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都柳江畔神秘的水族
水族人民在端节举行赛马比赛。(三都水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记者在贵州水族文化博物馆采访
布满水族文字的铜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水族马尾绣
水书对联:鸟语花香和风中,山欢水喜新雨后。
水书对联:鸟语花香和风中,山欢水喜新雨后。
三都是我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
因为唯一,让我们产生许多好奇心。
从三都县城穿流而过的都柳江畔,随处可见佩戴水族头饰的行人。伫立江边,感受着浓郁水族风情的我们不禁猜测讨论起来:“水族人长期聚居生活在都柳江旁,莫非‘水族’的名字也是以此得来的?”
于是,我们进行深入采访。
其实,人类社会文明源起于河流文化,人类社会发展积淀河流文化,河流的文化生命又推动着社会发展。因此,我们在进行柳江的源头探秘时,除了各条水系的治理和生态之外,在河流旁边生活的各族人民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也深深吸引着我们的目光。
为了生存,人类自古喜欢逐水而居。因此,有河流的地方,以水命名的很多。比如洛阳,比如柳州。三都县融媒体中心总编辑莫如能告诉我们,三都亦是如此。明清时期,此处设有都江县与三合县。都江是都柳江的上游,三合县即今三都县城所在,因天河、打见河、马场河三江在此汇合而得名。1941年2月,贵州省政府将都江、三合两县合并,取名三都县,此为“三都”县名之始。
为了解答神秘的水族疑问,我们相继走访了贵州水族文化博物馆和三都水族自治县水家学会,答案出乎意料,让我们得到意外的惊喜。
奇特的民族
3月17日清晨,我们在莫如能带领下来到了坐落在都柳江旁的三都水族自治县水家学会。在都柳江边的廊桥上,我们见到了正在等候我们的会长潘永行。
“水族名字的由来确实与一条河有关系,不过这条河并非是眼前的都柳江,而是睢水。”面对我们疑惑的目光,潘永行侃侃而谈。
潘永行所说的“睢水”确实史料有载。睢水又名濉河,是中国古代著名河流。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对它有过记载:“睢水又东迳高乡亭北,又东迳亳城北,南亳也,即汤所都矣。睢水又东迳睢阳县故城南,周武王封微子启于宋以嗣殷后,为宋都也。”
潘永行说,目前水族人民比较认可的说法是,水族发祥于中原睢水流域及豕韦一带。殷商灭亡后流徙南迁,经湖北、湖南到广西一带,融入古代百越族群中。秦时又沿龙江、都柳江迁到黔桂交界之地,逐渐形成单一民族。
据当地县志记载,水族的族名以“水”代“睢”,与唐代设置的抚水州有关。开元年间(713年-741年),唐朝在今黔桂交界的环江一带设置以安抚水族先民为主体对象的羁縻抚水州,这是中央王朝对自称“睢”族群的确认,族名从此以“水”代“睢”。在清代及民国的史籍中,出现水家苗、水家夷、水家等称谓。195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三都水族自治县,族称定为水族。
因水得名、依水而居的水族,也有着许多与水相关的民俗节日。而其中比较有名的,要数霞节和卯节。
“卯节被誉为‘东方情人节’。”潘永行说,卯节的时间定在栽秧后秧苗返青的季节,有着祈求风调雨顺的寓意。此时也是万物生长的时节。卯节当天,未婚的水族男女青年都会聚集到卯坡上对歌传情,场面十分热闹。
另一个与水相关的水族节日霞节则更为稀奇。
潘永行说,“霞”是水神、雨神之意。敬霞节是以血缘家庭为单位,各村寨联合祈雨的活动。过去水族的大多数地区都举行这一活动。由于霞节的节庆时间是按古代天干地支纪年法来计算的,每12年才过一次。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水族人过霞节的时间也慢慢发生改变,如遇干旱的年景会推迟过霞节。现在,水族人过霞节的时间也并不拘泥于12年一次,变得比较灵活了。
奇妙的水书
在三都采访时,我们还发现,在整个县城,许多楼台亭馆、宣传栏,以及公园景观、石椅等上面,都有一种奇怪的文字,类似甲骨文、金文或汉字反写这样的文字。
“这就是水书。”潘永行说,它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原来这就是神秘的水书!听了潘永行的讲述,我们对水族文化更加好奇。为了更深刻地体验水族文化,我们决定启程前往贵州水族文化博物馆参观采访。
三都是水族的主要聚居地,贵州水族文化博物馆也落地三都,位于三都三合街道办事处三郎新城区。
当博物馆的大门徐徐向我们开启时,讲解员杨俊岚邀请我们敲响了前厅的水族铜鼓。随着激越的三声鼓响,这个奇特的民族以一件件奇特的文物向我们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在杨俊岚的解说下,我们对水族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进一步了解了水族的迁徙和民族形成的过程。神奇的马尾绣服饰、水族铜鼓文化、水歌、水族卯节等系列珍贵资料及藏品,也让我们大开眼界。但最让我们感兴趣的还是水族神秘的水书。
在馆里,我们再次见到了这些像甲骨文一般难以辨识的文字,那些破旧的水书典籍,以及现代解读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水族文化的奥妙。
杨俊岚告诉我们,水族语言称水书为“泐睢”。主要用来记载水族的天文、地理、宗教、民俗、伦理、哲学等文化信息。普通人看不懂,只有民间专门的水书师傅才能掌握。2006年,水书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在她的解读里,发现水书中象形文字较多,除此之外还有会意、假借和指事等三种字形。
水书里还记载着一种特别的“水历”,与我们传统的农历相似又有不同。为此,我们再次请教了三都县水家学会会长潘永行。
“最特别的是过年,水族是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约在农历十月初至十一月中旬)过,叫端节,意为‘岁首’或‘新年’。”潘永行说,“此时正是庆祝丰收的时候。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年的解释为:‘年,谷熟也。’这与水族的端节在时间上可谓更加契合。”
水族的端节长达49天,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节日。2006年,水族端节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在馆里还了解到,水族以鱼为图腾。“现在,水族祭祖还主要用鱼和水果而不用其他肉类。”协助我们采访的三都县融媒体中心总编辑莫如能说:“鱼在水族里算素菜。”
我们找到了作者曲世闻的研究论文,里面如此记述:
按照水家人习惯,每逢都柳江流域鱼虾繁殖时节有实行“时禁”的传统,若是有人到河里撒网捕杀,将受到族胞惩戒。同时,他们一直保留着延续千年的“稻鱼共存”文化传统。这种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千年“共生”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缓解了都柳江沿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同时避免了滥用农药导致的水污染。尊重自然,追求万物和谐的水族文化极大地保护了都柳江的生态平衡和物种的多样性。
奇异的月亮山
莫如能告诉我们,水族世代逐水而居,水族村寨多分布在山间河岸。除了都柳江畔,还有不少水族人居住在月亮山腹地,那是漳河的源头。
我们查阅资料得知,月亮山的山脉地跨黔桂两省区,柳江的最大支流龙江正是发源于三都的甘务村。
因时间有限,我们没能到甘务村一探,实在遗憾。资料显示,发源于此地的龙江上游干流河段分别有漳江、打狗河,中游为金城河,至河池市环江(大环江)口始称龙江。龙江干流长358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68‰。流经贵州省三都县、荔波县、广西南丹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河池市、宜州市、柳城县、柳江区等市县区,于柳城县凤山镇汇入柳江。
这龙江的得名,还跟一个民间传说有关。《(乾隆)柳州府志》有载:龙江,在城(柳城)西南、梁时八龙见于江,故名。这也是柳州得名龙城的源头。
良好的生态
根据《三都水族自治县县志》记载,居于都柳江畔和龙江之源的水族,与布依、苗、汉、侗、瑶等三都各族人民,长期和睦共处,从历史至今未发生过大的民族纠纷,并且多次联合在一起共同反抗国内封建统治阶级的严重压迫和残酷剥削,共同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民族联合斗争史诗。
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水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传统文字,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侗台)语支。由此可见,水族与广西、贵州的世居民族壮族、侗族等民族的融合共生关系。
根据县志记载,抗日战争时期各民族也结成了巩固的战斗友谊,新中国成立前夕水族、布依族人民共同组织人民游击队,再次并肩开展迎接解放的武装斗争。
这让我们再次想起了上篇报道的中共一大的代表、水族的优秀儿女邓恩铭。毫无疑问,他在水族的民族觉醒和解放斗争历程中肯定有着深远的影响。这滔滔都柳江,见证了少年邓恩铭的豪情,也见证了都柳江儿女前赴后继,革命到底的决心。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水族人民重新当家作主。1957年三都水族自治县正式成立,打开了水族人民奋勇前进的新篇章。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发展,水族地区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水族人民与其他民族的贫富差距正在不断缩小。2020年3月,三都水族自治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同年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2021年,成为首个入榜“2021中国最美县域”的县城。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根据《三都水族自治县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三都正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率先在全省范围内试点开展废弃锑矿矿井涌水治理,使都柳江出境断面锑含量稳定控制在限值范围内。在过去一年里,三都还严格实行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并完成营造林面积4.3万亩,退耕还林造林面积1000亩,实施中幼林抚育、低效林改造等林业提升工程面积4.0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97平方公里,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2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2.47%以上,再次入选“2022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全媒体记者 李广西 赵伟翔 李俊 李书厚 宋美玲 报道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