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阳城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研究
焦慧芳 靳潇 张建军
(1.山西阳城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山西 阳城 048100 2.山西省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山西 太原 030012)
2020 年2 月,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出了《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分区优化调整前期有关工作的函》,要求对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进行优化调整。对保护地整合优化,已成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中之重。山西阳城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按照国家和山西省要求,在全省自然保护区中率先组织开展了优化调整前期工作,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解决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对保护区优化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可以为全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1 保护区概况
该保护区始建于1983 年12 月,是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历山、蟒河保护区的批复》(〔83〕晋政函37 号)成立的。保护区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阳城县境内,南界与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接壤,属太行山脉南端与中条山脉的交汇,地貌强烈切割,境内最高峰指柱山海拔1 572.60m,拐庄为最低点海拔300m,相对高度差1 272.60m。保护区是以保护猕猴和暖温带栎类森林植被为主的保护区。保护区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是东南亚季风的边缘地带,年平均气温15℃,最高气温38℃;年降水量750mm~800mm。区内的河流均属于黄河水系,主要有后大河、阳庄河两条河流,在黄龙庙汇集后称蟒河。蟒河源头出水洞,年出水量760 万m3,沿线形成湖、泉、潭、瀑、穴不同的景观。
保护区地理坐标东径112°22′10″~112°31′35″,北纬35°12′30″~35°17′20″,总面积5573.00hm2,其中核心区面积3 397.50hm2,占全区总面积的60.96%;缓冲区面积419.20hm2,占全区总面积的7.52%;实验区面积1 756.30hm2,占全区总面积的31.52%。
2 保护区优化调整实践
2.1 现存问题和矛盾
2.1.1 晋豫两省省界调整引起保护区面积变化
保护区1983 年建立时,划定辖区面积是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1977 年第1 版1∶5 万(或1∶1 万)地形图为底图,进行图面勾绘,并进行林班、小班区划。1999 年,按照国务院关于勘定行政区域界线的要求,晋豫两省勘界领导工作小组从当年5 月上旬至9 月下旬,经历了5 次协商、接洽,于同年10 月27 日,签订了晋豫省界阳城济源段边界线走向协议书。该协议书中对阳城县境内保护区与济源市的边界,亦采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1977 年第1 版1∶5 万地形图(上桑林9-49-33乙、东土河9-49-34 甲),其走向描述改变了采用原图中的省界,也就改变了保护区的南界。1999 年后,在两省民政部门每5 年1 次(2004 年、2009 年、2014年、2019 年)的界线互认中,均以1999 年联合勘界的结果为依据,双方相互予以确认。
2.1.2 中条山国家森林公园蟒河景区与保护区辖区完全重叠
1993 年,根据原林业部《关于建立中条山等8 处国家森林公园的批复》文件,山西省建立山西省中条山国家森林公园。初建的中条山国家森林公园规划的蟒河景区范围与蟒河保护区完全重叠,重叠面积5 573.00hm2。
2.1.3 绿盾行动查出的“停车场和游客接待中心”问题
2006 年,在阳城县相关方面的参与、协调下,阳城县竹林山煤业有限公司注册成立蟒河生态旅游子公司,在保护区实验区批准范围内开展生态旅游活动。2010 年,蟒河生态旅游公司在保护区核心区边缘、蟒河村洪水自然庄群众的旧房、猪圈、内陆滩涂,修建停车场和游客接待中心。对于这一问题,保护区多次要求其停工、督促办理有关手续。2011 年5 月被山西省环保厅行政处罚10 万元,后在2015 年开展的“历次绿盾”行动中,“停车场和接待中心”均被作为未销号的问题要求蟒河生态旅游公司整改。2017年蟒河生态旅游公司制定了“停车场和接待中心”搬迁恢复方案,并经阳城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目前,已经过晋城市批准销号。
2.2 优化调整原则和范围
优化调整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保护第一,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基础,立足现实,客观对待历史问题;把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放在首要地位,把华北豹廊道保护和猕猴种群的生存繁衍放在突出位置,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划定生态红线。
保护区优化调整的范围:由于保护区内无城镇建成区、无成片集体人工商品林、无矿业权、无经济开发区,因此本次优化调整没有符合调整出保护区区域的范围。
2.3 调整优化思路
在分析野生动物生存现状、栖息动态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区内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彻底摸清自然保护区现状,为优化调整打牢基础。按照《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的“自然保护区实行分区管控,原则上核心保护区内禁止人为活动,一般控制区内限制人为活动”,将保护区从现有的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3 个功能区,调整优化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2 个功能分区。
(1)核心保护区永久基本农田、村庄逐步有序退出。一般控制区永久基本农田和村庄,在日常管理中,没有对生态功能造成明显影响,没有对猕猴及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保护造成影响,暂不考虑退出。
(2)对于规范省界管理的要求。由于保护区的范围在1983 年建区时划定,1998 年晋升国家级保护区时,是经原林业部批复的自然保护区总体面积、功能区划为依据,而晋豫两省的联合勘界是在1999 年,在保护区晋升国家级之后。因此,在长期的保护管理工作中,保护区均以建区和晋升国家级时,原国家批复的四至范围进行管理和巡护。
(3)核心保护区调整优化原则: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结合野生动物监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尽量集中连片。
(4)一般控制区调整优化原则:结合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阳城县国土三类调查数据及保护区地形图和现地勘查进行微调。
3 结论及建议
《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自然保护区应“具有较大的面积,确保主要保护对象安全,维持和恢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及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根据保护区长期的科研监测结果,保护区东北部的树皮沟北岭—老正圪堆—独龙窝—三盘山—黄瓜掌—豹榆树—小南岭,是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华北豹、原麝、林麝迁徙通道,以三盘山为中心的区域是猕猴、华北豹等野生动物主要捕食区和栖息区,野猪、猪獾、狗獾等许多野生动物中的Ⅱ级消费者分布较多,国家、省重点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连香树、领春木、山白树等在该区域自然分布也比较多,建议能够把与保护区东北区域相邻的部分,划入保护区,以利于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和适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