是由社会进步的外因和铜鼓舞自身发展需求的内因造成。目前,水族铜鼓舞的传承与发展还未达到最佳,我们有义务以分群体、分层次,由浅至深的,由面及点的方式进一步传承与发展铜鼓舞,使其成为优质的水族文化名片。

【关键词】水族;铜鼓舞;发展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4-061-03

【本文著录格式】刘璐.水族铜鼓舞发展现状初探[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14):61-63.

一 、水族铜鼓概述

水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贵州、江西等省份。其中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人数最多,约有30万~40万人口。

铜鼓对水族人民来说意义重大。水族人民将其视作神物,他们认为铜鼓是神灵和祖先的化身,水族人民把对铜鼓的留存及使用视为对神灵的敬仰、对祖先的思念。铜鼓在水族人民心中的崇高位置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深,他们使用铜鼓来祛除邪气,除暴安良,希望铜鼓可以保佑民族、家族及子孙的平安,因此,水族流传着许多关于铜鼓降妖除魔的传奇故事。铜鼓不仅是水族人的神物,还是水族人彰显身份和地位的器物。拥有铜鼓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的水族人,则意味着他掌控着至高的权势、拥有着大量的财富。

水族人通常把铜鼓划分为公鼓(雄鼓)和母鼓(雌鼓)。划分标准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根据铜鼓鼓面中心的太阳“光芒体”的形状进行划分:公鼓(雄鼓)鼓面上的光芒体细长,而母鼓(雌鼓)鼓面上的光芒体则粗短。第二种是根据鼓面纹饰的精巧度以及音色的圆润度来划分:纹饰精巧、音色圆润的为雄鼓,纹饰较粗糙、音色低沉的为母鼓,这种划分方法也是目前比较公认的一种方法。

二 、水族铜鼓舞的演变

水族铜鼓舞具有悠久的历史及浓厚的民族特色。在远古时期,水族先民已有了表演铜鼓舞的习俗。在记录水族历史的《水书》中有极其清晰的记载关于水族铜鼓舞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铜鼓舞在水族得到了较为完善的传承,但同时也因为社会、文化的变革而出现了相应的发展变化。

(一)表演形式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各民族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水族铜鼓舞也呈现出丰姿多彩的变化。

传统铜鼓舞表演中,一面铜鼓被放置在舞台后方或侧面,悬吊于离地面约40厘米的高度,一位鼓手用牛皮制的鼓锤,以不同的频次去击打铜鼓鼓面正中的光芒体,另一位鼓手用木质桶俯身在铜鼓的后面,根据第一位鼓手敲击的节奏对铜鼓的腹部位置进行前后抽动,以此来改变铜鼓演奏时的音色,从而形成了多样化的音乐节奏。舞者则双手拿着寓意风调雨顺大丰收的白帕子,跟随铜鼓敲击的节奏围圈而舞,舞蹈动作全部在垫起脚尖的基本姿态下完成,同时讲究顺拐的动律,主要动作有双手前后摆动或向上伸展,双脚向下叉开,并伴随着抖肩。

现在的铜鼓舞仍然有鼓者与舞者两部分参与者,但是击鼓的形式以及舞蹈的形式、动作都发生了改变。现在的铜鼓舞在表演时,不仅会同时使用雄、雌双铜鼓,并且还在表演中增加了铜鼓鼓鞭、双皮鼓等新的道具。铜鼓鼓鞭是一种长约33.33厘米的竹鞭;双皮鼓则是一种用牛皮制成的高约60厘米,直径约1米的桶柱形皮鼓。表演时,一名铜鼓手右手拿牛皮制的鼓锤以不同的频次击打铜鼓表面的光芒体中央,左手拿鼓鞭先敲打铜鼓的颈部然后敲打鼓心;另一位铜鼓手和以前一样,手拿木制桶俯身在铜鼓的后面,据第一位鼓手敲击的节奏对铜鼓的腹部位置进行前后抽动。双皮鼓者双手握两支直径为3厘米—5厘米,长约66.67厘米的木质鼓槌,跟随着变化多样的铜鼓节奏,进行或快速、或缓慢、或双手握鼓槌、或单手握鼓槌、或左右手交替击打鼓面的伴奏,同时还会伴随鼓点节奏做出双手交叉、翻转、跳跃等肢体动作。铜鼓舞者全程随着鼓点舞蹈,但不在要求像过去一样必须立着脚尖完成舞蹈动作,也不在手拿白帕子。现在铜鼓舞的下肢动作多为骑马蹲档式,上肢动作为五指张开的屈肘招臂式,同时还伴有翻转、跳跃等具有一定难度的动作。

现在的铜鼓舞,其声势浩大且高昂的铜鼓声与浓厚低沉的皮鼓声交织在一起,形成雄浑、激烈的鼓曲,击鼓者与舞者的表演相融合,呈现出或热烈或哀怨的情绪氛围。这种表演形式的变化与水族人审美的变化有着密切联系。

(二)音乐伴奏的变化

传统铜鼓舞的伴奏乐器仅有铜鼓,所以其风格类型较为单一,大多以欢快的情绪风格为主。现在的铜鼓舞伴奏,不僅增加了双皮鼓,甚至还受到民族文化融合的影响,增加了其他民族的乐器进行伴奏。外来乐器的演奏与水族铜鼓的鼓声融合为一体,使得音乐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抒情、典雅、热烈、明快、悲伤、哀怨等不同风格的铜鼓音乐均有出现。但是在节日庆祝的仪式里,铜鼓舞的音乐必须按最传统的音乐方式来敲打铜鼓不加任何其他音乐元素,仍然以欢快热烈作为表现风格。

(三)服饰的变化

无论是传统铜鼓舞还是现在的铜鼓舞,表演者都身着水族的民族服饰。

传统铜鼓舞的男性表演者在头上半包一条蓝色或黑色的头巾,漏出头顶,在头部绑有一小把稻草或者插有水族特有的水书;男性上身穿着带有领子的圆形对开马褂,颜色多以蓝色为主,翻边多以黑色为主,在衣服的袖口、胸口、肩膀等部位会添加一些布条口袋作为装饰;腰部拴一条蓝色或者黑色的长布带,布带长约2米—3米,宽约3.33厘米;下身着黑色或深蓝色宽松直通裤。女子用黑色、深蓝色的头帕包头;上身着长至膝盖处的深色衣服;下身也是身着黑色或深蓝色宽松直通裤。

现代铜鼓舞以女子表演为主,女子头上不再裹着头帕而是用银饰代替;服饰大多为亮色系,并用马尾缠着线在衣服上绣着各种花花绿绿的图腾;另外,舞者的脖子上、手上都戴有银饰以增加美感。

由于经济发展带来收入水平的提高,铜鼓舞者的表演服装,由原来的简单、单一、生活化的特点转变为工艺讲究、色彩丰富的特点,使舞蹈更具审美感,更加光彩夺目。

(四)社会功能的转变

传统水族铜鼓舞用以祭祀神灵和祖先。在过去,铜鼓舞又称之为巫师舞,水族人民把铜鼓当作神灵供奉,认为铜鼓能够驱邪除妖,免去水族人民的灾难。除此之外,水族人民还将自身对祖先的崇敬与铜鼓联系在一起,将铜鼓视为祖先的化身,所以水族人把对铜鼓的留存及使用视为对祖先的思念并在特殊的节日进行隆重的拜祭。

随着水族人民精神文化的不断丰富,现在的铜鼓舞已从原来的单一祭祀功能逐渐转变为多功能性的民族舞蹈样式。除了传统的祭祀功能,水族铜鼓舞还承载着庆祝节日与节气,传承与传播文化以及自娱自乐等功能。例如在重要的节日与节气时,如端节、卯节或者在插秧、稻米丰收时,水族人民都会跳起铜鼓舞抒发喜悦之情;又如在日常生活中,现代的水族人会在学校、社区、文化馆等地跳起铜鼓舞,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自娱、健身、传承水族文化、增进民族认同感等目的;此外,在水族地区的旅游景点,铜鼓舞也被作为民族文化的承载体向世人表演。

(五)活动主体的改变

水族铜鼓舞在活动主体上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过去的水族人民由于长期生活在落后封闭的土地上,所以观念非常封建,男尊女卑的思想普遍存在,所以在传统的水族铜鼓舞中以男子表演为主,女子一般不得加入,或只能有极少数女子参与表演且人数一定为偶数。现如今随着思想意识的转变,铜鼓舞早已成为众多女子或者男女共舞的集体舞蹈形式。

(六)表演场合的变化

铜鼓舞功能的转化必然导致表演场地的变更。过去的水族铜鼓舞多用于祭祀,因此表演场地则为祭坛。而现在,因为水族铜鼓舞呈现出不同的社会功能,例如:节庆、自娱、文化传承、文化展示等,所以铜鼓舞的表演场地自然也从祭坛发展为社区、学校、文化馆、旅游景点、各种大型舞台等地方。

三、影响水族铜鼓舞变化发展的因素

水族铜鼓舞之所以出现表演形式、文化功能等方面的变化,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即外在社会发展的影响和铜鼓舞自身发展的需求。

(一)外在社会发展的影响

社会形态、思想观念、经济水平、政策法规等因素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水族铜鼓舞的发展变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少数民族传统优秀文化采取保护以及鼓励的政策,因此对铜鼓舞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过去的旧社会,由于地域环境、政治、经济因素等影响,水族铜鼓舞仅局限于一个区域性的内部发展,从形态、功能,意义上是简单局限的。现在社会主义的到来,加上国家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各方面条件的支持,使原本封闭的土地上像一个初待绽放的花包一样当时机成熟时瞬间绽放。这种改变我们可以理解为党领导下的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并加强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支持与保护,及各民族自身的传承与发展。正是在这些客观条件的改变与促成下,水族铜鼓舞的参与者性别发生了改变;表演形式与规模有所发展;社会功能与价值更是有了广泛的拓展。

(二)铜鼓舞自身发展的需求

各事物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与需求,其自身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水族铜鼓舞也不例外。伴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铜鼓舞的表演从形式到服饰也开始向着更为精细、复杂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表演过程中出现了新的舞者類型——双皮鼓者;演出服装中大量使用了复杂的马尾绣技法绣制图案纹样;使用精美的银饰替代简单的布料头饰等,这些都是水族铜鼓舞适应社会进步而出现的变化,也是水族铜鼓舞追求时代审美的表现。再如伴奏乐器和舞蹈动作,水族铜鼓舞从单一使用铜鼓发展到结合其他乐器共同演奏,这种形式里明显出现了苗族等周边地区其他民族的乐器与舞蹈动作元素,这种变化是在民族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水族铜鼓舞主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后形成的,这样的变化也说明了新时期的水族铜鼓舞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正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延续并发展着。

四、水族铜鼓舞发展的建议

铜鼓舞是水族极具代表性的民族舞蹈样式,承载着水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笔者认为当代水族人有责任做到分群体、分层次,由浅至深的,由面及点的传承铜鼓舞。即:一是要求文化艺术工作者在民俗学、艺术学等不同视域下,多维度的深入研究水族铜鼓舞。二是专业研究结果面向普通水族人群进行广泛传播,确保水族人能够准确掌握关于铜鼓舞的基本常识。三是面向其他民族、其他地区推广水族铜鼓舞,加大当代社会对水族铜鼓舞的认识度。

在多维度、深入研究传承铜鼓舞层面,笔者认为应同时做好在民俗学背景下整体性的传承铜鼓舞;在艺术学的背景下创造性的传承铜鼓舞。在民俗学背景下,铜鼓舞作为水族古老的民俗活动,应该从外在的活动形式到内在的文化内涵进行整体的、一元的传承,这是对水族文化根源的保护。目前,从节庆节气期间的活动组织与效果来看,这一层面的研究与传承工作有着一定的成果。在艺术学背景下,水族铜鼓舞应该在文艺工作者的加工与创作下产生带有艺术思想与审美形式的专业作品,用于表现当代水族人的生活状态与思想观念。这种带有时代特质的艺术作品是水族人、水族铜鼓舞与时俱进的表现,也是和当代社会交流与沟通的桥梁,这样的创造性传承值得鼓励。只是在创造的过程中,文艺工作者应当把握好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度量与平衡,不能丢失水族铜鼓舞的根性精神。从铜鼓舞的现有发展来看,对其进行创造性的传承还相对比较薄弱。

在水族全民普及铜鼓舞的层面,笔者认为目前已有意识与动态,但仍缺乏力度和广度。在现有的一些民间活动乃至日常生活中,时常能看到铜鼓的身影,但这些几乎都是水族群众自发的传承行为,缺少政府干预。笔者认为,全民普及离不开政府支持,铜鼓舞应该以官方的身份进入校园、文化馆、社区活动中心等环境。其中,以课间操的形式进入校园是极为有效、可行的操作途径,课间操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对铜鼓舞的认识从最基本的视觉观看提升到动态感受,这不仅丰富了传承铜鼓舞的具体形式,还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兴趣,并且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此外,让学生从小接触民族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树立三观,加强民族认同感。铜鼓舞课间操的实施不单可以传播、传承铜鼓舞,还能开拓铜鼓舞的现代社会功能,提升铜鼓舞的现代社会价值,其意义非同小可。除了发展课间操,创编以铜鼓舞为素材的广场舞在文化馆、社区活动中心推广,并组织相关比赛等集体活动;开展铜鼓舞研学活动等,都是普及铜鼓舞的有效与可行手段。

在加大当代社会对水族铜鼓舞的认识度层面,也需要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支持,通过旅游文化活动的开发与开展,真正实现水族铜鼓舞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五、结语

伴随着我国国民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水族人民的精神文化修养不断提升,水族铜鼓舞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在我国舞蹈视野中不断走向繁荣。铜鼓舞置身于民族艺术发展的浪潮中,承担着创造和文化传承的重任。因此,铜鼓舞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在其基础上创造出更好的铜鼓舞作品。在铜鼓舞传承与创造的过程中,民族自身特有的文化元素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只有运用好民族特有的自身元素与其他优秀的民族元素相融合,才能更好的创造出新颖的作品,更好的为民族舞蹈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世彬.水族的铜鼓文化[J].贵州民族研.1989(3).

[2]陈国安,石国义.水族的铜鼓及社会功能浅论[J].贵州民族研究.1999(1).

[3]陈显勋,王思民.水族踏歌与水族铜鼓舞探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1).

[4]李贵安.浅析水族铜鼓文化属性的考察与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2).

[5]代文凡.水族传统舞蹈文化初探[J].艺术品鉴,2016(1).

[6]韦仕晚.三都水族铜鼓舞的文化考察[J].休闲,2019(6).

作者简介:刘璐(1986-),女,四川绵阳,讲师,研究方向为舞蹈学。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