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音乐研究综述
[摘 要]水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区,贵州省是水族人口的主要聚居地。水族音乐的研究工作起步于20世纪后半叶,研究重点是水族的民歌,内容涉及水族民歌的分类、旋律音调特点、社会文化功能等。水族乐器的研究以铜鼓和木鼓为主,关注铜鼓和木鼓的形制、使用场合、节奏特点、社会价值等,水族的其他乐器还没有得到研究者的重视。水族有没有曲艺的问题在水族音乐的研究中形成了一个小高潮,水族的双歌是不是曲艺得到广泛的讨论。
[关键词]水族;民歌;乐器;曲艺;综述
水族是西南少数民族之一,目前人口大约有45万,主要聚居于贵州省,另外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分布少量水族人。水族音乐的调查与研究起步较晚,据潘国强的统计,水族音乐的研究工作要从1978年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布置“民族音乐集成志书”工作开始算起。此后,水族音乐的研究成果主要以水族民歌为主。水族人分布所在省份的学者为水族音乐主要研究力量,其他学者的关注较少。
一、水族民歌研究
水族民间以“唱起歌,像江河流”之说来形容水族民歌的丰富多彩以及歌手的即兴编唱能力。水族民间以歌传情达意,以歌教化人伦,民歌是水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族音乐研究的主体部分。
(一)水族民歌的分类
研究水族民歌的分类问题,较早的文献是1983年发表的《采自凤凰之乡的歌——贵州水族民歌简介》(张中笑)和《水家人的歌》(陈立浩)两篇文章。内容涉及水族民歌的类型,以及各类型民歌的结构特点和演唱特点。这两篇文章在上述内容的论述中观点并不一致,如张文认为水族民歌分为单歌、双歌、古歌、儿歌。单歌有几种演唱形式,本嗓演唱,一领众和;双歌又称酒歌,有歌头、歌尾两个辅助结构;古歌有叙事古歌、礼俗古歌、诘俄伢;儿歌的节奏节拍规整、结构短小严谨,两句式单乐段,多用角调式。陈文认为水族民歌从艺术形式看,分为单歌、双歌,此外还有兜歌、古歌、开控歌、姨妈歌、飞歌。
关于水族民歌分类问题的另一篇重要文献是1993年发表的《水族民间歌曲传统论》(郑若凡),文中提出水族人民将民间歌曲分为八大类:古歌(开天辟地、人类起源、氏族斗争)、迁徙歌、风俗歌、生产歌、情歌、苦歌、反歌、颂歌,并进一步指出应该尊重水族民歌的原生分类法。这篇文章中运用了水族人关于民歌种类的一些原生称谓,如旭济(单歌)、旭早(双歌)、旭红(兜歌)、诘俄伢(诘歌)、旭拉笛(儿歌),这些原生称谓有利于其他研究者依此名称进一步深入研究。
从已有文献资料的分析来看,水族民歌的分类问题呈现出两种倾向。一部分学者在水族原生分类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汉族民歌的分类法进行整合;一部分学者尊重水族的原生分类原则,运用水族民歌的原生称谓并辅以相对应的汉族民歌类型。无论哪一种分类倾向,都体现出研究者在水族民歌分类方面捉襟见肘的困境,即如果按照学术界统一的分类标准,一部分水族民歌无法归类;按照水族民间的称谓一一列举,似乎缺乏逻辑性。水族民歌的分类问题还需要研究者们作深入的实地考察和深度访谈,理清水族民歌的原生分类原则,理解水族民间分类的特点,从而总结经验,展示水族人的智慧和思維法则。
(二)水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论述水族民歌音乐特点的早期文献是《水族族性歌腔及其变异——民族音乐旋律、结构探微》。文中提出族性歌腔的概念,即一个可以代表某一个民族音乐风格特点的典型旋律音调。作者以新疆和蒙古民歌为例,认为新疆和蒙古民歌的演唱很容易让人判断出地域风格特征,就是因为大家熟悉这两个民族的族性歌腔。那么水族的族性歌腔是什么呢?作者以水族单歌歌头为例,认为单歌歌头(相当于引子部分)由两个部分组成,这两个部分的旋律音调就具有民族识别意义的标志性歌腔,即族性歌腔。作者最后提出水族传统民歌的结构可用四句话概括,即:音乐语汇的宣叙吟诵性;乐句结构的自由延伸性;基本结构的程式规范性;总体框架的回旋变奏性。
此外,李继昌曾提出水族民歌的音乐特点是“调随腔走”,即水族民歌的旋律音调的形成与水族语言的发音特点有密切的联系。随后有蒙锡彭总结出水族语言的调值与相应的民歌旋律音高之间的对应关系。赵凌进一步以几首水族民歌为例,证明水族民歌旋律与水族语言调值之间的程式性关系,并总结出具体音高与水族语言调值之间的一个浮动规律。
水族民歌的音乐本体特点是音乐学者需要关注的研究领域。目前的研究较注重于旋律感较强的单歌、双歌研究,较少关注古歌和儿歌等其他种类民歌的研究。如果要突出水族民歌旋律音调的民族性特点,势必要与水族周边的一些少数民族民歌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异同凸显特色。
(三)其他研究
水族民歌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集中在贵州的水族,云南和广西两地区的水族民歌研究文献数量较少。研究主题集中于水族民歌的分类和民歌音乐本体特征的探讨。云南水族民歌研究同样涉及民歌的分类问题,有学者认为云南水族民歌可分为祭祀歌、劳动歌、生活歌、风俗歌、情歌、儿歌、时政歌等,也有学者采用单歌、双歌、排歌、祭歌的四分法。另外一些学者关注水族民歌的功能和社会意义,如认为水族古歌中有关于水族原始信仰的内容;认为水族民歌除具有娱乐功能外,还具有传授水族历史、生产生活知识和礼仪道德的教育作用。
总的来说,水族民歌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民歌的分类问题以及旋律的音乐本体形态分析。今后的水族民歌研究需要扩展研究视野,进行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继续进行水族民歌音调特征分析和民歌与语言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同时深入研究水族民歌的社会文化功能。
二、水族乐器研究
水族的乐器有铜鼓、木鼓(皮鼓)、芦笙、鼓吹(唢呐)、弦鼓等。已有文献中与铜鼓、木鼓有关的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其他乐器的研究成果较少。
(一)水族铜鼓、木鼓
水族铜鼓属于麻江型铜鼓。水族的木鼓是将整段木头掏空,两端或其中一端蒙牛皮。21世纪以前的水族铜鼓研究注重铜鼓的分类、社会功能、使用场合、演奏特点和方法、传说故事等,很少有研究者注意到不同地区的水族使用铜鼓和木鼓的时空场域差异以及铜鼓和木鼓演奏中的具体配置。有学者对水族的铜鼓舞进行了研究,认为水族铜鼓舞源于骆越社会进入青铜器文化时代的时期,源于水族人民古代的祭奠活动,随着社会发展及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铜鼓舞由祭坛搬到实际生活中。进入21世纪,水族的铜鼓研究进一步得到学者们的关注,一部分研究者注重对水族铜鼓和木鼓形制以及演奏特点、演奏场合的介绍,另一部分研究者则将铜鼓和木鼓置于一个典型的时空场域中进行介绍和分析。总的来说,对水族铜鼓和木鼓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研究者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更为细致的田野工作。
(二)水族其他种类乐器
相对于水族铜鼓和木鼓来说,水族的其他乐器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些乐器仅出现于一些介绍性文献当中,主要涉及这些乐器的使用场合,乐器的形制特点,乐器的节奏特征等。
整体来看,水族的乐器研究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在民族音乐学的乐器研究文献中,针对乐器的演奏技巧有着广泛的讨论,对乐器的存在方式,产生乐器的人类行为的形成过程及原因,乐器如何使用,如何组织等是音乐理论研究的重要方向。可以说,对乐器演奏的身体行为、肢体姿态、言语行为都是值得探究的领域。一个民族的乐器使用方式,以及与乐器的使用相关的行为是由支撑这些行为的观念发展而来的。因此,对乐器研究方法的扩展不仅仅只是音乐学研究领域的扩展,更是为社会学、民族学的研究提供资料积累和研究借鉴。
三、水族曲艺研究
水族有没有曲艺,这一问题曾在水族音乐和水族文化的研究领域掀起过一次小高潮。有学者认为水族的双歌就是水族的曲艺,也有学者认为水族双歌是曲艺的雏形,是一种过渡形式。很多学者参与了讨论,发表了一批研究论文,出版有《水族双歌(曲艺)旭早研究》论文集。
水族双歌,水语称为“旭早”,内容取自水族民间寓言、传说、故事,采用水族民歌的旋律音调,有说有唱的一种艺术形式。因为其有说有唱的特点,一部分学者认为水族双歌是曲艺的一种。如《水族双歌是说唱艺术的雏形》认为,水族双歌是由水族民歌向说唱艺术(曲艺)过渡的一种形式,是水族说唱艺术的雏形。另外还有学者认为,水族双歌具有说唱文学的本质特点,其源头是水族民间歌谣及民间故事,水族双歌初具地方戏曲的雏形。李继昌从“旭早”的生成背景及流传特征,“旭早”的题材内容和社会价值以及艺术特征等方面论述,认为“旭早”在演唱前有说白用以提示演唱主题,演唱的主体段落之间常穿插另外的说白用以解释演唱的内容,因此直接提出“旭早”就是水族人的说唱曲种。另外几位研究者的学术观点较为谨慎,提出水族双歌是水族民歌向说唱艺术过渡的一种形式,初具曲艺的雏形。
水族双歌是不是曲艺的问题,并没有在水族音乐研究者内部形成一致的意见,其研究倾向局限于对水族双歌具有的曲艺特点进行论述。如果从水族双歌与曲艺的特点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出水族双歌与曲艺之間的异同,或许更加能够说明水族双歌的艺术特征。水族双歌的进一步研究,需要在讨论其身份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双歌的社会价值及其文化功能。
四、结语
水族音乐文化历史悠久,种类丰富,体裁多样。水族音乐的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本土的研究者,只有少量的外来研究者参与水族音乐的研究。水族分布于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区,作为一个人口约45万的少数民族,对其音乐文化的研究有待投入更多的研究力量。水族音乐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音乐本体特征、体裁的分类以及使用场合等领域,而应该借助民族音乐学等学科理论及方法,拓展水族音乐的研究领域,深入把握水族音乐文化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李继昌,张人卓编著.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集萃——水族、仡佬族篇[M].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
[2] 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文教处编.贵州少数民族音乐[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
[3] 潘朝霖,韦宗林编著.中国水族文化研究[J].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4] 杨俊,蒙锡彭,王思明.贵州水族艺术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1.
[5] 张中笑.采自凤凰之乡的歌——贵州水族民歌简介[J].音乐爱好者,1983(3).
[6] 石尚彬.从我国最早的剧目《东海黄公》等看水族的双歌、兜歌[J].贵州民族研究,1989,(3).
[7] 中国曲艺志贵州卷编辑部:《水族曲艺旭早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8] 张中笑.水族族性歌腔及其变异——民族音乐旋律结构探微[J].中国音乐,1989(3).
[9] 李继昌.水族双歌(旭早)——曲艺音乐个性的萌生及其流变[J].贵州民族研究,1990(2).
[10] 韩荣培.水族铜鼓舞探源[J].贵州民族研究,1995(1).
[11] 刘世彬.水族的铜鼓文化[J].贵州民族研究,1989(3).
[12] 陈国安,石国义.水族的铜鼓及社会功能浅论[J].贵州民族研究,1999(1).
[13] 贵州大学学报编辑室:贵州民族民间器乐资料[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1(4).
[14] 潘国强.水族音乐创作与研究[A].韦荣康等编,水家学研究(五)——水家族文明[C].贵阳:《贵阳文史》编辑部,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