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土布工艺制作的传承与保护
陆春
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苗岭山脉“月亮山、雷公山”腹地。东邻黔东南州的榕江县、雷山县,南接黔南州的荔波县,西界独山县、都匀市,北连黔东南州的丹寨县。全县总面积2400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总人口35万,县境内居住着汉、水、布依、苗、瑶等14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7.96%;水族22.26万人,占总人口的65.9%,全国50%以上的水族聚居在这里。县境内林木幽深,自然环境优美,是贵州省十个重点林业县之一。国道321线、省道206线、夏蓉高速公路和贵广高铁横贯穿境而过。
水族是个历史悠久、人民勤劳、创造和保存着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的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水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和历法。三都山青水秀,民族风情独特而浓郁。这里有秀甲西部的尧人山国家森林公园,有百亩画廓的都柳江省级风景名胜区,有各具特色的怎雷、水各、姑鲁、巴茅等原生态民族村寨,有世界之迷玄机难解的“下蛋石”,有闻歌起舞的风流草,有预测天象的“晴雨石”,有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的水书,有被誉为刺绣“活化石”的水族马尾绣,水书、水族马尾绣和水族端节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古朴典雅尽情狂欢、世界历时最长的水族端节,有风情万种、欢歌如潮,被称为“古老的东方情人节”的水族卯节,有令人心醉的水族歌舞等。水族民居依山傍水,古朴典雅的“栏杆式”建筑鳞次节比、工艺精湛、错落有致,有奇特的牛角雕、剪纸、服饰等民间工艺和风味独特的鱼包韭菜、糯米酒等传统饮食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幅优美的水族山乡风情画卷。
三都水族先民自古就会纺花、织布。他们自种棉花、自栽蓝靛。衣着达到自给自足。土布制作一般是先用弹好的棉花纺成线,再把线挽成卷,用白艿浆加线果,把线果放到布线器上。布线、定格好后放到织布机上织。织出的土布有白土布、青兰土布、大小花格土布等。除白土布外其它土布可以直接剪裁服饰,制作棉被,垫单等。三都土布制作具有优越的条件,东片区的拉揽乡、打鱼乡、都江镇、坝街乡、巫不乡、羊福等乡镇森林覆盖率较大,山高沟深荫森,适应种蓝碇,南片区的水龙乡、中和镇、三洞乡、周覃镇、九阡镇、廷牌镇、塘州乡等阳光充足,是适应种棉花之乡镇。
水族土布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千百年来它解决了水族人民穿着问题,使之有了遮羞,御寒之物。土布制作历史悠久,研究它有助于研究水族人民的历史。扎染工艺充分表现着水族同胞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土布色泽古朴、花纹美丽奇特,布料厚实耐磨,具有冬暖夏爽,透气吸汗的特点。是水族同胞制作衣物和床被、床单等的上好布料,同时也是婚嫁中馈赠宾朋的送礼佳品。现在每床花垫单可卖200多元,经济价值很好。但由于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门技艺现在面临濒危的绝境,再不保护抢救,我们的民族文化将会消失。
历史渊源
水族有自己的文字,但史书上没有记载水族同胞纺花、织布起源于何代。千百年来他们都是通过口传心授,母传女,师传徒,织布、雕花、刺绣、做扎染的技艺传承至今,不断发展。也许这些技艺同他们的发展史一样渊远流长。由于水族的起源和迁徙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水族是由古代南方“百越”族群中“骆越”的一支发展演变而形成的单一民族。秦汉以前,岭南一带居住着“骆越”、“西瓯越”、“南越”等许多部落,它们与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的其他诸越部落,统称为“百越”。“百越”不但孕育了中国的稻作文化,同时也演化为南方许多民族的共同祖先。水族民间传说,他们的祖先原先居住河南商丘睢水流域一带,是当时王朝的贵族,掌握着朝廷里的历法和祭典活动。殷商晚期,周王和商王打仗,水族祖先被迫离开睢水流域经安徽、江苏、江西、广东迁徙到广西邕江领域一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发兵50万进军岭南,遭到当时西瓯、骆越等部落的顽强抵抗,直到公元前214年才统一岭南。受战乱的影响,水族先民被迫第二次大迁徙,来到广西环江、龙江流域一带,在那生息了800多年。唐朝建立后,在水族居住地环江地区设置抚水州。北宋期间,广西环江一带连年发生旱灾,水族先民被迫离开环江进行历史上第三次大规谋的迁徙,来到都柳江、樟江领域一带。历史民族学家的研究认为,水族社会没有经历奴隶制,而是直接由原始社会跨入了封建领主制,从唐代开始,封建领主制经济在水族社会中延续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直到明朝洪武年间,由于“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江南大量汉族进入水族地区之后,受汉文化的影响,水族社会才开始进入封建地主制经济时期。
自古以来,水族人民就自种棉花、自纺、自织、自染、自裁、自缝衣服。全家穿衣从挖地种棉直到用手工缝制成服装全由妇女承担。每家每户都有纺车、织布机、染缸、染料(监靛自种)。每户、每村、各地区的妇女织出的土布常常喜欢拿来攀比。纺纱、织布、扎染的技艺小女孩们从小就开始学,聪慧的女孩十三、四岁就能熟练地掌握这门技艺,一般的女孩这般年龄也会制作了。
染绘土布
布料织成后,有些可直接裁剪成各式服装和其它用品,有些则需要进一步染绘成各种花色品种,富有装饰性的图饰花布。水族土布的床单花布主要运用各种扎染技术进行染绘。其主要流程如下:
首先,在白布上绘图,主要图案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也有鸳鸯戏水,龙凤呈祥等。
其次,用各种扎染技法进行处理,主要有缝绞法和捆扎法,也兼有各种自由扎法。
最后,浸染、晾干、扳线、镶边,完成染绘。endprint
印染制作
水族的印染分为蓝靛染、豆浆染和扎线染三种。蓝靛染是豆浆染和扎线染的基础,白色的布匹一般都要用蓝靛才能染上各种花纹和各种颜色,蓝靛的原料就是蓼蓝,蓼蓝一般在地里种上,也有的在深山里直接采到。蓼蓝收割后,先将收割下来的蓼蓝洗干净,然后放进水缸里浸泡。浸泡二十天以后,蓼蓝的枝节会变红,腐烂沉淀的蓼蓝会分解出蓝幽幽的色素。然后把蓼蓝杆叶捞取出来,往水缸里投放一定量的石灰水,再用一种特制的搅拌器将蓼蓝水和石灰水充分搅动。搅拌器在水缸里上下运动,蓼蓝水上下翻腾,生成蓝幽的泡沫,非常漂亮。蓼蓝水和石灰水充分搅动后净置,使蓼蓝的蓝色色素凝结沉淀后过滤,就可以得到蓝靛染料了。
蓝靛染料制成后,就可用其来染布。染布分青黑两种,要想染成青色布,还要将干枯的蕨叶和马桑树枝叶放在一起烧,由于马桑树的枝叶水份大,很难烧成灰,而只能烧成碳。要将马桑碳带回家放在瓦缸里,再用火灰将其盖住、捂闷,让马桑碳充分燃烧后变成马桑灰。用温水将马桑灰打湿,充分搅拌后放入竹箩筐里压紧,让灰充分发酵。再分步用热水将灰浸泡,在竹箩筐里铺上棕网,过滤而得含有碱性的马桑灰水。把灰水倒进染缸中,再放进蓝靛和适量烧酒,用木棒搅动调匀,就成了蓝色的染料水。再用棉被簑衣等把缸口盖好,泡上一个星期,好的染水在搅拌时会产生很多泡沫,而且蓝色中稍稍泛出黄色。当用手指浸入染水,手指变蓝时便可以开始染布。把织好的布匹放进染水里浸泡,然后取出滤干,又放到清水里荡洗,晒干。第二天再继续染,反复浸染五六天后,白布便可以染成蓝色。
如果想要将布染成黑色,就需要上山采集一种水语叫“梅凤”的植物。将“梅凤”的皮和叶放入大铁锅里熬,当熬出的汁液达到一定浓度时,将汁滴在手指甲上不流动为好,再把皮叶捞出,把蓝布放入铁锅里煮,煮透后将布取出平整地放在地上自然晾干。晒干后便可以将布拿到池塘里“和稀泥”,即用池塘里的黑色烂泥将煮过晒干的布匹浸泡,再用清水洗净,晒干。将煮过“梅凤汁”,和过“稀泥”的布匹再放入染缸里浸染五六天,就可以把布染成黑色。如果想要颜色浅一些,染的次数就少一些。染好的布匹凉干后,再将布折迭起来,放在锤布石上锤平,布就会变渐渐发亮泛出蓝黑幽幽的光泽,好看极了。
相关器具制品和作品
土布制作的主要器具和设施
脱籽车、弹棉器、干棉杆、纺车、挽线器、绞车、布线器、布线支架、分线器、小竹筒、织布机、大活轮、小活轮、梭子、竹块等。
扎染用的器具和设施以及原料
染缸、染料(主要是蓝靛、补助一些红、黄、紫等色料制剂),雕扎针、线、白土布、竹杆等。
土布制品、扎染制品
白土布、青兰土布、大小花格土布、反纱布等。主要缝制衣、裤、围腰、长帕、垫单、棉被、背带,各种花纹的扎染垫单等。
基本特征
乡土性特征:水族土布从原材料种植到织染、绣工艺流程,直至使用者,都在水族内进行,具有鲜明的乡土性特征。
多样性特征:水族土布的制成品类型多样,有织成的各色花布,有织、染、绣一体的各色花布;其用途也有多样的区别;有各种年龄段的区分(如老年人、青年人、小孩的用布多色皆有不同),如不同物品的区分(如服装和床上用品用布不同),有文化功能的区分(如婚嫁用花格布、丧葬用青平白布)等等。
艺术性特征:水族土布做工精致,风格典雅,具有鲜明的水族艺术风格,与其它地区其它民族的相似品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人们往往购置以为馈赠佳品。
女性化特征:水族土布制作的全流程,从原材料种植到最后成品都是由水族妇女实施,水族女性从小就参与到这个流程之中,成为传承主体,终其一生。土布制作的多样性更多体现在女性服饰和女性用品的范围;因此,水族土布制作所显现出来的文化风格具有鲜明的女性化特征。
土布工艺的主要价值
衣食住行是人生的四大要素,土布的主要价值在于它从古至今解决了水族人民穿的问题,使人们有了遮羞御寒之物。有了濮越人就有土布制作,扎染技艺,研究这门技艺的发展不仅有助于研究水族人民的历史,更有助于研究中国古代织染技术的历史,研究水族妇女生活史等。
土布制作、扎染技艺,传承至今其制品越来越精美,色泽古朴、花纹美丽奇特、布料厚实耐磨,具有冬暖夏爽、透气吸汗的特点,是水族同胞制作衣物和床被、床单等的上好布料,凝结了古今水族同胞的智慧。它们当中的每一件制品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土布工艺的传承体系
土布制作、扎染技艺历史悠久,虽无史可考,但在水族地区传说在濮越时期就有了这门技艺。传承至今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水族地区内形成了如下一些比较有名的传承谱系。据调查,近来有如下传承谱系。
纺织谱系
王密,女,1953年生,中和镇中和村河寨人,早年就迷恋上了纺花、织布、刺绣等技艺。她主要从师于母亲杨氏,出嫁再向寨子石们学习,由于她肯学肯专,不多久技艺都比母亲及石们等人高出了许多。她有时还到外村学纺织、扎染、刺绣等手艺,现在她是村中最受敬佩的人。在实践中还创造地织出许多与众不同的花格布,反纱布等。经过几十年的磨砺,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刺绣和扎染也自有特色。她家现在存有三套纺织设备,利用空闲时间就进行纺织,她说卖一床垫单就有200元的收入,当问到她一年的收入时,她就乐哈哈地说:“这活也不赚多少钱的,只是年老了没能出去打工,在家做这纺织能够解决家庭日常之用。
潘采,女,1962年生,塘州乡枚育村人,从小在母亲及亲友的传授下,成了一个纺织能手,现在利用空闲时间还从事纺花、织布。同时常常教授自己的儿媳及村里的青年女孩学习织布、扎染工艺。家中的各种纺织器物都还保存齐全。endprint
杨月,女,1960年生,中和镇拉旦村人,小时跟自己的母亲学习纺织,家里有一套齐全的纺织工具。常在农闲时进行纺织,织的布、垫单拿到市场去出售,有一定的收入,能够解决家庭日常生活之用。
染布谱系
纺织在水族社会中目前还有近千余人会做,但染布确实的很少。七八十年代染布的人算还多,现在太少了。据调查,在水族较为集中的南片区近年来从事染布的有。
潘国胜,1939年生,塘州乡雄寨村,已故。潘国录,1931年生,塘州乡雄寨村,已故。潘政言,1940年生,塘州乡雄寨村架寨组,还健在,但身体欠佳,尚未从事染布了,后代无人愿学,。
石昭,男,1932年生,中和镇中和村河寨组,已姑。其子石毛、石波,还在从事染布,但他们说;“现在穿土布的较少,做这个没得吃,看来还是要出去打工谋生了。”
石连安,1937年生,中和镇中和村河寨组,已故。子女三人无人愿意学习染布。
传承与保护的思考
水族自古每家都有纺车、织布机、染缸,妇女个个会织土布、搞扎染。60年代至70年代是土布纺织的鼎盛期,因为那段时间国家凭票供应布料,水族的纺织,扎染由此盛行。现在随着经济全球化,现代文明逐渐取代传统文明,年轻一代的妇女懂得纺织、扎染技术的人渐少。目前我县22万的水族群众只有千余人会纺花织布,但她们中的许多人已经不再从事这项工作了。雕花做扎染的人更少,设备也大量被毁坏,只有少量的属于商业目的制作者纺织少部分到市场上出售。现代许多水族小女孩都不知道什么是土布制作,扎染;穿戴土布的少之又少。打工风潮一浪高过一浪,村中很少见到男女青年。找人学都困难,多数从事手工制作扎染工艺的“匠人”年事已高,面临“人亡艺绝”的危险,所以现在再不抢救这门工艺很快可能就消失了,应加大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以人为本,着力打造民间传承人的整体素质,关键是如何提生水族土布民间传承人文化水平,要下功夫去培养建设化和相对稳定化,以优秀的产品和良好的服务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要建设好该项文化艺术的研究人员队伍,同时,抓紧培养民间民族文化传承人工作,并使之长期化和相对稳定化,以优秀的产品和良好的服务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其次,着力打造水族土布原生态民族文化品牌是产业发展的根本,三都是水族的大本营,是水族文化之都,水族文化品牌一定要打响。
再次,实施精品工程,发展龙头作用的原生态土布要挖掘和保护起来,要把水族土布包装搞成精品,让游客满意,买得放心。精品工程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中心,因此要以一个地区为主导,来带动其他地区,做好表率。以三都就阡片区为中心,着重对水族土布技艺文化的抢救和保护,通过招商引资开发水族土布精品,做大做强以满足顾客的需要。
总之,三都水族土布制作工艺相当繁杂,我们应该加大力度去抢救、挖掘、保护,才能使它不再失传。近年来由于民族文化成为时尚的今天,许多游客到三都想买一样实惠的土特产品都供不应求,建议在今后的水族特色一条街里的土特产品一定要丰富,品种齐全,以满足广大顾客的需要,同时也加快水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土布制作的基本流程
1、弹棉花并加工成条状。
2、纺线、挽线、上白芨浆、煮线、晒纱。
3、染纱。
4、绕线果,布线,定格,梳理,绕轮,布经线。
5、梭子放置纬线,用摆子撞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