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古色阳城|杨春宇 樊琛琛:山西阳城方言“着”字被动句探析

2023-09-20 15:44 晋中学院学报  主页 > 年鉴 > 好地方 > 古色阳城 >

打印 放大 缩小







山西阳城方言“着”字被动句探析

 
晋中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杨春宇,樊琛琛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

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地处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交汇处,东与晋城市郊区为界,北与沁水县为邻,西南与垣曲县接壤,南与河南省济源市相连,方言分区上阳城方言属于晋语上党片晋城小片。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被”字句可以用介词“被(给、叫、让)”引出施事或单用“被”表示被动,阳城方言中没有普通话里“被、叫、让”这些常用的被动标记,而是由“着”字充当,且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1]本文通过对阳城方言中“着”字被动句的句式结构以及其表达的感情色彩进行分析,有助于深化该特殊句式的研究。由于阳城方言内部差异较大,本文例句主要选自东乡话。

一、阳城方言“着”字被动句

“被”字句是指在核心动词前面,用介词“被(给、叫、让)”引出施事表示被动的主谓句。[2]92阳城方言东乡话中用“着”字句来表示被动,其被动标记、句型结构、语义特征和语用色彩等与普通话存在着不少差异。

(一)阳城方言“着”字被动句的结构形式

从句子结构形式来看,阳城方言被动句的基本结构形式与现代汉语中“被”字句相似,而在阳城方言中,被动“着”字句全部用于口语表达,受到语义环境或者语言习惯的影响,常常会出现省略基本结构中部分成分的现象,还可以在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增加其他成分,或与处置式、使役句套用,形成相对复杂的被动句结构。具体归纳如下:

1.阳城方言“着”字被动句的基本结构形式表现为:“NPl+着+NP2+VP”

其中NPl表示句子的主语,即受事,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NP2表示句子的宾语,即施事,一般由名词性成分充当;VP充当谓语,其构成相对复杂,可以是动词或者其他短语结构。例如:

(1)真倒霉,我着他泼了一身水。(真倒霉,我被他泼了一身水。)

(2)钥匙着娃弄丢了。(钥匙被孩子弄丢了。)

(3)窗圪台着你妈堆满了杂物。(窗台被你妈堆满了杂物。)

(4)衣裳着老鼠咬了个洞。(衣服被老鼠咬了个洞。)

(5)院子里晒的被子着雨淋湿了。(院子里晒的被子被雨淋湿了。)

2.省略 NP1,不出现受事,构成“着 +NP2+VP”形式

(6)着蚊子咬了一口。(被蚊子咬了一口。)

(7)小杨偷偷去网吧打游戏,着他爸打了一顿。(小杨偷偷去网吧打游戏,被他爸打了一顿。)

(8)着人黑来半夜送走了。(被人半夜送走了。)

3.省略 NP2,不出现施事,构成“NP1+ 着 +VP”形式

(9)我作业没有做完,肯定要着骂了。(我作业没做完,肯定会被骂的。)

(10)他着晒黑了。(他被晒黑了。)

(11)小明着唤到办公室了。(小明被叫到办公室了。)

(12)骑车慢点,别着撞着了。(骑车慢点,别被撞到了。)

4.在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增加其他成分

(13)他的钱包在火车站着人偷了。(他的钱包在火车站被人偷了。)状语

(14)我清早着闹铃吓醒了。(我早上被闹铃吓醒了。)补语

(15)他着人打断了一条腿。(他被人打断了一条腿。)宾语

(16)骑车慢点,别着撞着了。(骑车慢点,别被撞到了。)

(17)小孩子不听话,着开水烫着了。(小孩子不听话,被开水烫伤了。)

例(16)(17)中,阳城方言中的补语“着”,可以表示结果或产生消极的后果,用于被动句中作补语时,则出现了“着”的连用现象,是“着”的介词用法与动词功能相互作用的一种套合结构。

5.与“跟”字处置句套用

(18)他着狗跟腿咬了。(他被狗把腿咬了。)

(19)他着传销的跟钱哄跑了。(他被传销的人把钱骗走了。)

(20)新买的衣裳着我跟人弄脏了。(新买的衣服被我把它弄脏了。)

(21)着那个人跟脚给我踩了。(被那个人把脚给我踩了。)

6.与使役句套用

(22)拿上伞,后着衣裳着淋湿了。(拿上伞,别让衣服被淋湿了。)

(23)你过去看看,后着娃着跌下来。(你过去看看,别让孩子被摔下来。)

(24)路上小心点,后着东西着人偷走了。(路上小心点,别让东西被人偷走了。)

7.与否定词构成否定形式

(25)你跟东西看好,后着人给你拿走了。(你把东西看好,别被人给你拿走了。)

(26)天天不吃饭,不着饿死才怪了。(天天不吃饭,不被饿死才怪了。)

(27)这次选举,他又没着选上。(这次选举,他又没被选上。)

(二)阳城方言“着”字被动句的语用色彩

被动句可以用来表达某种感情。就传统语法来说,被动句主要用来说明不如意、不愉快、不情愿等,最近几十年来,传统用法被打破,逐渐可以用来表示消极、积极和中性三类情况。阳城方言“着”字被动句也可以表达三种感情色彩。

1.表达消极的感情色彩

阳城方言“着”字被动句可以表示责备、诅咒、生气等情感,都是表示不如意的或不希望发生的情况。[3]例如:

(1)他着学校开除了。(他被学校开除了。)

(2)客厅着他们弄得乱七八糟的。(客厅被他们弄得乱七八糟的。)

(3)花瓶着他打碎了。(花瓶被他打碎了。)

上面几个“着”字被动句都是负面、不如意的情况,表达说话人的不满。例(1)如果换成“学校开除了他”,则只表示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而表达为“他着学校开除了”则透露出“学校”开除“他”是由于他自己做错了某些事情,也隐含了说话人对“他”的不满和生气,强调了受事主语的受动性。例(2)表达出房间被弄乱之后对他们的责备,甚至是生气的情绪。

2.表达中性的感情色彩

阳城方言“着”字被动句可以用来陈述客观事实,表示中性的感情色彩。

(4)着小王给你捎回去了。(“东西”被小王给你捎回去了。)

(5)窗着吹开了。(窗户被风吹开了。)

(6)狗着拴在门口了。(狗被拴在门口了。)

例句“着小王给你捎回去了”中,受事什么东西被人捎回去不重要,且对话双方已知,强调的是“小王”带走了,可以去找他要。“窗着风吹开了”是对客观事实的描写,表示风吹开了窗,而说话人可能想强调施事,所以用“着”来介引。“狗着拴在门口了”也是陈述狗拴在门口这一客观事实,“狗去哪了”对说话人而言无所谓如意不如意,当说话者谈论的话题刚好是受事主语时,会使用被动句。

阳城方言“着”字被动句中还存在一种情况,即谓语部分所表达的意思对于对话双方有一定的利弊关系,语用色彩随着主体的角度而转变。例如:

(7)最后一件衣服将将才着人买走了。(最后一件衣服刚刚才被人买走了。)

(8)我的魂都着你勾走了。(我的魂都被你勾走了。)

(9)我儿子在学校着表扬了。(我儿子在学校被表扬了。)

这样的例句不太多,而且仅出现在少数的语境中,听话者能揣摩出说话人的情绪。如例(7),从语义来看,说话人是卖家,有人买光他的货物,是属于愉快、如意的事情。但是在另外一种情况下,如果其他人要买“这件衣服”,而说话人说出这句话,对于听话人来说却是不如意的。这类句子,既可以理解为消极意义,也可以理解为积极意义。

3.表示积极的感情色彩

普通话中表示称心的和积极的感情色彩时,谓语动词多用“提、升、选、拔”之类,这种表达积极情绪的用法,阳城方言中也存在。例如:

a.他被提拔为局长了。(普通话)

他着提成局长了。(阳城方言)

b.他被选为厂长了。(普通话)

他着选成厂长了。(阳城方言)虽然句型结构相同,但在感情色彩上,阳城方言与普通话还存在一些差别,普通话“他被提拔为局长了”,强调施事,表达积极感情色彩,但是这样的句型在阳城方言中一般用于预料之外的“被选上”,仿佛是出乎意料的、令人惊喜的,如果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阳城方言更多地使用“他评上三好学生了”“他选上村长了”相类似的句式来表达。而“他着调到税务局了”对于对话双方来说,仿佛是预料之外的事情。除了评选类,还有其他用法。例如:

(10)他还没毕业就着签走了。(他还没毕业就被签走了。)

(11)这么难的题都着他做出来了。(这么难的题都被他做出来了。)

(12)今天这件事可是着你说对了。(今天这件事可是被你说对了。)

(13)今儿的地着拖得干干净净的。(今儿的地被拖得干干净净的。)

以上几个句子,例(10)还没毕业就被签走了,施事“被谁签走”不重要也不必说,只强调没毕业就有了工作是令人惊喜的事情;例(13)中,地板被人拖得很干净,也有着一种欣喜的含义。

总之,“着“字被动句的结构形式灵活,语用色彩丰富。

二、阳城方言被动标记“着”的来源

(一)关于被动标记“着”来源的几种观点

关于“着”的来源,学界已经做了很多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两种结论:一种是认为“着”源于“着”的遭受义,另一种认为来源于“着”字使役句。

“着”本作“著”,在古代汉语中原本是动词。《广韵》中记载:“著,附也,直略切。”后来,为了做好区分,把入声的“著”写作“着”。现代汉语中的“着”字都来源于附着义的“著”,后来又引申出“接触”“遭受”“穿着”“使役”等意思,被动标记“着”的语义来源则主要来自“着”引申出的两个义项。如:

(1)狂猿自伏何须炼,野马亲调不着鞭。(唐·吕岩《七言》)

(2)郗公不易胜,莫著外家欺。(唐·王维《戏题示萧氏甥》)

(3)一朝著病缠,三年卧床席。(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4)其贼路左右草中,著人止宿。(唐·杜佑《通典(卷一百五十七)》)

(5)长令奴仆知饥渴,须着贤良待性情。(唐·韩愈《酬张秘书因骑马作诗》)

(6)故人赠我我不违,著令山水含清晖。(唐·李白《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其中(1)(2)(3)中的“着(著)”是遭受义,(4)(5)(6)中的“着(著)”是使役义。但其实,唐朝时期“着(著)”的遭受义用法和使役义用法都不多见,宋元以后才大量出现,因此这两个义项都有可能是被动标记“着”的语义来源。

笔者赞成李蓝南方方言的“着”字句来自“着”的遭受义,北方方言的“着”字句来自“着”的使役义的观点。从现有的方言调查材料看,在大部分南方方言里,“着”除了用作被动标记外,还有遭受义动词的用法。而“着”字句在北方只在个别地区使用,这可能与它在北方受到“被”字句的抑制有关,而“着”字使役句的存在促成了北方方言“着”字被动句的产生。[4]且李蓝在《“着”字式被动句的共时分布与类型差异》一文中认为,被动标记“着”的来源和语法化途径是多元化的,“着”的多种用法都可以演变为被动标记。[5]199-210就阳城方言来说,被动标记“着”更可能来源于使役义。

(二)阳城方言被动标记“着”的语法化过程

阳城方言中的被动标志主要是“着”字,是由“着”的附着义衍生出的表示使役意义的实词虚化为介词,在被动句中表示被动。[6]一般情况下,实词语法化为虚词需要具备句法和语义两个条件,下面分别从这两方面探讨阳城方言被动标记“着”的语法化过程,进而探究其来源。

1.句法条件

阳城方言中的“着”可以用于使役句。例如:

(7)你是不是想着我出了丑才高兴了?(你是不是想让我出了丑才高兴了?)

(8)我妈不着我黑来出去玩。(我妈不让我晚上出去玩。)

(9)着她哭,后搭理她。(让她哭,别搭理她。)

(10)他这么做着我很生气。(他这么做让我很生气。)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使役动词主要是“使、让、叫、令”等,而阳城方言中都是用“着”字表示,例(7)表示致使;例(8)表示容许,我妈不容许我晚上出去玩;例(9)表示任凭,任凭她哭,别理她;例(10)表示“致使”,强调“使因性”,“他这么做着我很生气”,即他的做法是“我很生气”的原因。通过观察以上例句,我们可以发现,阳城方言“着”字使役句可以省略施事,不能省略受事,基本句式是:“(施事)+着+兼语+动词+受事”。

阳城方言中的“着”能兼表使役与被动。例如:

(11)这件事要是着咱妈知道,那我肯定吃不了兜着走。(这件事要是被咱妈知道,那我肯定吃不了兜着走。)

(12)一个好好的姑娘家,凭什么着他这么糟蹋。(一个好好的姑娘家,凭什么被他这么糟蹋。)

(13)就在屋子里坐的,后着旁人看着笑话你。(就在屋子里坐的,别被别人看见笑话你。)

以上几个例句表面上可以理解成被动句,但是它们仍不是典型的被动句,例(11)是说如果这件事咱妈知道了,那我就会吃不了兜着走;例(12)也可以理解为好好的一个姑娘家,凭什么容任他糟蹋,既可以理解为被动句,又可以理解为“容任”的使役句。

根据汉语的特点,施事主语往往可以省略,而受事却可以作为话题出现在句首,[7]这样就与阳城方言“着”用于被动句时的基本结构句式“(受事)+着+(施事)+动词”很接近了。例如:

使役句:你着闺女快吃饭。

转化为:饭,着闺女快吃。

被动句:饭着闺女吃完了。

显然,当使役句的主语为受事时,使役句就转化为被动句,[8]227这是“着”在阳城方言向被动标记发展的合适的语义特征和句法环境,这类被动用法从使役句的“容任”义项发展出来。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施事与受事发生了改变,主语由原来的“你”变为“饭”,语义上从使役、叮嘱“闺女快吃饭”变化为闺女已经完成这件事,结合前文“着”字被动句与“着”字使役句套用,说明阳城方言“着”经历了使役——使役被动兼用——被动的过程,发展到使役被动兼用时,与被动句句型结构相同,可表示“容任”或“被”,最终成为完全的被动句,“着”作为被动标记沿用至今。

通过阳城方言“着”的使役句、使役被动兼用句和被动句句式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阳城方言使役句转化为被动句的句法条件为:第一,位于句首的(包括省略的或隐含的)NP为受事主语,不是施事主语。第二,在一般的陈述句中,动词部分表示已实现的事件,不表示已实现的事件时,只用于表示劝诫、誓愿或叮嘱的句子中。第三,“着”字被动句的谓语动词是及物的。

2.语义转化

阳城方言中“着”作动词有多个意义,可以表示燃烧、发光、盛放、接触、使役、致使等,并没有引申出遭受义。在阳城方言中,表示遭受义时,有“遭”“挨”等本字,还可以与“着”同现,例如:

(14)天天干坏事,后着遭报应。(天天做坏事,别让遭报应。)

(15)着你不听话,着挨了一顿吧。(让你不听话,被打了一顿吧。)

(16)他昨天迟到哒两个多钟头,着哒一个口头警告。(恩施方言)[9]

(17)她脸上着了一耳光。(四川方言)[1]

与其他方言表示遭受义的“着”比较来看,阳城方言都用“挨”。如例(16)恩施方言表示遭受义的“着哒一个口头警告”,在阳城方言表达为“挨了一个口头警告”。因此,考察阳城方言“着”的义项可知,其被动标记“着”并不是来源于动词“遭受”义,而只能是来自“使役”义的动词。

结合阳城方言“着”的主要意义和用法,试着推测其被动标记“着”的语法化过程。阳城方言东乡话中的动词“着”有三个意义,分别是盛放、接触、使役,还可以使役被动兼用。“着”最初写作“著”,本义为“附着”,然后物体就会相互“接触”,随着词义的发展有可能出现词义扩大、缩小或者程度范围发生变化的现象,又可以用来表示盛放、放置,后演变为致使动词。语法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总是存在着中间的过渡阶段,兼语“着”可以认为是“着”语法化的初期,看起来很像被动式,却似乎被动和兼语两种解释都可以,最后发展成被动标记。阳城方言中“着”的推衍路径应该为“附着——接触——盛放、放置——使役——使役、被动兼用——被动标记”,最终“着”发展出了完整的表被动的用法,在阳城方言东乡话中甚至几乎成为唯一的被动标记。

三、结语

阳城方言“着”字被动句在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省略或增加新的结构成分使结构形式多样;语用方面,可以表示积极、消极或者中性的意义,感情色彩丰富;阳城方言中的被动标记“着”由有“使役”义的动词“着”演变而来,为被动标记“着”来源于使役义提供了方言佐证,丰富了阳城方言语法方面的个案研究。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