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云在阳城
卢剑锋
齐云,又名齐韫,女,1918年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城一个名门望族。其父亲齐厚之,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专业,曾担任过北洋政府及国民政府河北、山西的县长;母亲邓耀珍出身于前清武举人的大户人家,抗战时期随着已经投身革命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奔波于晋东南地区,被誉为“骑着毛驴上太行的革命老妈妈”。
抗战爆发前,齐云在北平师大附中上高中,曾任学生会主席,并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成为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发展对象。“九一八事变”后,她满怀报国志向,投身华北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7月,北平沦陷后,她和魏健(又名魏震五,齐云丈夫)受党指派到中共冀豫晋省委从事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1月,她带着妹妹齐心(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同志夫人)来到阳城敌后,加强党在阳城的革命力量,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阳城期间,她先后担任晋豫边抗日军政干部学校辅导员、中共阳城县委妇女工作委员会负责人,同时还兼任阳城县革命民族小学教师。在1939年“一·二一事件”中,齐云由于身份暴露,由中共晋豫特委安排,调往长治工作,先后在长治、平顺、潞城担任指导员、组织部长、县政府秘书、科长等职。抗战胜利后,齐云随丈夫魏健被派到东北解放区开展工作,先后在东北农学院、东北计划委员会等单位任职。1955年,齐云调回北京,历任农业部计划局处长、副局长和中央办公厅地区组研究员等职。
宣传抗日尽心竭力
1938年,山西与华北先后沦入敌手。齐云一到阳城,即被分配到牺盟会工作,马上就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洪流之中。同年2月,日军轰炸阳城,朱瑞、唐天际、聂真等八路军驻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联络处和中共晋冀鲁豫省工委领导人率领一批华北干部训练班学员来到阳城,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因形势所迫,齐云、魏健等随同阳城抗日机关转移到横河山区,开始了创建敌后根据地的艰苦斗争。3月,中共阳城县工作委员会在横河下寺坪(今中寺村)成立,魏健任工委宣传委员,同时,八路军晋豫边军政干部学校在驾岭吉德村创办,县长李敏之兼任校长,魏健任教务主任,齐云任辅导员。5月,中共阳城县工委在台头石臼村改建为中共阳城县委,魏健任县委秘书兼管宣传部工作,齐云任县委妇女工作委员会负责人。
齐云在阳城一年间,主要从事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她初到阳城,即与抗日县政府县长李敏之的爱人、共产党员林贞一起在县城及其周围向群众宣传抗日,进行街头演讲,教唱抗日歌曲《工农商学兵,一起来救亡》,排演抗日戏剧《放下你的鞭子》。王国才、王绍勋都是民族小学的学生,南下福州干部,现已离休。他俩回忆说,齐云性格爽朗,落落大方,浑身洋溢着革命激情和青春活力,尤其是她演唱的抗日歌曲和表演的戏剧,使闭塞小城的群众耳目为之一新。1938年3月,在转战横河期间,她和杨惠文等深入横河、索泉岭、岩山等村庄宣传抗日,同时向国民党中央军和东北军五十三军万福麟部宣传我党抗日主张。此后不久,齐云担任八路军晋豫边军政干校辅导员,向学员教唱革命歌曲,组织学员排练文艺节目,大力宣传抗日救亡,经常深入到吉德周围的二里、护驾、暖占等村进行宣传活动。军政干校三个月为一期,第一期学员开始就十来个人,不到十天就发展到了300多人。家住阳城县后则腰村的92岁高龄的卫祖青老人回忆说,齐云和学员同吃、同劳动、同训练,没有一点架子。学校第二期和第三期分别在1938年6月至9月、10月至12月在阳城县城司上巷旧中学举办,先后培训了500余名抗日骨干,这些学员毕业后有的到部队当了中队长、排长,有的当了指导员,也有的当了民运工作队员,为巩固晋豫边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战争做出巨大的贡献。同年5、6月间,县抗日机关返回阳城县城后,齐云继续兼任县第一民小政治老师,组织师生进行抗日宣传。
抗日激情影响青年
抗战爆发前卫祖青老人在辽县(今左权)第八中学学习,日军攻陷娘子关后,学校被迫停课。因当时只有16岁,他回到老家后被分配到晋豫边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学习。卫老回忆说:“齐老师的政治课,主要以宣扬抗日救国道理,教授军事战略理论和教唱革命歌曲为主;抗日救国道理又主要以持久战、游击战、统一战线和国共合作为主,齐老师常引用历史上的爱国志士来唤起和激发我们的抗日激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她常引用的名言,屈原、范蠡、文天祥、林则徐是她常提起的历史名人。齐老师讲课深入浅出,字斟句酌,出神入化,和其他老师相比,我更感到她知识渊博,修养很深。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她把救亡歌声作为唤醒民众,团结人民的重要武器,每天都要教我们高唱抗日救亡歌曲。《五月的鲜花》、《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等歌就是在那时学会的,抗日歌曲伴随我已经一辈子了”。“在干校,为给抗日部队和机关输送人才,学校还在学员中挑选一批先进分子组成少年抗日先锋队,齐老师具体负责组织和领导,我也有幸入选其中。她带领我们到学校附近搞宣传、贴标语。那时干校生活很艰苦,师生都是粗茶淡饭,但却情同手足,互相帮助,精神饱满,紧张活泼。齐老师平易近人,以身作则。我们的粮食仓库在距学校几里以外的西峪村和坡村,每次挑粮她都和学员一样肩扛担挑,从不以老师自居。我们自然把她当作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在她的教育影响下,学员们思想觉悟提高得很快,进步也很快。每期学员结业后,干校都把一批优秀学员介绍到县青救会、妇救会等抗日救亡团体去工作,三分之二的学员都在工作中光荣入党。我结业后分配到了县青年救国会,在工作中逐渐了解和认识了县委领导刘祖璋(刘刚)、鞠抗捷、胡晓琴、赵明、赵树理等人,逐渐萌发了加入党组织的愿望。1938年6月,我由赵明和胡晓琴两位同志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干校结业后,我再没见到齐老师。是她引导我走上了革命道路,我终生记着她,我常想她一定仍然在为革命事业四处奔波,忘我工作。”
韩国臣,1921年生,阳城县白桑乡人,阳城县人大离休干部。他曾是阳城县民族革命小学的学生,如今虽已91岁高龄,但齐云老师当年教唱的抗日歌曲仍能一字不落地唱下来:“同胞们,细听我来讲,我们东邻有个小东洋,几十年来练洋马,东亚称霸强,一心要把中国亡……”“齐老师让我热爱上了音乐艺术,让我在抗日歌声中走上了革命道路。”韩老如是说,“1938年,16岁的我于那年秋天考入了名气很大的阳城县民族革命小学,齐云是我们的政治老师,大家不叫她齐老师,而叫她齐同志。我不知道她是共产党员,只知道她是政治老师,还知道她是河北省人,丈夫叫魏健,是八路军晋豫边军政干校教务长,我们民小和干校仅一墙之隔(1938年6月军政干校已返至县城司上巷旧制中学校址)。因为教师人才缺乏,齐老师总是很忙,她除了在军政干校任政治辅导员,还给我们民小授课。齐老师讲一口很好的普通话,生性活泼,举止优雅,毫无架子。夏天穿短裤,一点也没有羞涩和拘谨——那个时候阳城闭塞封建,齐老师的挑战勇气真大,穿上军装齐老师更是精神抖擞,英姿飒爽,另有一番风度。她特别关心爱护我们这些小学生,有说有笑,爱唱爱跳,我们都喜欢和她接近,愿意和她相处。”
“齐老师不仅知识渊博,而且是个音乐奇才。再生疏的歌曲,她一看曲谱就能吟唱出来,在我们小孩子的眼睛里,世上大概没有她不会唱的歌曲。齐老师教的政治课生动活泼,讲日军侵华罪行,讲东亚共荣阴谋,讲民族危亡道理,讲八路军英勇杀敌的故事。她把教唱抗日歌曲作为教育学生,宣传群众的有力武器,我们年纪虽小,却都树立了誓死不做亡国奴的决心”。
“齐老师在学校组织了抗日救亡宣传队,一边上课,一边演示,指导我们勤学苦练,自编自演抗日小戏和秧歌,常在县城二郎庙排演。她带我们走遍次营、固隆、町店等地,使得抗日意识深入人心。由于当时时局紧张,齐老师工作也繁忙,许多歌曲只教几遍就要求我们能自己唱,许多同学做不到。我在齐老师诱导启发下,爱上了这门艺术,词曲记得特别快,受到齐老师夸奖,成为她的有力助手。像《保家乡》、《大丹河》、《慰问》、《做棉衣》、《流亡曲》、《打回老家去》、《松花江上》等许多抗日救亡歌曲,几十年过去了,我仍然可以完整地唱下来。阳城县抗日县长陈发贵自编了一个秧歌小剧叫《小能干定计杀倭寇》让我们排练,齐老师安排我扮演老太婆。乘着各处庙会,她带我们四处演出,观众成百上千,挤得水泄不通。我们民小抗日宣传队成为全县唯一的宣传大队,名气很大,齐老师指导有方,功不可没。”
“1939年3、4月间,日军又一次轰炸县城,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惨重。我们民小奉命搬到县南乡台头村宋江庙办学,此后我就再没见过齐老师,后来听说她已调离阳城,到太行区工作去了。我的求学生涯几经周折,终于在1939年12月于五专署民族艺术学校毕业。1945年樊岗同志任阳城第一高级小学校长时,又把我调到学校任音乐老师,我是齐老师的高徒,工作起来轻车熟路。感谢齐老师,她教给我的音乐知识有了用武之地。”
韩老声情并茂地说:“七十多年了,我和齐老师相处虽然只有五六个月,但她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和音乐知识,让我受益无穷,享用终身。我衷心地怀念她,感谢她。”
郭济隆也是阳城民族革命小学的学生,从洛阳医院离休,住在珠海的儿子家,老人回忆说:“1938年8月,朱德总司令率队途经阳城时,县政府、牺盟会、各救亡团体、社会各界群众都参加了欢迎队伍,自早上到中午,锣鼓喧天,载歌载舞。齐云老师带领我们民小的学生,包括我在内也参加了欢迎朱总司令的行列,我们举着五彩小旗早早到了坪头村,排成整齐的队形,站在路边等候,齐老师利用等候的间隙,和我们一起唱抗日歌曲,喊抗日口号和欢迎口号。”“工农商学兵,一起来救亡,拿起我们的武器刀枪。走出工厂、农村、课堂,到前线去吧!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欢迎总司令”“抗战抗到底”等,这些歌曲和口号此起彼伏,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妇女工作有声有色
齐云担任县委妇女工作委员会负责人以后,在县委领导下,积极开展妇女工作,在妇女中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向广大妇女讲解抗日道理,同时还帮助妇女解决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困难。齐云结合妇女切身利益,反对包办婚姻,提倡男女平等,启发教育妇女参加抗日斗争,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先进典型。当时有一首《青年要当兵》的歌中唱到:“青年人应该去当兵,老妈妈送儿去打东洋,好妇女送夫上前线,儿童团欢送他走出村庄”。阳城妇女开始冲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千年陈规,父送子,妻送郎,抗日武装迅速壮大。这中间渗透着齐云的点点心血。
在吉德村土生土长的退休教师李永泰听村里老人讲,村里有户人家要办婚礼,齐云听说后就跑到该家,劝说当事人的家长办新型婚礼,不坐轿,不大摆宴席,废除封建礼仪,经过耐心的劝告、教育后,当事人及其家长纷纷接受了齐云的建议。典礼当天,齐云亲自参加,新婚夫妇向长辈敬礼,向群众敬礼,夫妻对拜,互送新婚礼物,谈恋爱经过,谈今后打算;当晚,还举行了娱乐晚会,齐云首先即兴表演,唱了一首自编的歌曲,大意是:妇女要解放,男女都平等,白天上地忙,晚上把线纺,男的上前线,女的模范当,消灭小日本,卫国保家乡。接着还进行了碰球、传花、传毛巾,讲革命故事,场面十分活跃,欢歌笑语不停。大家认为,这次婚礼为吉德村今后的革命婚礼开了个好头。
李永泰老人还讲,吉德村南头有个穷苦的老妇人叫李小杏,老伴下世早,有个儿子还早早出家当了和尚。有次大娘生病了,几天也没进食,齐云知道后,主动跑到她家,给她洗脸、梳头、打水、扫坑、做饭、请医生、喂药,无微不至,直到老人家痊愈。为了安慰老大娘,齐云还认她做了“干娘”,经常去看望她。在军政干校撤离吉德村时,老人家满含热泪地拉着齐云的手说:“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真舍不得你走啊……”
对敌斗争英勇不屈
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和牺盟会配合下,阳城县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开展起来,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逐步深入人心,威望越来越高,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紧张、不满和恐惧,最终导演了“一·二一”反共阴谋。
1939年1月21日,恰是农历大年正月初二,国民党驻阳九十三军一部以军事演习为名,纠集三十三军团地方工作队和反共分子上官凌云组织的三青团骨干、土豪劣绅、地痞流氓等乌合之众,闯进县牺盟会驻地文昌阁(今党史研究室办公地)疯狂打砸抢劫,将生活和办公用具洗劫一空,将抄出的书刊文件付之一炬。牺盟会会员奋起抗争,揭露顽固派的卑劣行径。齐云、赵树理等人在散发抗日反顽传单时被强行抓捕,后经牺盟会负责人魏永生的严正抗议和交涉,顽固派不得不释放赵树理、齐云、王良等人。顽固派仍居心叵测,伺机而动。正月十五期间,齐云等人置生死于不顾,带领宣传队走上街头,表演抗日文艺节目,鼓舞群众抗日热情。中共晋豫地委鉴于形势严峻,齐云等人的政治身份已经暴露,决定将他们转移至外地工作。元宵节刚过,齐云、魏健、赵树理、王良等人便离开阳城到太行区开始新的战斗生活。
胡晓琴同志于1938年春任中共阳城县委组织部长,同年9月调任中共阳城县委书记,他在《怀念齐韫同志》一文中写道:“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指阳城地方顽固派倚仗蒋、阎势力,不断寻衅滋事,进行反共摩擦),齐云同志在发动妇女动员丈夫参军参战,给部队做军鞋,缝洗衣服,组织妇女儿童站岗放哨,教唱抗日歌曲,以及组织伤病员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她生性活泼,工作积极热情,文笔很好,常为当时的《新生报》撰写社论”,“我看了很满意,稍改一下就能见报。”“齐云同志身着军装,有了敌情随身携带文件转移,是一位斗争经验非常丰富的革命战士”,“被群众誉为女中豪杰”。在这篇回忆文章中,胡晓琴还说,齐云在农村和县行政干部学校发展牺盟会员,也发展了一些党员。原福建省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胡宏同志就是由他和齐云介绍发展的党员之一。吴从龙在回忆阳城牺盟会发展情况的文章中说,他在晋豫边干校学习时,就是由教务长魏健、辅导老师齐云介绍加入党组织的。胡晓琴还专门为齐云赋诗一首“飒爽英姿上太行,出生入死打豺狼。亦文亦武显身手,莫道须眉胜女郎”。这是对齐云同志在阳城一年间紧张工作的最好评价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