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高跷走兽的舞蹈表演内容研究
唐冠珍
(运城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0)
阳城高跷走兽的舞蹈表演内容研究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查阅、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阳城“高跷走兽”的着装特点、基本步法、舞蹈调度、舞蹈表演情感等方面详进行阐述,并通过图例更加直观的审视高跷走兽的艺术运动轨迹,旨在进一步学习民间艺术形式,为继承和发扬河东文化提供借鉴。
高跷走兽;舞蹈表演;民俗文化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稷山县清河镇的阳城“高跷走兽”是其民俗文化活动中一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表演形式,被当地群众视为艺术瑰宝,多出现在庙会庆典、稷王庙祭祀、河东文化展演、世界民俗文化展演等活动中。据记载,阳城“高跷走兽”盛行于清朝雍正初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认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序号Ⅲ-9),在河东大地展开了独特的艺术风景线。
一、高跷走兽的表演形式
高跷走兽的双人脚踩高跷,并骑并演各类兽型的形式,是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艺术表演形式,表演过程中,两人需要默契配合才能够保持兽型行走表演的稳定性。其中,对于服装道具的制作、着装过程、配乐都有严格的规定,而且这部分内容是该非遗项目中最机密最珍贵的技术。
高跷走兽的服装道具分为兽头、兽身、跷体、各类兽型人物服装、下肢、头饰和手持道具,根据不同的兽型特点备有不同的服装道具,脸部水彩造型也是根据神话传说的人物来具体化妆,体现了民间艺人高度的专业素养,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是随意的,都值得我们尊重。着装过程严格讲究:化妆,由民间戏班化妆师根据人物故事情节来装扮;绑高跷,踩跷艺人需要借助较高的平台,因为跷体高度平均在1.2以上,其中不露出上身的踩跷艺人的跷体高度仅有30公分左右;套兽身,待两人跷体绑好之后,需要同时套兽身,并且兽腿穿着是关键,自下而上套好,并且套上肩带;安装假腿,根据不同人物角色来具体设定假腿的位置;穿戏服,兽身之上露出的踩跷艺人需要着表演服装,藏在兽身里的踩跷艺人服装随意;踩跷艺人根据扮演角色手持道具;套兽头,这是着装的最后一个步骤,至此,高跷走兽着装完成。这个着装技术是阳城绝活,过去对外是绝对保密的,通过了解和学习,我们不难看出民间艺术技术的精湛,以及民间艺人对于艺术精益求精的高度追求。配乐是以稷山花鼓为主,通常情况下,兽前有一个花鼓手打节奏引领。
高跷走兽的表演形式队伍庞大,先是标有“阳城高跷走兽”字样的旗帜带领出场,其后是排列整齐的花鼓乐队,之后才是高跷走兽依次排列出场。高跷走兽的位置安排有讲究,在每个走兽之前,需要一个花鼓手引领。兽身左右两边各两个举旗手,这四个举旗手非常关键,伴随着跷体行走,一是可以在表演者累的时候手扶休息,二是为了避免跷体意外摔倒,可以有同等高度的辅助道具助其稳定,三是围绕在走兽周围,起装饰作用。(如图一)所以,高跷走兽的表演过程中,队伍浩浩荡荡,人员众多,阵容强大,不仅威严而且排列有序,场面激烈震撼。
图一
二、高跷走兽的表演步伐和舞台调度
高跷走兽常表演的有貘、麒麟、貅狼、独角兽、鳌、黑狸虎、梅花鹿七种兽型,每种兽型皆取自封神演义的美丽而古老的神话传说故事,表演过程中根据不同的人物故事情节变化而有其不同的步伐节奏和舞蹈调度变化。高跷步伐分为走步和碎步两种,走步多是匀速的,艺人脚踩高跷的步伐如正常人走路一般,行走稳健,上下步伐准确,双脚交替步伐跨步大,行走距离多变;碎步节奏比较快,鼓点节奏紧促,多是原地碎步。
走步:哒 哒 ︳哒 哒 ︳哒 哒 ︳哒 哒 ︳
碎步:哒哒哒哒 ︳哒哒哒哒 ︳哒哒哒哒 ︳哒哒哒哒 ︳
梅花鹿,两人多以前进和倒退步伐为主,围绕着表演的圆形场地走出“圆”形;黑狸虎,两人多以前进和倒退步伐为主,围绕着表演的圆形场地斜线上下走步;貘、鳌、麒麟,两人多以前进、倒退步伐、碎步为主,表演调度比较灵活,可以直线上下走步,斜线上下走步,圆弧线上下走步,也可以前跷高抬跷腿用碎步做跑步姿势,后跷匀速走步;貅狼、独角兽,在常规的步伐表演中,尤其突出碎步表演,双人同时碎步移动,自转圆形,横向、纵向、斜线式双人碎步移动。同时根据表演场地的大小,所有兽型可以单独表演,也可以双兽、三兽、四兽、七手群体表演。
图例如下:
高跷走兽表演,因为其体积庞大的特殊性,截至目前,还没有在舞台上表演过,多是在地面上表演,场地多以圆形为主,有时候也在道路上巡演,最长表演时间达到4小时,踩跷行走距离长达12公里,一个兽身平均重量有30公斤以上,这对于高跷艺人来说,需要强壮的体魄和充沛的体力,舞台场地的灵活性和多种组织性特点,也让高跷艺人有了更大的表演空间。高跷走兽在历史岁月沉淀中能够持续保存并发扬光大,离不开所有高跷艺人的坚持和努力,他们是艺术长河中最可爱最可敬的人!
三、高跷走兽的舞蹈情感
高跷走兽的表演者从脚踩高跷的那一刻起,双脚便要不停的碎步走动,以此来保持高跷的稳定。高跷走兽的表演不受行走路面的限制,技艺高超的艺人可以踩跷行走在多种路面上(上坡路、下坡路、积水地面、坑坑洼洼地面等)表演,只要是双脚可以走路的地方,艺人都可以高跷表演。每个兽形的高度平均在两米左右,长度是一米八左右,由于兽型体积庞大,所以对于表演场地的空间大小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宽广的空间,譬如村落广场。每逢节日,高跷走兽都是重头戏,男女老少在村落广场自行围坐一圈,无需组织,中间留出宽广的表演空地,这便是舞台了。
看!貘、麒麟、貅狼、独角兽、鳌、黑狸虎、梅花鹿即将登场。远远的就可以看到近三米高的庞然大物向我们走来,一路上观众前扑后拥围绕在兽的周围,或者抚摸兽身,或者与踩跷艺人聊天搭讪互相吹捧,或者模仿兽型走路即兴搞怪,场面不亦乐乎。踩跷艺人情绪更是热情高涨,跷步时快时慢,引的观众快速追赶又瞬间停留不禁捧笑;步伐要么大阔步行走趾高气昂,要么原地小碎步扮鬼脸吓唬观众,一路上逗得观众不时的发出惊讶声、赞美声和笑声,展示出观众与高跷艺人近距离互动的亲切感,这种情感状态多么真实多么友好。来到表演的主场地,分别以独兽、双人兽、群兽的形式表演,由花鼓艺人敲击出丰富的鼓点节奏伴奏,兽身表演步伐多样,根据不同的故事情节配合相应的场地调度,惊险刺激。高跷艺人表演的过程中观众可以近距离的抚摸兽身,甚至跑到场上与兽身逗转躲闪玩耍,每位高跷艺人在表演过程中需要应对多变的现场状况,带有即兴表演成分,惹得所有人大声呼喊,情绪热烈,满是欢声笑语,掌声不断。
邓佑玲曾经说过:“真的善的事物不一定美,但是美的东西一定是至真至善的。” 在美学层次上,高跷走兽的情感表达,走向了外化——内在——虚化的三度空间转化,达到了情感三维空间的高度统一。高跷走兽的舞蹈情感作为精神层面的欣赏性艺术,在实践中被“观众”检验,得到创编性观众(舞蹈编导)、表演性观众(舞蹈演员)、欣赏性观众(群众)的认可,情感在“观众”之间互相传达,彼此产生共鸣。(如图二所示)
图二
综上所述,阳城高跷走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具有很强的艺术表演性,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河东民俗文化有很大的研究价值。随着河东文化被更多的外来研究学者的关注,非遗项目的研究也受到了相关组织的重视,高跷走兽的表演也开拓了新的平台,多次参加关公文化旅游节,代表河东文化到各省市巡演,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高跷走兽”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强调人民群众生活的激情和乐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专家和学者们进一步考察与研究,不要让民间艺术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让民俗文化真正实现“活的”传承。
[1]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EB/OL].http://www.sxjch.com.cn.2006-5-20.
[2]宁水龙,段铁成.稷山高跷走兽[M].北京:北京文化出版社.2010.
[3]王武民.河东“高跷走兽”的体育价值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1.
J712
A
注:课题名称:阳城高跷走兽的舞蹈表演内容研究(课题编号:HY-20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