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下好干部 茅台好书记--柴希修红色家风馆
刘震东 杨阳/文
6月18日,柴希修红色家风馆开馆仪式暨南下干部精神●柴希修范例研讨会在山东省菏泽市隆重举行。
在山东省白酒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蒋彬、中国农业科学院老科协农业规划委员会综合办主任陈天佑、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副秘书长班钢以及来自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柴希修先生后人、各界媒体记者代表等与会嘉宾的共同见证下,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乔惠民、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罗伯建、中国酒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延才、山东省白酒协会收藏鉴定委员会轮值主席许大同为“柴希修红色家风馆”揭牌。
柴希修是菏泽市定陶区马集镇白菜王庄村人。1933年,他年满18周岁,开始接受进步思想。1938年6月,他毅然参加了灵圣区鲁西南抗日武装,第二年8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名副其实的“老八路”、老革命。
全国解放前夕,冀鲁豫边区抽调大批干部南下接管建政,柴希修服从命令踊跃随军南下。参加了著名的渡江战役。渡江后在赣东北地区接管建立人民政权,4个月后参加西进支队。贵州解放后,到工作较为困难的仁怀县工作。在担任仁怀县县委书记期间,面对解放初期复杂的斗争局面,在险象环生的环境中,置生死于不顾,带领全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发展全县的工农业生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柴希修又接受组织的重托,到贵州省重点企业贵州茅台酒厂工作,1964年出任茅台酒厂党组书记。在酒厂期间,他住在用茅台酒瓶子做成的房子里,既住人又办公,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便熟悉并掌握了茅台酒的酿造工艺,成为建国后贵州茅台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茅台最初的基本层面技术、基础骨干人才队伍建设,都与柴希修同志的努力分不开的。
60年代初期,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过问,以贵州省轻工业厅和茅台酒厂为主,成立了茅台酒试点委员会,柴希修任试点委员会副主任。柴希修主政茅台期间,在1964年至1966年的两期茅台试点中,试点委员会归纳得出了酱香体、窖底香、醇甜体三种典型体酒。三种典型体的确立,与茅台酒酱香型的命名,是白酒生产的一大进步,它是茅台酒多年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结晶。
1973年,贵州茅台酒厂接到中共中央急电,让其准备3箱1952年生产的贵州茅台酒。即将离任的柴希修接下这个光荣的任务,亲自将三箱50年代生产的茅台酒护送到北京。这三箱珍贵的贵州茅台酒,在我国的外交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8年初,柴希修从贵州茅台酒厂离任,接任贵州省轻工业厅政治部主任、轻工业厅组织处处长。之后,他又接受了扩建贵州财经学院的工作,在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他发挥党的核心作用,依靠全院教职工,经过六个多月的艰苦努力,终使学院得以重新开办,当年11月14日举行首届开学典礼。
离开茅台酒厂,柴希修仍然关注茅台的发展。他说:“茅台要发展,知识最重要,下一辈最重要,多多帮助茅台的孩子来财院读书,不是为文凭,而是学财经。”他在学院工作期间,提出茅台的发展要与文化相结合,主张发掘、推广茅台文化;也多次提出茅台人才培养与财经相结合,通过贵州财经学院来加强对茅台酒厂经贸人才的培养。
柴希修同志去世后,柴家红二代、红三代、红四代在菏泽市、定陶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精心在山东菏泽老家这块南下干部精神发源地、出发地,创办了柴希修红色家风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我茅台情怀的心路历程里,无数茅台人如同指路明灯,引领着我迈向辉煌的前方。柴希修书记是我心中永远的功勋榜样。”
山东省白酒协会收藏鉴定委员会轮值主席许大同在致辞中表达了对柴希修的尊敬与崇拜之情,他表示:“我们在学习、缅怀的同时,更应该将柴希修书记及其茅台先辈的志向发扬光大。历史已然卓越,未来在向我们召唤,励精图治,奋发图强,是我们永恒的目标,永不停步地前行,方能继续民族文化和恢弘产业的璀璨辉煌。”
“作为柴希修的后人,看到大家对先辈事迹的关注和尊重,我感到非常自豪。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场景和物品,将我拉回到过去的岁月,爷爷一遍一遍教导我们的话语围绕在耳边。”柴希修后人柴红星满怀欣喜与感动之情,感谢与会嘉宾在百忙之中,踏入这座承载着先辈记忆与精神的纪念馆。
柴红星表示:“你们的到来,让这里更具意义,也让先辈的故事有了更多被聆听和铭记的机会。在这里,我们共同追思过往,汲取力量。希望大家能用心去感受先辈们的情怀与信念,让这些精神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
“南下好干部,茅台好书记;热血报家国,赤情铸酒香;把舵强科技,精心培人才。”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乔惠民40多年前从部队转业到贵州财经学院,曾在柴希修同志身边工作多年,他用文字真实记录了柴希修同志每个经典的话语和感人的故事。
乔惠民将柴希修的红色生涯归纳总结为闪闪发光的四个“临危而上”精神:临危而上,舍生忘死,保家卫国,踊跃抗战;临危而上,辞家南下,扎根贵州,奉献异乡;临危而上,把舵攻关,匠心点酱,茅台振香;临危而上,盘活老校,兴黔富民,古稀担当。
“在红色家风馆的建设过程中,随着资料的收集,我对柴希修老人家的感情从亲情演变为一种敬仰,又从惊讶转变为一种震撼,直至后来我发现这份红色的记忆越来越醇厚,这段历史也越来越厚重,这座300平方的场馆已经承载不了这段沉甸甸的历史,所以,我们规划在柴希修老同志的故居建设一座新馆。”
柴希修后人柴萌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即将启动建设的红色家风纪念馆规划方案,新的场馆占地2000平方米,馆藏面积1200平方米,将秉持“尊重历史、传承创新”的设计理念,力求在新馆的规划中,既保留历史的原貌,又赋予其时代的新意,将革命先辈们的高尚品德与优良家风生动展现给每一位访客,使之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
揭牌仪式后,与会嘉宾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柴希修红色家风馆。柴希修红色家风馆用大量的历史照片、文献资料生动形象地将柴希修红色生涯中“姚堂乡学,漱溟指路”、“投身革命,湾杨毙敌”、“南下西进,解放仁怀”、“剿匪安民,执政一方”、“茅台复兴,求才若渴”、“王者品牌,香型制胜”、“ 酒瓶别墅,厂房是家”、“工作靠前,拍照坐边”、“总统特酒,元首专用”、“宠辱不惊,恪守初衷”、“做强茅台,重在专才”、“倾心营造,财子摇篮”、“诗酒联翩,家宝传承”等十二个重要节点呈现给后人,透过其红色生平可以了解到贵州解放史、茅台酱香史、贵财发展史、兴黔富民史。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乔惠民高度评价柴希修红色家风馆的建设:“这是我走遍很多城市看到办得卓具时代价值、主题价值、精神价值、传承价值的一个南下精神研学基地。”
柴希修红色家风馆通过一系列淳朴的展品、真实的故事,展现新中国成立之初南下干部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如何在工作上为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并且在家庭上树立良好家风,为后人树立了光辉榜样。这里不仅是缅怀先辈、追忆历史的场所,更是一个传承红色文化、弘扬优良家风的新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