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影都怀柔|温来生:全域旅游的“怀柔样本”(2017

2023-09-06 14:06 投资北京杂志  主页 > 年鉴 > 好地方 > 影都怀柔 >

打印 放大 缩小





全域旅游的“怀柔样本”

 
投资北京杂志 2017年7期 

 

温来生

众所周知,作为京郊乃至全国都颇为知名的乡村旅游圣地,怀柔区近年来依托秀美的自然风光,特有的满族文化和极具魅力的民俗风情,大力发展城市近郊型、景区依托型、中西融合型,观光与赏景、度假与休闲、健身与娱乐结合,高端引领、多种业态兼容的乡村旅游产品,形成了享誉全国、独具特色的乡村游“怀柔样本”。

如今,怀柔将特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规划布局,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发展模式。在京郊怀柔区,我们看到了全域旅游生动的样本。它的实践,为京郊乃至全国“全域旅游”,都带来了丰富的启示……

处处无景皆是景

在雁栖不夜谷,来自广州的张玲女士这样评价怀柔:“怀柔给人的感觉就是两个字‘舒服。这里好像没有什么景区,但感觉哪里又都像景区一样,很美很舒缓,随便走走,都是旅游……”

事实上,张玲女士的说法,代表了所有来过怀柔游客的普遍感受。

“舒服”,源于人们所到之处不设“景区”,而又处处自成景区,源于它不与原有的自然人文生态割裂,源于它的不设边界。

这就是怀柔“全域旅游”的全新理念。

围绕“山水怀柔,京郊明珠”发展目标,2015年怀柔区提出了“全域景区”的理念。“它的简单阐释就是不设围墙、没有边界、不收门票,全域是景区、镇镇是景观,村村是景点,人人是导游……”怀柔区旅游委主任周为介绍,它的直观标准,就是城在园中,村在景中,人在画中。

由此,一幅全域旅游的画卷徐徐展开。

从这一年起,在雁栖、宝山等特色小镇打造初见成效的基础上,怀柔区继续推进杨宋、琉璃庙等特色小镇建设,结合自然和人文禀赋的旅游特色迅速凸显;在农村,民居成了旅舍,草寮成了咖啡屋,土特产变成了赶集文化上的旅游产品,不夜谷、夜渤海、汤河川、白桦谷等一批乡村游沟谷成片开花。

伴随着叠水观景台、河堤花坛、林下长廊、亲水木栈道、圆木小桥、林下公园、临水风车等十几项景观建设的相继完工,昔日的“河滩水”变身今天的“十里画廊”。每逢周末,都有大批的游客放弃都市的喧嚣慕名而来,徒步走走木栈道,在亭台楼阁打打牌,在水边自由悠闲垂钓,呼朋唤友登登山,尽情呼吸山水间的负氧离子空气,享受美好的自然環境。

“不像景区的景区”,是否“小打小闹”?

答案恰恰相反。去年,怀柔区不夜谷等沟谷接待游客超过600万人次,5000多户农户实现旅游富民,户均年增收5万多元。

内需驱动为核心

旅游业是怀柔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主要领域,怀柔旅游“一次创业”缔造了以“慕田峪和红螺寺”为代表的“龙头景区”产业神话,也构建了以龙头景区拉动沿线第三产业高速增长奇迹的“慕红模式”。但这种模式的弊端也在逐步显现,旅游区域发展不平衡、旅游业态单一、旅游营销缺乏联动机制、旅游从业队伍缺乏、交通发展滞后等仍是掣肘旅游发展的不利因素。

思路决定出路。为谋求更大发展,怀柔区开始重新思考和定位全区的旅游发展新格局,这个总基调便是“转型升级”,总思路是“全域旅游”,总战略就叫“二次创业”。

“我们寻找的是一条内生需求驱动的发展道路。”怀柔区副区长焦宝军说,随着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不断推进,怀柔区下定决心摆脱对第二产业的依赖,提出了“山水怀柔,京郊明珠”的全域旅游发展新目标。为此,趁势而上,大胆地提出以“全域景区”理念,推进“山水怀柔”建设,这与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理念不谋而合,“全域景区”的理念也与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的全域旅游战略相契合。焦宝军解释,“我们不能走一步看一步,而是要事先谋划,统筹安排。就像下棋,走一步,要先看三五步……”

怀柔区的谋划,系统而严密。焦宝军把全域旅游推动的“山水怀柔”城市,比喻为怀柔人民的“幸福之屋”,这个屋子由四根柱子来支撑:新型城镇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业沟谷公园,旅游绿道系统。它们各不相同,却构成一个密切配合的整体:新型城镇化,打造特色小镇,作为旅游的基本点,起到连结城乡的作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农业沟谷公园,整合了多个村镇,成为促进农旅融合的大平台;通过绿道系统,把基础设施、乡村景点、特色小镇串连起来,使全区成为一个不收门票的“大景区”。

无独有偶。

2016年12月,怀柔区提出了“全力打造设施高端、功能完善的国际政经会议举办地和休闲旅游目的地”这一新的战略目标,并将其提到经济转型发展的新支撑的高度。这是在总结怀柔旅游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休闲旅游发展趋势得出的深刻认识,意义重大而深远。

这些谋划与实践,都充分体现了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看创新——不追求传统景点景区模式,拓展了区域旅游发展空间,培育了旅游新增长极;看协调——推进了旅游与百姓家园间互动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看绿色——将生态与旅游结合起来,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看开放——不设围墙、没有边界、不收门票,全域是景区,形成开放发展格局;看共享——城乡百姓都能分享发展成果,各个景点变成“市民的公园、农民的家园、游客的乐园”。

规划的落实,是一次如艺术品般精心雕琢的再细化过程。在喇叭沟门,八旗猎猎,满族风情扑面而来;在雁栖不夜谷,小桥流水,水乡柔媚流入心;在琉璃庙,青砖黛瓦,田园诗意尽入眼帘……葫芦工艺品、水岸咖啡、土特旅游产品等,如潮般涌现。“一镇一产业,一镇一风情”,因地制宜立面改造构筑了文化吸引力,又用精准的选择和再包装带来产业生机。

创新发展,方向至关重要。在发展全域旅游过程中,怀柔区还十分敏锐地抓住了“乡愁”主题。“其实我们一直在做的就是打造诗情画意的东西。”怀柔区旅游委主任周为表示,田园城市的打造,追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而这,又恰恰契合了当前游客的兴趣与需求。

主乐业客乐游

乡村旅游,容易遭遇“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忽焉”。

然而,在怀柔,我们却欣喜地看到,以乡村旅游为主导的全域旅游,在迸发着持续的活力。

“现在来看梨花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我相信今年肯定会更加火爆。”一边忙着布置特色装饰、打扫客房,一边喜笑颜开介绍乡村游带来幸福生活的怀柔区怀北镇怀北庄村梨农老板王启宏说,自打红梨观光园对外开放以来,和他一样搞乡村旅游接待的民俗游老板才算是真正吃上了“旅游饭”,他家去年便增收了10万元。尝到甜头的他,对今后旅游的繁荣信心十足。

不止怀北镇,现如今,一幅欣欣向荣的乡村旅游创业就业的美好画面正在怀柔区全域缓缓铺开。

“一个旅游点致富一个村,一个旅游区带富一乡人,一带一路的环线旅游让全区越来越多的农民增收有门。”周为介绍,特色魅力乡镇、精品旅游村寨错落有致,呈串珠状分布,有效连接起了各个景点、景区,将粗放的“过境游”,转化为了效益较高的“深度游”,逐步形成了全域旅游景区的格局,这已成为怀柔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亮点。截至目前,全区乡村(民俗)旅游村达到50个,乡村(民俗)旅游户5200余户,其中市级2332户。怀柔作为全市唯一的一个区,被评选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县”。

山聚人气水拢财源

如今,作为首都生态涵养区之一的怀柔,正在探索一条全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特色之路,怀山柔水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孙栅子村是最早的北京市级民俗村,現如今已经有民俗户80余户,民俗旅游产业一直都很红火。说起景区给家庭生活带来的改变,家住孙栅子村的张兴枝很高兴:“现在民俗户家家都能挣几万块,生活比原来不知强了多少倍。以前我们两口子一年到头只挣几千元,现在一个小长假就能挣上万元。”

“修百姓回家的小康之路,建居民生活的幸福之屋。”焦宝军颇为自豪地介绍,打造全域旅游,出发点就是为了百姓。“我们从来都不是只为了游客来建全域5A级景区,那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我们的特色小镇、沟谷公园、绿道系统都是为百姓打造的,给百姓造好了家园,农村有了活力,也就给游客造好了乐园。”焦宝军说道。

不仅如此,怀柔区全域旅游的生机,还在于在实践中大胆创新。在喇叭沟门满族乡白桦谷农业公园景区,该乡副乡长王阳正在利用接待一个外来考察团前的空余,商讨打造采摘园、晚秋黄梨观赏等新计划,甚至为如何表述当地满族文化反复切磋。王阳感叹,发展乡村游的过程,更新了农民们的观念,更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热情,使全域旅游充满了内生的动力。

在这种理念的推动下,目前,怀柔区第三产业GDP占比悄然由第二位跃居第一位,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占据五成。2016年,怀柔区旅游接待1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8亿元。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