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定陶线上观|走进南下好干部 茅台好书记--柴希修红色家风馆

2024-06-24 23:20 今日头条 天下口碑数据库  主页 > 关注 > 重点关注 > 定陶线上观 >

打印 放大 缩小





走进南下好干部 茅台好书记--柴希修红色家风馆

 
刘震东 杨阳/文
 
 
 
6月18日,柴希修红色家风馆开馆仪式暨南下干部精神●柴希修范例研讨会在山东省菏泽市隆重举行。
在山东省白酒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蒋彬、中国农业科学院老科协农业规划委员会综合办主任陈天佑、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副秘书长班钢、中国绿色食品协会酒业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惟强、以及来自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柴希修先生后人、各界媒体记者代表等与会嘉宾的共同见证下,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乔惠民、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罗伯建、中国酒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延才、山东省白酒协会收藏鉴定委员会轮值主席许大同为“柴希修红色家风馆”揭牌。
 
 
柴希修是菏泽市定陶区马集镇白菜王庄村人。1933年,他年满18周岁,开始接受进步思想。1938年6月,他毅然参加了灵圣区鲁西南抗日武装,第二年8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名副其实的“老八路”、老革命。
 
 
全国解放前夕,冀鲁豫边区抽调大批干部南下接管建政,柴希修服从命令踊跃随军南下。参加了著名的渡江战役。渡江后在赣东北地区接管建立人民政权,4个月后参加西进支队。贵州解放后,到工作较为困难的仁怀县工作。在担任仁怀县县委书记期间,面对解放初期复杂的斗争局面,在险象环生的环境中,置生死于不顾,带领全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发展全县的工农业生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柴希修又接受组织的重托,到贵州省重点企业贵州茅台酒厂工作,1964年出任茅台酒厂党组书记。在酒厂期间,他住在用茅台酒瓶子做成的房子里,既住人又办公,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便熟悉并掌握了茅台酒的酿造工艺,成为建国后贵州茅台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茅台最初的基本层面技术、基础骨干人才队伍建设,都与柴希修同志的努力分不开的。
 
 
60年代初期,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过问,以贵州省轻工业厅和茅台酒厂为主,成立了茅台酒试点委员会,柴希修任试点委员会副主任。柴希修主政茅台期间,在1964年至1966年的两期茅台试点中,试点委员会归纳得出了酱香体、窖底香、醇甜体三种典型体酒。三种典型体的确立,与茅台酒酱香型的命名,是白酒生产的一大进步,它是茅台酒多年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结晶。
1973年,贵州茅台酒厂接到中共中央急电,让其准备3箱1952年生产的贵州茅台酒。即将离任的柴希修接下这个光荣的任务,亲自将三箱50年代生产的茅台酒护送到北京。这三箱珍贵的贵州茅台酒,在我国的外交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8年初,柴希修从贵州茅台酒厂离任,接任贵州省轻工业厅政治部主任、轻工业厅组织处处长。之后,他又接受了扩建贵州财经学院的工作,在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他发挥党的核心作用,依靠全院教职工,经过六个多月的艰苦努力,终使学院得以重新开办,当年11月14日举行首届开学典礼。
离开茅台酒厂,柴希修仍然关注茅台的发展。他说:“茅台要发展,知识最重要,下一辈最重要,多多帮助茅台的孩子来财院读书,不是为文凭,而是学财经。”他在学院工作期间,提出茅台的发展要与文化相结合,主张发掘、推广茅台文化;也多次提出茅台人才培养与财经相结合,通过贵州财经学院来加强对茅台酒厂经贸人才的培养。
 
 
柴希修同志去世后,柴家红二代、红三代、红四代在菏泽市、定陶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精心在山东菏泽老家这块南下干部精神发源地、出发地,创办了柴希修红色家风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我茅台情怀的心路历程里,无数茅台人如同指路明灯,引领着我迈向辉煌的前方。柴希修书记是我心中永远的功勋榜样。”



山东省白酒协会收藏鉴定委员会轮值主席许大同在致辞中表达了对柴希修的尊敬与崇拜之情,他表示:“我们在学习、缅怀的同时,更应该将柴希修书记及其茅台先辈的志向发扬光大。历史已然卓越,未来在向我们召唤,励精图治,奋发图强,是我们永恒的目标,永不停步地前行,方能继续民族文化和恢弘产业的璀璨辉煌。”
 
“作为柴希修的后人,看到大家对先辈事迹的关注和尊重,我感到非常自豪。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场景和物品,将我拉回到过去的岁月,爷爷一遍一遍教导我们的话语围绕在耳边。”柴希修后人柴红星满怀欣喜与感动之情,感谢与会嘉宾在百忙之中,踏入这座承载着先辈记忆与精神的纪念馆。
柴红星表示:“你们的到来,让这里更具意义,也让先辈的故事有了更多被聆听和铭记的机会。在这里,我们共同追思过往,汲取力量。希望大家能用心去感受先辈们的情怀与信念,让这些精神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
 
 
“南下好干部,茅台好书记;热血报家国,赤情铸酒香;把舵强科技,精心培人才。”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乔惠民40多年前从部队转业到贵州财经学院,曾在柴希修同志身边工作多年,他用文字真实记录了柴希修同志每个经典的话语和感人的故事。
乔惠民将柴希修的红色生涯归纳总结为闪闪发光的四个“临危而上”精神:临危而上,舍生忘死,保家卫国,踊跃抗战;临危而上,辞家南下,扎根贵州,奉献异乡;临危而上,把舵攻关,匠心点酱,茅台振香;临危而上,盘活老校,兴黔富民,古稀担当。
 
 
“在红色家风馆的建设过程中,随着资料的收集,我对柴希修老人家的感情从亲情演变为一种敬仰,又从惊讶转变为一种震撼,直至后来我发现这份红色的记忆越来越醇厚,这段历史也越来越厚重,这座300平方的场馆已经承载不了这段沉甸甸的历史,所以,我们规划在柴希修老同志的故居建设一座新馆。”
柴希修后人柴萌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即将启动建设的红色家风纪念馆规划方案,新的场馆占地2000平方米,馆藏面积1200平方米,将秉持“尊重历史、传承创新”的设计理念,力求在新馆的规划中,既保留历史的原貌,又赋予其时代的新意,将革命先辈们的高尚品德与优良家风生动展现给每一位访客,使之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
 
 
揭牌仪式后,与会嘉宾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柴希修红色家风馆。柴希修红色家风馆用大量的历史照片、文献资料生动形象地将柴希修红色生涯中“姚堂乡学,漱溟指路”、“投身革命,湾杨毙敌”、“南下西进,解放仁怀”、“剿匪安民,执政一方”、“茅台复兴,求才若渴”、“王者品牌,香型制胜”、“ 酒瓶别墅,厂房是家”、“工作靠前,拍照坐边”、“总统特酒,元首专用”、“宠辱不惊,恪守初衷”、“做强茅台,重在专才”、“倾心营造,财子摇篮”、“诗酒联翩,家宝传承”等十二个重要节点呈现给后人,透过其红色生平可以了解到贵州解放史、茅台酱香史、贵财发展史、兴黔富民史。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乔惠民高度评价柴希修红色家风馆的建设:“这是我走遍很多城市看到办得卓具时代价值、主题价值、精神价值、传承价值的一个南下精神研学基地。”
 
 
柴希修红色家风馆通过一系列淳朴的展品、真实的故事,展现新中国成立之初南下干部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如何在工作上为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并且在家庭上树立良好家风,为后人树立了光辉榜样。这里不仅是缅怀先辈、追忆历史的场所,更是一个传承红色文化、弘扬优良家风的新阵地。

---------------------------------------------------------------------------------

附一:

南下好干部  茅台好书记

——南下干部精神研究(柴希修范例)课题研究宣讲词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
南下干部精神研究(柴希修范例)课题组组长
乔惠民
2024-6-18于定陶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柴家亲友:大家好!
       我受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委托,并代表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科创中国”乡村振兴百县千村绿色发展产业科技服务团,代表北京红色瑰宝文化发展中心、南下干部精神研究(柴希修范例)课题组,以及《华夏诗酒大典》数据遗产保护课题,还代表贵州财经大学在柴希修同志身边工作过的部分校友,祝贺柴希修红色家风馆在山东菏泽定陶区开馆,祝贺“南下干部精神●柴希修范例研讨会”同时举办。
       与此同时,衷心祝贺柴希修同志的老家村庄——菏泽市定陶区马集镇白菜王庄村于2023/2024两个年度获评价推介为CPPC土特产号“蔬香百村”重点名片;祝贺白菜王庄村原党支部书记、菏泽市优秀党务工作者、菏泽市高层次人才、定陶区第十八届人大代表、区乡村振兴十大新农人、柴希修同志的直系孙辈柴红星同志,被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特聘为首个“农民研究员”;祝贺柴希修红色家风馆同时被国土名片网cppc-bj.com编委会、北京红色瑰宝文化发展中心指定为CPPC南下精神在线研学基地;祝贺柴希修同志生前采集编选的《乾隆酒诗三百篇》被列入CPPC华夏酒诗“云文物”在线保护名片;并祝贺柴红星暨山东菏泽酱酒文化传播公司参与合作的国土名片网“南下精神瑰宝”、“红家风”、“大国美酒”三个研学栏目正式上线。
       说说难得的缘分。四十年前,我从首都军队记者岗位转业到贵州财经学院,有幸在原党委副书记、山东南下老干部柴希修同志直接领导下工作,那时我三十出头,在柴书记身边担任校办副主任、党办主任兼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还担任了校史主编之一。柴书记给予我太多的厚爱、栽培和教诲,永生难忘。
我深深记得,那时的柴书记,年届七旬,却饱含奋斗激情,常常到了夜晚,他在学院办公的窗口仍然亮着灯光。今天研讨会主题20个字:“南下好干部,茅台好书记;热血报家国,赤情铸酒香”。我以为还可以加两句:“把舵强科技,精心培人才”。他在仁怀县委书记任上、茅台酒厂党委书记任上是这样做的,在轻工厅管政工和组织工作是这样做的,后来分管大学党务和政工也是这样做的。作为一名优秀的南下干部,他本人是这样做的;作为一名革命老前辈,他教育自己的子女、后辈也是这样做的。因此,我们在柴希修红色家风馆合作建立南下精神瑰宝研学基地,共同进行南下干部精神(柴希修范例)课题研究,是今天最有价值意义的事情。
       1949年,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成为百万雄狮和十多万南下干部转战南方,夺取全国解放的最高战斗号令,至今已经整整75周年。十多年前,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南下南下》,讲述的便是建国前夕,一批党的年轻干部离开自己的北方家乡,随大军南下,挺近南方、解放南方、建设南方的故事。一会大家参加开馆仪式,就可以看到,我的老领导柴希修,便是其中一个多么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故事。
大家今天将要参观的的柴希修红色家风馆,将图文并茂地展示柴希修同志一生生平的精华,用我们已开题的《南下干部精神(柴希修范例)研究课题》归纳一下,展览内容可以提炼为“姚堂乡学,漱溟指路”、“投身革命,湾杨毙敌”、“南下西进,解放仁怀”、“剿匪安民、执政一方”、“茅台复兴、求才若渴”“王者品牌 香型制胜”、“ 酒瓶‘别墅’、厂房是家”、“工作靠前、拍照坐边”、“总统特酒、元首专用”、“宠辱不惊,恪守初衷”、“做强茅台,重在专才”、“倾心营造,财子摇篮”、“诗酒联翩,家宝传承”等十二个重要节点、亮点和特点。请各位关注浏览。
        南下干部精神中的柴希修范例,课题组认为最值得提炼的是着重要研学体现在柴希修同志身上的四个“临危而上”精神:
 
一是临危而上,舍生忘死,保家卫国,踊跃抗战。
       柴希修生于1914年12月,早在1933年,18岁的柴希修便到著名思想家、国学家、教育家梁漱溟在定陶姚堂村创办的灵圣区乡农学校就读学习,积极接受进步思想。青年时期还跟随远近闻名的同家族拳师柴九霄学习柴家拳,并感怀于同族同胞烈士柴锡佩、柴学勤的牺牲精神,于是在抗日战争爆发,日寇战火烧到山东的危难之际,1938年6月,他义无反顾参加了灵圣区鲁西南抗日武装,第二年8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此走上抗日救国的革命道路。先后担任鲁西南菏泽、定陶、曹县三区联防自卫队副队长、菏泽县灵圣区抗日政府文教助理员、菏泽抗日政府训练主任、青丘区抗日政府区长、冀鲁豫五分区20团副营长、冀鲁豫东明六区区长、政府秘书科科长等职,主动投身到抗日战争的最前线。在冀鲁豫五分区独立团期间,深入虎穴打击亲日敌对势力,平息了"红枪会”挑起的“湾杨事变",并在党史文献中亲自执笔进行了完整回顾。
 
二是临危而上,辞家南下,扎根贵州,奉献异乡。
       全国解放前夕,冀鲁豫边区抽调大批干部南下接管建政,柴希修服从命令踊跃随军南下。1949年3月从冀鲁豫边区首府(今菏泽牡丹区晁八寨)集结出发,参加了著名的渡江战役。渡江后在赣东北地区接管建立人民政权,4个月后参加西进支队,接着参与大军解放贵州,接管贵州。贵州解放后,主动到工作偏远困难的仁怀县工作,在新成立的中共仁怀县委担任宣传部副部长,大力围绕党在建国初期的中心工作,开展清剿土匪、建立人民政权等展开宣传发动工作,编印《剿匪宣传提纲》和《召开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宣传提纲》等宣传材料,亲自为农民积极分子训练班讲课,引导他们参加农协会。1950年12月27日,柴希修带领县委干部30多人,配合解放军三营的七连、十连,主持建立了合马、回龙、桑木、永安等四个区人民政府和周家、二郎、兴隆等乡人民政府。仁怀解放自1949年11月27日至1950年12月底,曾经匪患不断,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与驻县解放军一三九团并肩合力,经过大小战斗300余次,歼灭土匪18000多人,捍卫和巩固了人民政权,其间,柴希修敢于担当,冲锋在前。1957年8月,柴希修担任仁怀县委第一书记,带领全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发展全县的工农业生产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当时,仁怀县公安局侦察员获悉一个有预谋、有组织的反革命集团—— “中华起义反共救国军”要发起暴动,仁怀县委紧急组织力量投入战斗,柴希修同志带遵义军分区一个连兵力奔赴茅坝区,前往指挥茅坝区基层干部、民兵两百余人配合,顺利抓捕了反动集团首犯、主犯、骨干九十七人,“中华起义反共救国军”至此覆灭。不久,柴希修调任贵铝602厂任党委书记,他向书本学习,向企业干部职工学习,和干部职工打成一片。但左眼在一次上山开采矿石时被崩伤。
 
三是临危而上,把舵攻关,匠心点酱,茅台振香
        这16个字,是今天我要发言的重中之重,也是柴希修作为一名光荣的南下干部,做出自己最引以为光荣的事情。再过五天,是6月23日,六十年前的这一天,柴希修同志走马上任贵州茅台酒厂党委书记一职,当时是省委研究决定的,由省委组织部下文任命的。为什么要调柴希修去茅台酒厂,为什么是又一次临危而上。这要从当时茅台酒所处的质量窘境说起。
       1952年,第一届全国评酒会上,评出全国“四大名酒”:茅台酒、汾酒、泸州大曲酒、西凤酒。到了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粮食减产,茅台酒厂片面理解增产节约,单纯讲节粮高产,质量有所下降。 1963年全国第二次评酒会上,茅台酒虽入“八大名酒”,但排名第五,五粮液排名居首。当时正在访问非洲十四国的周总理,宴请大家不能用茅台了,觉得特别没有面子。这时轻工业部食品局工程师周恒刚,也意识到就这个事态的严重性,又把这些酒重新评了一次,茅台依然评的是第四名,还是没上第一名,这个事儿就没法儿回答周总理了。轻工部曹鲁副部长又带专家从百货大楼买了几瓶茅台反复对比,结果发现真是质量下降了。当时第三次全国评酒会想出来实行分香型评酒的方法。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下,国家轻工业部和贵州省成立茅台科技试点组,由轻工业部食品局高级工程师周恒刚具体负责,抽调了京、津、冀、辽、黑、豫等省酒业专家、行家以及贵州省轻工研究所、董酒厂、茅台酒厂科研人员数十名,按照茅台酒的生产周期,于1964年10月至1965年5月组织了第一期,1965年11月至1966年4月组织了第二期茅台试点,两期时跨3年,实际工作14个月。开展了科技试点研究。茅台试点主任由贵州省轻工业厅厅长苏相信担任,副主任由轻工业部食品局局长杜子端和茅台酒厂党委书记柴希修担任。时任省委书记、省长周林对柴希修千叮嘱万吩咐,这项工作有关国家脸面,要突出政治、突出党委挂帅,不管条件再艰难,都要确保茅台试点工作的成功,确保茅台酒产量和质量的恢复。
       据柴希修回顾,去茅台酒厂工作,环境特别艰苦,分给他这个党委书记一家五口居住的是用废旧茅台酒瓶搭建的不足30平米的小屋子,而厂长刘同清住的小屋也是废弃的库房用火漂片和席子隔成的。他仔细观察发现,那时候茅台还是大酒师当家,靠口口相传带徒弟,技术面貌看似平凡无奇,却带有浓厚的传统师承关系色彩。他认为,茅台特有的工艺和风味,首先是茅台人自己创造的,因此他极其尊重传统酿酒手工遗产文化特点,千方百计留住老酒师、老工人、老记忆、老窖泥。同时,他把关照、尊重外来专家作为党委第一要务。作为党委书记+试点委员会副主任,他一方面坚持党委当家、政治挂帅,从东道主角度当好决策者、管理者,譬如试点经费、试点场所、试点物料、试点安全、试点交通等,都列为第一位要事,努力编制计划,周密布置,努力挖潜,因陋就简,全力保障;另一方面坚持细心服务,保驾护航,当好数十上百号试点技术人员的勤务员、服务员。厂里专门成立了党委内保组,他把周恒刚、秦含章等列为重点专家内保名单,要求厂里特人特保、特事特办,其余专家亦照例编号保护。季克良和徐英虽是新分来的应届毕业生,刚走进试点组,也尤其被柴希修看重,列入重点内保专家行列,此外,还专门指示厂里为季克良刻蜡版印文献准备最好的油墨纸张和油印机,为让季克良当好恩师秦含章的助手而购买配备最好的显微镜和温度计。正是厂里这样无微不至的保驾护航,确保了试点组上万次实验,几千次对比,终于群策群力发现了酱香白酒“窖有底香”、己酸乙酯是突出香味成分等的“酱香”之谜。
       他生前常提起,他这一生自以为为党做出的最重要的成绩,就是在茅台酒厂党委书记和试点副主任任上,千方百计确保了周恒刚、秦含章、季克良和数十位专家、行家、技术人员两期“茅台试点”的顺利完成,为茅台酒体酱香微量风味物质与形态研究、定型、品质化发展做出了成功的实验和探底,归纳得出酱香味、窖底香、醇甜体三种典型酒体,实现了茅台酒酱香型的命名。 1965年底,,季克良代表茅台酒厂用科学理论总结整理的科研成果《我们是如何勾酒的》论文,在泸州召开的全国第一届名白酒技术协作会议上引起了大会强烈反响。
       他在茅台酒厂工作时,恰逢四清和文革等最艰难的年代,遭遇过诸般冲击,但只要有机会,就会努力让茅台好酒熠熠生辉。目前在互联网上,有一张柴希修的老照片广为流传,那是他与“茅台试点”组的同事们的一张集体照,他坐在前排最边上,柴希修书记是这样解释他照相不抢着坐中间的理由,他说:
“任何时候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都必须处于中心地位、挂帅地位,但排排坐,照照相,俺还是喜欢坐边上,让抓业务搞技术的坐中间。”
        这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风度和胸怀。”
 
四是临危而上,盘活老校,兴黔富民,古稀担当。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邀请访问中国。为接待需要,贵州茅台酒厂按外交部指令送去贵州茅台酒。柴希修冲破文革冲击,重新工作,出色完成了周恩来要求的用贵州茅台酒款待贵宾的任务,故而有贵州茅台酒“融化中美历史坚冰”之说。1973年,中共中央急电贵州茅台酒厂准备三箱1952年生产的贵州茅台酒, 一箱送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两箱送中央。即将离任的柴希修接下这个任务,亲自将三箱50年代产的茅台酒护送到北京,保证了国礼用酒生产任务。
      1978年夏,基于贵州省财经人才极其短缺的背景,柴希修参与了重建贵州财经学院的工作,担任院党委副书记。他与全体教职员工一起,克服当时校舍不足、经费苦难、师资短缺等重重困难,积极进行学科、系科、专业规划定位和恢复重建,做出了诸多贡献。
他努力通过多种形式,加强贵州财经学院对茅台酒厂人才的培养。
      他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首个提出应该立题打造贵阳“避暑之都”的老干部,他培养的学生会骨干,后来赴香港定居,在港创立国际知名的公益研究机构及评价体系,连续20多届发布全球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中外气候旅游目的地排行榜,完成了对贵阳中国避暑之都的课题研究评价;
他是首个建议科研人员挖掘贵州茶籽化石种质资源遗产价值、打造贵州古茶原乡的老领导,目前贵州已经在61个县域发现大面积古树茶种质资源。
他参创酱香酒,热爱酱香酒,热爱茅台酒,特别喜欢讲好茅台故事,在大学就被许多学生晚辈亲热地尊称为“酱香伯伯”。
他是首个发起收集整理编选《华夏酒诗总典》的老酒星,通过编选《乾隆酒诗300首》,发现乾隆不仅写诗数量堪称千古居首,而且诗中与酒沾边的篇章数量也是史上称冠,许多篇章也是具有美学价值的,其选编诗中,带“酉”字旁——即与酒文化沾边的独立文字,就有“醉、酒、酱、醲、醪、酪、酿、酡、䤎、酬、醇、酎、奠、酹、醴、猷、配、酌、樽、尊、遵、酙、酉、醅、酣、酥、醢、醁、醽、酢、醺、醒、蘸、酝、醓、酴、醾、䣼、酺”等39个字,一个个方块字,相当于支撑华夏酒文化的微量元素。仅从这个角度看,足见清代帝王生活与酒文化之关系何其紧密而深厚。历史上至今还找不到任何一个诗人,像乾隆爷那样,诗作中包容那么多数量的跟酒文化相关的方块字字眼。
      由于柴希修及其家人带头抢救和保护中国诗酒文化记忆遗产,多年来这项工作得到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国土名片网、北京红色瑰宝文化发展中心、世界文化地理研究院(香港)有限公司等机构的通力合作,目前,已经总采集从先秦至清代历朝吟诵酒文化的诗词10万首以上,正在终审整理中。10万酒诗进定陶,传全国,传全球,那是一幅多么恢弘夺目的记忆文化财富画卷。我们一定加紧完成采集选编任务。
 
       我们在这里重新回到今日发言主题:“南下”是党的建国大业初期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事件之初应从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计起。因为这次会议勾画出了全国解放战争进展的时间表。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也就是挥师南下的总号令,距今已经整整75周年了。四十年前的贵州财经学院,曾有不少南下老干部在校工作。我曾请教过柴书记,“南下干部”的贡献究竟怎么看?记得柴书记回答很清晰,他说,我们“南下”,不只是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建立了新政权,让中共新政权站稳了脚跟子,更重要的是发生了三个转变:第一是从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看,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实现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向社会主义改造的转变;第二是从中共党的地位的转变看,我们的全党实现了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第三是从党的的工作重点的转变看,实现了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我本人,正是这三个转变的亲历者、实践者、奋斗者,把一辈子交给了南下,交给了党,交给了三个转变。 
       我们认为,以茅台酒厂老党委书记柴希修为代表的南下干部精神群体,在实现上述三大转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他们的奋斗,就没有三大转变的实现。他们的特殊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国民党政权的残余彻底铲除,建立和巩固了新民主主义政权; 二是开启了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三是开展了新民主主义教育,哺育了民族的科学素养和大众的文化素养。与此同时,还加强了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作为新中国奠基史之重要组成部分,“南下精神”与“南下干部”研究,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有着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有着非同寻常的借鉴和启示作用。因此,藉此机会,课题组建议柴希修同志老家定陶区,能够进一步把柴希修列为党史人物进行研究、研学和纪念。

-------------------------------------------------------------------------------------------------

附二:

柴希修红色家风馆开馆贺词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
南下干部精神研究(柴希修范例)课题组组长
乔惠民
2024-6-18于菏泽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柴希修同志老家各位亲友:
      75年前,包括柴希修同志在内的南下西进支队干部,怀着一腔热血,毅然放弃业已到来的和平生活,就是从菏泽这片脚下的家乡热土出发,打过长江去,奔向战火纷飞的异乡,完成解放贵州,解放全中国的历史使命的。从这里出发的所有南下干部战士,均列入军队建制,番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南下西进支队。他们身着草绿军服,佩戴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高唱战歌,浩浩荡荡,从我们脚下这一带整队出发,向着南下西去的方向,一步三回头,望一眼再望一眼,告别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告别家人,一走再不复返。
       从1949年春天走到冬天,从山东菏泽出发日奋进到接管贵州为止,南下西进支队干部从约6000余人发展到15000人,先是南下经管赣东北,后又奉命西进到贵州,历时一年,途经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贵州8个省,过长江,越雪峰山,进苗岭,从北方到南方,从平原到高山,跋山涉水,八千里路云和月,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胜利完成了党中央赋予他们南下西进解放贵州的神圣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我40多年前从军队转业到贵州,曾在柴希修同志身边工作多年,得到柴书记太多的厚爱、栽培和教诲,永生难忘。我多次听柴书记讲过去的故事:二野第五兵团南下西进支队全体干部战士15000多人进入贵州后,按照上级的部署,以大队为单位,紧随解放大军,分数路向全省突击行进:柴希修同志所在的二大队到遵义,一大队和七大队到贵阳,六大队到铜仁,四大队到镇远,九大队到独山,八大队到安顺,三大队到毕节,第五大队是学生大队,分别编入其他干部大队参加接管工作。1949年12月上旬,九个大队全部进入指定地区,他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很快走上了新的战斗岗位,从此揭开贵州全境解放、人民翻身、当家做主的历史篇章。
       其余关于柴希修在老家、在贵州、在茅台酒厂、在财经大学等发生的许许多多动人红色故事,包括我在今天研讨会上讲述到的柴希修红色生涯中“姚堂乡学,漱溟指路”、“投身革命,湾杨毙敌”、“南下西进,解放仁怀”、“剿匪安民、执政一方”、“茅台复兴、求才若渴”“王者品牌 香型制胜”、“ 酒瓶‘别墅’、厂房是家”、“工作靠前、拍照坐边”、“总统特酒、元首专用”、“宠辱不惊,恪守初衷”、“做强茅台,重在专才”、“倾心营造,财子摇篮”、“诗酒联翩,家宝传承”等十二个重要节点、亮点和特点,以及归纳总结其闪闪发光的四个“临危而上”精神,包括透过其红色生平可以了解到的贵州解放史、茅台酱香史、贵财发展史、兴黔富民史,大家都可以在这座极其宝贵的红色家风馆尽情浏览,沉浸体验,好好研学,慢慢品味。
       最令我感动的是,南下好干部、茅台好书记柴希修家门红灯高照,自有后来人。柴家红二代、红三代、红四代在菏泽市、定陶区党委政府和党史文旅部门支持下,精心在山东菏泽老家这块南下干部精神发源地、出发地,为我们开办了这么优秀的红色家风馆,这是我走遍很多城市看到办得卓具时代价值、主题价值、精神价值、传承价值的一个南下精神研学基地。
       衷心祝贺开馆大吉,越办越红火!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