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红河石屏传统村落的分析与保护研究(作者:李延飞,张继兰,樊国盛

2024-01-02 12:06 《绿色科技》杂志  主页 > 关注 > 重点关注 > 古城石屏 >

打印 放大 缩小




红河石屏传统村落的分析与保护研究
 
《绿色科技》杂志 2015年7期 
 
李延飞,张继兰,樊国盛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 昆明650000)
 
1 红河石屏传统村落
1.1 石屏简介
石屏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西部,地跨东经102°08′~102°43′,北纬23°19′~24°06′之间,东与建水县接壤,南与红河县隔江相望,西与元江县、新平县毗邻,北接通海县、峨山两县,东西宽59km,南北长88km。根据2008年人口调查显示,彝族占全县总人口的54.4%。
 
石屏是著名的“民族歌舞之乡”,全国有名的彝族海菜腔、烟盒舞的发源地,拥有着彝调、花腰歌舞、响杆舞、朴喇鼓舞、哈尼丧棒舞、哈尼音乐、傣族毫舞等一系列民族民间歌舞。海菜腔为滇南四大名腔之首,万事万物经口即成诗句。烟盒舞伴以四弦声和烟盒声,曾两度进京怀仁堂表演,深受中央领导的好评。北部山区花腰彝族的女子舞龙,已参加过50周年国庆演出和北京2008年奥运会文艺演出,并多次应邀出国表演。
 
1.2 石屏传统村落分布
红河石屏县被评为第三批传统村落的村寨有异龙镇陶村村委会符家营村、异龙镇豆地湾村委会罗色湾村、异龙镇大瑞城村委会小瑞城村、异龙镇冒合村委会岳家湾村、宝秀镇哥白孔村委会小冲村、坝心镇白浪村委会白浪村、坝心镇新街村委会关上村、坝心镇老街村委会龙港村、坝心镇芦子沟村委会小高田、苏家寨村、哨冲镇水瓜冲村委会慕善村、哨冲镇水瓜冲村委会水瓜冲村、牛街镇迭亩龙村委会迭亩龙村、牛街镇他腊村委会他腊村、牛街镇邑黑吉村委会邑黑吉村。
 
2 石屏传统村落分析
2.1 村落街巷格局分析
2.1.1 村落格局分析
 
在云南山地地形地貌特征之下,传统的山地村落,往往在困境中诞生,基本上属于嵌入型村落[1]。石屏的传统村落大都依山就水,依据村寨周边的自然资源而建,形成了“人——村落——环境”的整体格局,如被称作“马背驮起来的古民居”的苏家寨,三面环湖的“世外桃源”龙港村,“农田包围村庄”的罗色湾村,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慕善村等等。在村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的发展,村寨人口的增多,资源的利用及村寨自身情况的不同形成了各自村寨的不同形态格局。
 
2.1.2 街巷格局分析
 
街巷的格局是伴随着各个传统村落形成和发展慢慢形成的,不同的村庄形成了不同的独特街巷格局。如三面环绕异龙湖的龙港村落依山势而建,层层叠叠,格局独特,其建筑风格具有典型汉文化特征,只有南面一条道路通向该村庄。慕善村的彝族(花腰)民族较为团结,空间格局合理,道路交通发达,干道支路紧密相连,形成了建房户与户相连的传统。村中除几条主街道外,土掌民居都是户户相连,相互行走较为方便仅从房顶上,便可相互串门。
 
石屏传统村落的建筑、街巷格局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从现状来看,慕善村、小瓜冲村、罗色湾村等多数村庄由于原有的村落街道路面较窄,满足不了现代的消防和安全要求,还有些村落的街巷由于年久破败,路面坑洼不平,不利于交通通行和安全。
 
2.2 传统建筑分析
在传统村落的悠久历史中,不同年代的建筑组成了一片片的建筑群,形成了独特的村落景观和建筑文化,其中以彝族的“土掌房”为典型代表,饱含了地方民俗特色和文化艺术内涵的精髓。这些传统的建筑是村落的隐形财富,是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掌房”作为石屏传统村落的主要建筑形式,多为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往往结和村寨的分布格局傍山斜铺而建,屋顶相连成片,结构统一又浑然一体。土掌房上下层土掌房之间通过一根长约2m,直径20cm的独木梯相连,把单间的土掌房串联成一个寨子。在构造上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有一种整体的美感,但是每一间由土掌房又不尽相同,与“和而不同,违而不犯”的艺术规律相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走进土掌房内部,是呈“品”字形的一层结构体,正房、廊厦、厢房(耳房)之间巧妙互通,来去自如。廊厦与厢房上是泥土平台,供作阳台晒场又作纳凉休息。正房中央内里为客厅,设有供桌和饭桌,有的人家也在此进行纺织、酿酒等生产活动,摆有织机、染缸、酒坛等。东北方向一间由长辈或男主人居住,设有祭祖处,西面一间晚辈居住。每户都有专门的一个火塘,全家在此取暖、议事、聊天、接待来客。火塘是房内最有生气、最活跃的地方,也是全家人精神生活的中心。其他传统村寨建筑如坝心镇苏家寨传统村落的四合院民居建筑,建筑彩画有绚丽的重彩、鎏金等,多根据苏式彩画风格而绘制,并有不少建筑采用书、画形式装饰,多用历代名言警句,唐诗宋词,唐宋散文名篇,书写、绘制于门窗之上。书法有真草隶篆,绘画以中国画为主,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等,显得十分雅致,透出山村的儒雅文风等等。
 
土掌房作为石屏传统村落的主要建筑形式,近年来也面临很多问题。
 
(1)传统建筑的废弃和破败。由于很多村寨中有些村民整年在外工作以至于很多传统的建筑无人入住,出现人走屋塌的情况,慕善村、小冲村、他腊月村等许多村落的传统建筑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严重的由于无人修复甚至成为废墟。
 
(2)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冲突碰撞。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村中出现了新建的建筑,新增的建筑大多采用现代工艺,多运用水泥混凝土材料,建筑的格局和风貌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破坏了村落建筑风貌的整体性和观赏性。
 
2.3 非物质文化
石屏县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著名的“民族歌舞之乡”。一批又一批的传统艺人传承和发展着古老的民族艺术,向世界展示着我国古老文化和艺术的魅力,彝族的海菜腔、烟盒舞、乌铜走银等等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以及彝族(花腰)刺绣、彝族(花腰)叙事长诗阿哩、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的海菜腔、烟盒舞等多次赴外演出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观众的好评、盛赞,提高了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现在海菜腔和烟盒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和当地政府支持和保护下蓬勃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的年轻人离开家乡走向全国各地,彝族的海菜腔和烟盒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年轻一代中慢慢的遗失,很多的年轻人对于本族的特色文化的传承慢慢淡忘,非物质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年轻一代的培养和非物质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3 保护规划建议
冯骥才先生曾经在中央城镇工作会议上曾说,“传统村落的消失,不仅是灿烂多样的历史创造、文化景观、乡土建筑、农耕时代的物质见证遭遇到泯灭,大量从属于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随之灰飞烟灭”[2]。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典型例证。与其它类型的文化遗产不同,村落文化景观只有充分结合自然与人的共同作用之后,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和传承[3]。
 
传统村落景观构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物质构成方面-田园山水、聚落形态、乡土建筑等;②精神文化构成方面-民俗文化、乡村生活方式等;二者的有机结台,构成了优美的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环境景观[4]。物质构成方面主要是传统建筑、村落的结局形态、街巷格局等等,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主要是采取就地保护的措施。对于仍旧在使用中的传统建筑,采取保护措施保护建筑避免遭到破坏,保护现有的完整建筑。精神文化方面主要是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生活方式等等,为传统村落的长久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
 
3.1 传统建筑的保护
传统建筑的保护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重点之一,对村落内的传统建筑进行统筹分类,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保护、修缮、拆除等不同的保护措施[5]。
 
(1)保护。对于需要重点保护的建筑,如庙宇、寺院、古堡、祠堂等标志性建筑,保护方式包括日常保养、防护加固、现状修整、重点修复等。白浪村的“水月寺”、关山村的“黄氏宗祠”、符家营的“杨氏宗祠”、罗色湾的“罗色庙”、小瑞城村的“文星阁”、“魁星阁”、岳家湾的“岳氏家庙”等等在进行保护和修复的过程中,必须按照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进行保护,不得改变原有面貌,即使要进行相应修缮,也必须尽可能保持文物原貌,做到“修旧如故”,并严格按审核手续进行。
 
(2)修缮。针对村落内村民自建的具有传统风貌、历史文化元素较少的建筑。这样的建筑的数量在村落内一般较多,而且大部分建筑有居民居住,基本都符合人文需求,但色彩、材料、形式上与传统风貌明显不协调,可以根据建筑的空间布局对其进行相应的修缮。龙港村的“维新门”、苏家寨的“老寨门”、符家营“文举人老宅”“武举人老宅”、小瑞城村的“来鹤亭大门”“海山寺”、岳家湾的“清修洞”、水瓜冲村祭坛“龙宫”等等。这些建筑如果有受到损坏的,要尽量做到原样修复,必须根据现有的相关资料,对原有建筑遗迹做深入的研究,按照原有形式,最大限度的接近历史原貌。
 
(3)拆除。对于村落内已经建成的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建筑,特别是核心区域内的建筑要及时进行整改甚至拆除,使之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形成统一的视觉景观。一些建筑质量极差的危房、烂尾建筑和没有保留价值的建筑以及对传统风貌造成很大破坏的建筑,需要拆除,亦可按照传统风貌进行重新建设。
 
3.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1)建立法治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保证。只有相应法规政策的管制和约束,坚持依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动才能长久地进行下去,人们的保护意识才会慢慢建立起来。
 
(2)加强科学管理,完善档案记录。坚持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对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必须有详细的记载和介绍,同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全面的记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完好无缺地保存流传下来。
 
(3)加大宣传力度。应该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活动。教育部门更有必要将非物质文化中体现民间特色的精华部分适当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育活动。对村落文化必须发扬光大,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外地人理解喜爱。皖南民居作为中国名村,就是一个很值得借鉴的例子。培养村民保护意识,不得对村庄随意开发改建和污染;
 
(4)借鉴他人经验。学习国内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经验,再结合自身具体情况来建设符合该村落的保护制度。
 
4 传统村落的思考
传统村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综合体,文化多元化能够使人类文化总体上保持鲜活力,有利于人类文化持续不断地进行创造性发展[6]。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村落建筑、村落形态等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保护与村落形成息息相关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村落文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6]。从各种文献和传统村落分析与保护规划案例中总结了不同的研究者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建议。
 
(1)加快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规划的立法。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地传统村落的面临着大肆拆建的威胁,怎么更好的保护传统村落目前也只是学者层面研究居多,政府虽然强调保护传统村落,但是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保护法规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保驾护航。目前,我国并没有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专项法规,关于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法规也多数是零星的出现在其它的法规中[7]。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也是不同的地方差距各异,没有明确的法规与标准准确的指导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
 
(2)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探索。不同的传统村落因地域文化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村落文化,因此在对不同传统村落进行规划的时候应该实事求是、区别对待,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规划方案,突出该传统村落的独特性。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应该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形成具有特色的方案,有些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方案千篇一律,找不出特点,规划出来的传统村落除了地方和居民不一样,其他的基本没有什么不同,方案如同工厂生产产品的流水线,毫无创新性。
 
保护传统村落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村落民众的自觉意识、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以及社会各界的协调配合[8]。正确的保护技术方法和意识对房主来说不管在村落还是城市都是相当专业的知识[9]。注重社会经济发展、人与环境和谐,民族文化多样的特点,根据每个村落的情况,从村落的文化、自然环境、民族风俗出发,对传统村落坚持真实性、完整性、多样性,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更好的保护并传承和发展好传统村落,使之成为当地的一颗明珠,造福四方。
 
[1]徐 坚.浅析中国山地村落的聚居空间[J].山地学报,2002,20(5).
 
[2]冯骥才.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的美丽乡愁[N].中国艺术报,2014-01-17(6).
 
[3]朱 隽.从古村落文化保护到村落文化景观保护[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3.
 
[4]徐 荣.传统乡村聚落景观保护与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07(31).
 
[5]朱哲莹.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研究[J].山西建筑,2015(1).
 
[6]王小明.传统村落价值认定与整体性保护的实践和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34(2).
 
[7]赵 瑞,斯 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11).
 
[8]王云庆,韩 桐.我国传统村落档案管理路径探析[J].浙江档案,2014(6).
 
[9]邵诏亚.我国村落传统建筑保护性利用的多元困境[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5~17.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