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阳获颁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金匾,究竟是2007年,还是2006年,其说不一。一年之差,涉及一个城市的文史去伪存真问题。为此,天下口碑年鉴频道小编综合了以下数据库资料,仅供专门研究该方面的专家鉴别。

【文史年鉴】
森林之城 避暑之都 贵阳的城市名片
来源:贵阳文史 2009年2期
“森林之城、避暑之都”这张贵阳的城市名片,令今天所有的贵阳人感到骄傲和自豪。而这一城市名片的打造,却伴随着贵阳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伴随着省、市各级领导和全市人民的不懈努力和探索。
一、历史的误解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贵阳给人的印象,仍然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那时贵州的经济总量、人均CDP居全国末位,贫困人口比例居全国之首。外地人一提到贵阳,总离不开三句话:“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这三句话据说是旧社会写在教科书上,用来描述当时的贵州的。尽管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全省人民的艰苦奋斗下,贵州、贵阳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但人们总是用这三句话来评价贵州,评价贵阳。这“三无”着实让贵阳人抬不起头来。以至于贵阳人到外地出差,总怕别人瞧不起,不敢理直气壮地称自己是贵州人,而以“重庆人”、“四川人”予以搪塞。其时,贵阳人总是据理力争:天无三日晴,说明贵州雨水多,利于农作物生长;地无三里平,说明贵州山多,山多是个宝,矿产资源丰富;人无三分银——解放后人民生活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不能和旧社会同日而语。但是,很遗憾,因为穷,因为生态环境差,因为落后,我们还是挺不起腰杆来。
二、打造名片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了黔中大地。贵阳人民和全省各族人民一道,涌入到改革的大潮中。80年代,贵阳开始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着力改变城市面貌,时任省委书记胡锦涛还亲自带领贵阳人民到南明河清淤。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经济,开展扶贫攻坚,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贵阳也加大了对外宣传的力度。宣传贵阳就要明确贵阳的特点和定位,要有一张像样的城市名片。贵阳气候好,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那时许多贵阳人就称自己的城市为“第二春城”,而同处云贵高原的城市昆明,早已叫做“春城”,这一称谓听起来不是味儿,因为贵阳的气候条件实际比昆明还要好。贵州省山地环境气候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郑小波说:“我们叫第二春城?为什么老在别人的影子底下,这不是给别人做广告嘛?”第二春城叫不响,那就叫“山城”罢。贵阳周围山多,城在山中,是“山城贵阳”。但与贵阳毗邻的重庆,早就叫“山城”了。重庆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曾是抗战时期的“陪都”,名气大,而且山城特点远比贵阳的突出,人家“山城重庆”的牌子,早已是名声在外了。
贵阳还是要有自己的名片。这张名片还是要靠贵阳人自己打造。80年代初始,贵阳就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性义务植树造林活动,并且年年坚持,加上飞播造林,贵阳形成了一条长70公里、宽1-7公里,总面积13.6万亩的环城林带。1950年代末至今,贵阳市陆续建成了黔灵公园、森林公园、河滨公园、南郊公园、东山公园、鹿冲关公园、药用植物园、金阳观山公园、石林公园,还开辟了长坡岭森林公园和顺海森林公园。90年代到新世纪初,贵阳市区内又相继建成了人民广场、甲秀广场、东山广场、星力广场、瑞花广场、大十字广场等城市绿化广场。到目前为止,贵阳市建成区的绿地面积达51.48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达41.12%,城市森林覆盖率达34.77%。贵阳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形成了独特的森林景观和园林景观。同时,贵阳市还加大了以煤气为主的清洁能源的建设,开展了以“消灭明火炉灶,减少城市污染”为主的城市空气环境治理,实施了“水变清,岸变绿、景变美”为主要内容的南明河三年治理工程。这些重大措施,使贵阳摘掉了“酸雨最严重的城市”的帽子,贵阳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贵阳市的各级领导和市民百姓,一方面在努力建设自己的家园,打造自己城市的名片;一方面也在不断探索,寻找城市的特点和亮点。贵阳市是“山中有城、城中有山:林在城中,城在林中”、“森林环绕城市。玉带穿城而过”、“贵州是个公园省、贵阳是个公园市”、“贵阳就像一个精美的盆景”、“贵阳市是天然大空调”、“天然大氧吧”、“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气候宜人数贵阳”……这些精彩的描绘,不仅准确地反映了贵阳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显著特点,也充分体现了贵阳人的智慧,体现了贵阳市改革开放、建设发展的成果。所有这些,都成为贵阳城市名片定位的丰厚的基础。
三、森林之城
2000年春节期间,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到贵阳视察,对贵阳的森林景观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第三届欧亚领导人会议上,朱总理力荐在贵阳召开“亚欧森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2001年7月,该研讨会在贵阳召开,会议通过了以“携手共建绿色新世纪”为主题的贵阳宣言。来自亚欧23个国家的专家对贵阳丰富的森林资源给予高度评价,称贵阳为“森林之城,休闲胜地”。研讨会召开后,时任贵州省省长石秀诗专门给市政府来函:建议贵阳市政府着眼贵阳的气候和森林资源,考虑贵阳城市是否可定位为“林城”。2001年8月,贵阳市人大常委会正式决定,将贵阳定位为“林城”。这个定位的出台,很快引起了贵阳市民的强烈反响。当时的民意调查显示:97.43%的市民认为“林城”称谓更能彰显贵阳的城市形象。
为了使贵阳有更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市委、市政府又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2001年实施“环境立市”战略;2001决定在保护好第一环城林带的同时,再建一条长304公里,总面积132万亩的第二环城林带;2002年,作出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决定……这些重大决策的实施,使“林城”更加名副其实。
2004年,我在市委任副书记。6月的一天中午,经济日报社贵州记者站站长张健鸣打电话告诉我,国家林业局和经济日报社将要举办一次全国性的“首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论坛的主题是“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论坛地点初选是南京或合肥。听到这个消息,我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贵阳市是“林城”,完全有条件申办这个论坛。我随即向市委书记王晓东汇报。晓东书记完全赞成,并指示我们立即向论坛组委会申报。6月30日,市政府发出申报函,并同时向省林业厅报告,得到省林业厅的大力支持。国家林业局接到贵阳市政府的申报函后,对贵阳市的申办条件心存疑虑,遂派出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科学顾问、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彭镇华同志一行三人,专程到贵阳考察。在贵阳期间,他们到了黔灵山、鹿冲关、南郊公园、长坡岭林场等地,听取了贵阳市林业绿化工作的汇报,被贵阳的森林景观所折服,对贵阳的森林植被赞不绝口。8月13日,论坛组委会复函市政府,认为“贵阳市在林业建设方面成绩显著,对城市 森林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认识深刻。总结和推广贵阳城市林业建设的宝贵经验,对推动和促进全国城市森林建设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组委会同意确定贵阳为首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承办城市。
2004年11月18日,“首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在贵阳市花溪国宾馆隆重开幕。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陈邦柱主持会议,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国家林业局和经济日报社的负责人、贵州省委书记钱运录、省长石秀诗、副书记黄瑶、副省长禄智明、贵阳市的党政领导以及全国各省区、市相关城市的市长。全国城市森林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这次论坛非常成功。会上,国家林业局授予贵阳市“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这是国家林业局授予的首个“国家森林城市”。贵阳的“林城”称谓,不仅市人大常委会予以法定,还得到国家林业局的认可。至此,“森林之城”实至名归。
四、避暑之都
“林城”的定位,有力地促进了贵阳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推进了贵阳市经济社会的发展。2004年,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贵阳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这是当时唯一获此殊荣的省会城市。从2004年起,由香港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牵头,联合亚太环境保护协会、中国城市研究院等多家机构。开始在香港制定中国避暑旅游城市评价体系,开展对全国(包括台湾、香港、澳门)范围内的避暑旅游城市进行公众口碑访问、调查研究和专家评价工作,连续四年在港发布“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贵阳因口碑支持率高,专家赞许度高,指数评分高,连续三次名列前茅,荣登排行榜之首。2006年10月15日,在贵阳大剧院,首席公信官乔惠民代表总评价师桂强芳博士以及联合评价机构,将“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形象牌匾授予贵阳市政府,时任市委书记王晓东、市长袁周代表贵阳市接牌。2007年8月,经国内气候、环保等有关方面的专家对贵阳市80年来气象资料的评议和科学论证,中国气象学会也授予贵阳“中国避暑之都”的美誉。
至此,“森林之城,避暑之都”成为贵阳市的城市形象定位。这一城市形象定位,彰显了贵阳在生态和气候方面独有的资源优势,树立了贵阳“绿色”、“环保”的城市形象,凸现了贵阳“宜居宜业”的城市功能。这一城市形象定位,是几代贵阳人努力打造的结果,是三十年改革开放不断促进的结果。

五、爽爽的贵阳
在贵阳市荣膺“中国避暑之都”称誉之后,贵阳市委和市政府即把向国内外力推“森林之城,避暑之都”这张名片确定为对外宣传工作的重点。2007年,贵阳市举办了“森林之城魅力贵阳首届中国(贵阳)避暑节”。这届避暑节取得了很大成功,到贵州、到贵阳“纳凉避暑、休闲旅游”成为全国夏季旅游的热点。据统计,在避暑节的推动下,2007年夏季贵阳市旅游总收入达45.21亿元,比上年同期净增15.57亿元,同比增长52.53%。
为了加大贵阳避暑旅游的宣传力度,去年10月。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同志专门写了一首歌词《爽爽的贵阳》:
“我背着装满渴望的行囊/寻觅抛开暑尘的地方/今天与你相遇/眼里释放惊喜的光芒/远去了/浑浊的天空/远去了/难熬的热浪/环城森林涌来缕缕清新/黔灵山风吹过阵阵荫凉/绿绿的贵阳/爽爽的贵阳/感受着你的气息/我醉倒在惬意的天堂。
我背着装满向往的行囊/寻觅抖落风霜的地方/今天与你相拥/心儿奏出轻松的乐章/远去了/纷繁的琐事/远去了/莫名的惆怅/甲秀楼上数点欢跳的星星/花溪河里捧起欢乐的月亮/和和的贵阳/爽爽的贵阳/徜徉在你的怀里/我回到了童年的时光。”
这是一首动听的歌,满怀深情歌唱贵阳的歌。在今年举办的“贵阳避暑季”活动开幕式上,著名歌手孙楠主唱了这首歌。一时间传唱开来,贵阳人的心被唱得爽爽的。
“森林之城▪避暑之都”、“爽爽的贵阳”,已成为贵阳人十分骄傲和自豪的城市名片,令外地人羡慕不已。2008年7月,贵阳市组织了“全国百名党报老总看贵阳”活动,炎夏之季,来自全国各地的党报老总们充分领略了“中国避暑之都”得天独厚的清凉气候和美不胜收的风景名胜。蚌埠日报社社长、党委书记郭志勇说:“爽爽的贵阳”名不虚传!一个“爽”字准确地概括了来访者的全部感受:因气候凉爽所以心情爽快,因心情爽所以充分感受到这个城市的生态优势、厚重历史、都市繁华以及百姓安居乐业的和谐美景。
爽爽的贵阳,前途无量!
原载《浪潮》
(作者:贵州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贵阳市政协原主席)




有关专家1999年就首次提出把贵州喀斯特地区特有的舒适宜人气候生态环境上升为地域气候旅游特色经济进行课题研究,桂强芳总主持、乔惠民、粱众星、陈美凤、骆中钊在实地具体牵头启动该项研究,得到杨炯蠡、肖进原、马贤惠等贵州专家和香港天文台、香港观鸟会等环境组织支持与指导,有关单位与研究机构2003年3月23日世界气象日联合组成“中外避暑旅游口碑调查与研究评价课题组” ,2003年10月28日在惠水百鸟河-贵阳花溪夜郎谷讨论通过中外避暑旅游目的地八条评价基本指标(后多次略作修订,一直应用到2020年),并从2004年首届中国消夏(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终审环节将贵阳形象锦言首次定为“避暑之都”,确定桂强芳兼任总评价师、评价发布总主持人,指定乔惠民为首席公信官、入选地形象锦言题署人, 2005年起进一步将“森林之城,避暑之都”作为贵阳城市形象最佳定位,2005年发布的第二届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榜,贵阳排名第一,同时公布城市美誉形象锦言“避暑之都”。








【背景新闻】
“爽爽贵阳 中国避暑之都”的由来【字体:大 中 小】2012-07-31 16:45:05 来源: 中国天气网贵州站2004年《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研究评价与对外宣传活动在香港开始举办,到2007年已经连续举办四届(含本年度),其中贵阳因专家评价赞许度和游客口碑支持率高,从第二届起连续三年排名居首,按该研究评价活动规则获得“中国避暑之都”称誉。为此,贵阳市确定将“森林之城,避暑之都,魅力贵阳”作为城市形象与城市品牌,大力向海内外进行宣传推广,通过多番抽样调查证明,广大市民、海内外游客对该城市品牌比较认同,各种统计数据表明,该城市品牌的宣传推广明显促进了当地旅游、休闲、会展及地产业的发展。因此,将贵阳定位于是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避暑旅游城市。 2007年《中国避暑之都•贵阳》课题组根据贵阳市80年气候资料,完成了贵阳市避暑气候条件的综合分析,2007年8月31日,贵阳市政府委托中国气象学会在北京组织有关专家,对《中国避暑之都•贵阳》课题进行论证,在课题组长介绍课题北京和基本情况后,专家们认真听取了课题负责人的研究报告之后,经过热烈的讨论专家组一至认为贵阳市夏季避暑气候具有温度适宜、适度适中、风速有力、紫外线辐射低、空气清洁、水质优良、拔海适宜、低能耗等优势,根据气候特征,贵阳市可称之为“中国避暑之都”,从而正式授予贵阳市“中国避暑之都”称号。 5月25日,“森林之城魅力贵阳—2006城市形象推广大赛”组委会对外发布,贵阳市在“2006年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评选中,入选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并连续两度名列第一,荣获“中国避暑之都”美誉。 2006年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评选”活动由多家机构在香港组成联合评选机构评选出2006年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和2006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按照排名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分别是:贵阳、昆明、承德、大连、呼和浩特、六盘水、兰州、台中(阿里山)、太原、青岛。其中,贵阳曾于2004年在《2004年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排名第一,连续两届名列该榜榜首,按照联合评鉴委员会全体专家意见和排名规则,在本排名活动中,贵阳荣获“中国避暑之都’特别称誉。 “爽爽贵阳 中国避暑之都”的气候优势(天下口碑注:以下数据其实均来自2006年完成的“贵阳指数”) 温度条件堪称优越 贵阳地区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在22.1~24.1℃之间,与国内部分夏季避暑城市进行比较都要低,与国外的夏季避暑城市相比相近。 湿度条件比较适中 根据研究,人体生理在夏季舒适的最佳湿度为70%。贵阳夏季相对湿度为76%左右。 微风比例较大 贵阳市夏季多年各月平均风速除海拔略高的开阳县在7月份为3.3m/s外,其他地方基本都在3.0m/s以下,各地的风速均属于微风级别。贵阳市夏季的风速属于较理想的状态,对夏季旅游者身体散热、出行和活动十分有利。 紫外线辐射最少 按中国气象局紫外线指数分级指标和近几年紫外线观测数据,贵阳只有在晴天条件下、仅在中午很短时间紫外线强度达到4级,外出只需适当戴遮阳帽和太阳伞即可。其他绝大部分时间的紫外强度为弱和很弱,紫外线强度在3级和3级以下,对人体的影响很小。 夜雨多而空气清新 贵阳市年总降水量约为1100毫米,夜间降水约70%。夜雨多,降水量丰富,对天空有“清洗”作用,所以清晨空气清新宜人。观测统计分析显示:近5年来贵阳市空气质量一直处于良好状态,年空气质量优和良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90.4%至96.2%。与周边的大中城市相比,夏季贵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最低。 海拔高度适宜 据研究,最适合人类生存的海拔高度是500至2000米。贵阳所有的旅游目的地的海拔均在1000至1500米,利于增大肺呼吸量和氧气的吸入量,增加动脉中的氧分压,增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
贵阳市避暑气候的优势总体概括为:温度适宜、湿度适中、风速有利、紫外辐射低、空气清洁、水质优良、海拔适宜、夏季低耗能等。 |
【背景资讯】
昨天,贵阳加冕“中国避暑之都”十周年!未来,做世界旅游名城!
(天下口碑注:如果按文史真实性计算,该报道“十周年”似应是“十一周年”,媒体记错时间了)
都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气候宜人当数贵阳。
(摄/诚交天下8815)
▲花溪十里河滩
说来你们别不信
☟
数据显示:
2017年6月,贵阳市平均气温只有 20.2℃ 。
截止7月中旬,
气温达到或超过 30℃ 的天数只有 2 天,
且最高气温仅有 30.5℃ 。
(摄/新华网 周远刚)
早在2007年,
“林城”贵阳就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
“中国避暑之都”的称号。
此后的 10 年间,
咱们“爽爽贵阳”的名号响彻大江南北。
(来源:中国经济网)
▲百花湖
如今,已进入9月,
大部分地区都还在烈日炎炎下痛苦的时候,
贵阳已经进入了秋天。
每天早晚,微风吹起来都凉飕飕的,
大家都开始换上了厚被子
……
10 年来,贵阳一次次蜕变,
一次次用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征服所有人。
就在今年7月,
2017第三届中国避暑旅游产业峰会上,
贵阳市再一次斩获“中国最佳避暑旅游城市”殊荣。
“
10年间,气候凉爽宜人
”
贵阳,平均海拔 1100 米,年平均气温 15.3℃ ,年平均相对湿度 77% 。据了解, 10 年来,贵阳每年6至8月的月平均气温,从来没有高于 24℃ 。
值得骄傲的是,贵阳 10 年间,荣登过全球十佳避暑旅游名城排行榜第六名,并在2015、2016、2017三年中连续上榜全球避暑名城榜单前十名。
很多来过贵阳的朋友,都纷纷表示:
(来源:微博截图)
“
10 年间,旅游产品持续增多
”
8月5日,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再勇在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上明确要求:
全市要立足于加快建设以生态为特色的世界旅游名城,结合“爽爽的贵阳”良好的生态优势,深挖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资源的旅游价值。
十年间,贵阳的旅游景点不断增加,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线路设计更加合理,
配套政策更加完备,旅游产值高走。
如今,青岩古镇荣升为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改造后的青岩融入了多种文化,一墙一宅一寺都充满了故事。
它与南江大峡谷南北呼应,更进一步增强了贵阳作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
(摄/杨科)
枫叶谷欢乐园(原香纸沟欢乐园),是去年新开放的景区。今年经过一定时间的改造升级后,新增了大黄蜂、海盗船等水上项目。
如今秋天渐临,即便不玩水,周边红艳艳的枫叶也非常美。
多彩贵州城的太极田,也是去年新开的景区。如果大家现在去玩,不仅可以闻到清香的稻香,还能体会到打糍粑、磨豆腐等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
(来源:贵州日报)
天河潭景区在贵阳故事街、五色花海等项目基础上,继续完善天河潭“智慧旅游”平台,打造民族风情街、民俗活动演艺中心等旅游项目。
(来源:贵阳网)
▲天河潭贵阳故事街
从去年5月份开始,贵阳市区的免费无线 WIFI 正式运行。据小编测试,在人流量集中的大十字,名为“ D-GUIYANG ”的无线 WIFI 信号挺好。
有了这样随处可连接的无线网,在贵阳的旅游是不是变得更加顺心了?
“
10 年间,旅游人数暴涨
”
自2007年以来,贵阳持续发展“避暑之旅”。据统计,2016年贵阳市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 11091.79 万次,是2007年的 4.75 倍。并且,每年5月至10月的旅游收入年均增长 30% 以上。
(来源:贵阳网;注:2012年以后的数据为贵州省旅游局评估数据)
据贵阳市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统计,2016年“十一”黄金周 7 天,贵阳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 590.65 万人次,同比增长 41.46 %。大部分传统热点景区,接待游客量均超过 10 万人次。
(南江大峡谷 2016年国庆节累计接待 38980 人次)
“
10 年间,贵阳获得好评如潮
”
10 年来,贵阳交通发展日新月异。
贵阳新建花安(花溪至安顺)、开息(开阳至息烽)等高速公路,大大缩短了贵阳市内点与点之间的距离。
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第三期工程正在建设,建成后吞吐量将达到 3000 万人次/年,可以大大满足贵州省航空发展的需求。
目前,贵阳轨道交通 1 号线观山湖段正在试运行,2 号线在抓紧建设, 3 号线也即将开工。此外,贵阳还有多条轨道交通线路都在规划中……
自从去年 BRT(快速公交)开通以来,大大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今年8月, BRT 新开了 7 条公交线路,火速覆盖了云岩、南明、观山湖、白云、花溪等多个区域。
(来源:多彩贵州网)
贵阳市中心城区还规划新增常规公交专用道 23 条,每年新增公交车辆 2625 台。从此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坐公交堵车啦~
10 年来,贵阳大数据发展水平全国领先。
2013年,贵阳开始将大数据发展作为战略引擎。从2015年至今,成功举办过三届大数据产业博览会。
今年5月,2017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简称数博会)如期在贵阳举行,马凯副总理、马云、李彦宏等大咖云集。
经过短短几年时间的努力,如今大数据融入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贵阳成为了举世瞩目的“中国数谷”。
在教育方面尤为突出,今年在教育部公布的第二批“大数据专业”获批高校中,贵阳 4 所高校上榜。
(来源:贵阳网)
“
下一个 10 年,贵阳将会变得更好
”
10 年来,
贵阳旅游、交通、医疗、教育等
众多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往后贵阳将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升级跨越发展,
到2020年,还将建成:
1 - 2 个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
1 - 2 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2 - 3 条特色旅游文化街区、
2 - 3 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3 - 4 个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东方科幻谷
- 孩子们的科幻乐园 -
坚固的舱门、流线型的外观……这个看起来像杀伤力武器的建筑,就是龙开发区东方科幻谷。
建成后,这里将会是孩子们的科幻乐园,是 VR 娱乐馆、 VR 过山车、机器人乐园等娱乐项目的聚集地。
(来源:贵州都市报)
恒大花溪童世界
- 世界童话主题乐园 -
神话、童话,是陪伴我们成长的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它却逐渐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别担心,恒大花溪童世界就要来啦~
在这里,中外历史故事、经典童话神话将与先进游乐技术有机结合,打造出一个全景式、全区域发展的世界童话主题乐园。
▲网络效果图
四季贵州
- 大型山地旅游城市综合体 -
“四季贵州”,顾名思义就是按照春、夏、秋、冬来布局打造,目前一期部分主体工程即将完工。
此后,还会有魔幻喷泉、高尔夫练习场、水舞长街、山地温泉、欧洲风情小镇等等,可谓是一应俱全。
▲网络效果图
乡愁贵州
- 中国首席乡愁文化主题乐园 -
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总是具有别样的魅力。去年,乡愁贵州一期初开园就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
今年,贵阳市旅游产业发展委提出要加快乡愁贵州二期工程的建设,让大家在桥、井、渔、寨等要素中,学到贵州独特的“水文化”,找到属于自己的乡愁。
(摄/王弘扬)
▲乡愁贵州公园南区一景
备注:清镇“ 4 个贵州”项目包括时光贵州、乡愁贵州、寻味贵州、四季贵州。
桃源八寨农业嘉年华
- 科技农业中心体验场所 -
在发展旅游的进程中,“全域推进富美乡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共享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据了解,修文县桃源八寨农业嘉年华项目就是这样一个集科技、农业、文化、创意为一体的中心体验式场所。悄悄告诉大家,农业嘉年华10月1日将会正式开馆哟~
▲网络参考图片
千园之城
- 300 米见绿, 500 米见园 -
截至今年6月,贵阳已建成公园 705 个,比两年前翻了近一番。预计到2020年,全市新增公园面积 1.7 万公顷,实现“ 300 米见绿, 500 米见园”的生态目标。
▲白云区泉湖公园
贵阳旅游环线
- 全面实现公路“组组通” -
据悉,今年下半年,贵阳市将启动建设通组公路 2700 公里,其中 240 公里按二级路标准修建,形成贵阳旅游环线。通组公路将惠及 370 个村、 1557 个组,力争2019年底全市全面实现公路“组组通”。
(摄/韩双喜)
▲贵阳环城高速公路
10 年磨一剑
贵阳这一路走来,
从旅游到产业,从产业到经济,
从经济到发展,实现了华丽的蜕变。
小编相信,往后贵阳会继续满怀自信地打造
以生态为特色的世界旅游名城,
书写更多精彩的篇章!
来源:贵州微联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2007年另一个社会团体给贵阳再次颁予中国避暑之都之前,国家级期刊《中国绿色画报》就开辟专题完整记述了贵阳市成功推出中国避暑之都品牌的全过程。
【天下口碑年鉴频道按】以上史料,仅供参考。“避暑之都”,是一个集聚高智力、高知识、高创意的原创性城市品牌,从城市文史角度看,必须尊重原创性。天下口碑数据库,保存着一件重要史料——中外避暑旅游口碑调查与研究评价课题组联合成立之初,便于2005年“世界气象日”立下规矩,“避暑之都城市形象指称只用于一个代表性城市”。而贵阳市2006年获颁中国避暑之都后,2007年新的领导班子又找了一家社会团体,给贵阳再颁牌一次“中国避暑之都”,而这个社会团体不久又向某草原城市颁授国字头“避暑之都”,“避暑之都”的专属品牌自此被打破。好在桂强芳、乔惠民、 粱众星、陈美凤、骆中钊、王合成等先后组合的中外避暑旅游口碑调查与研究评价课题组,连续十七届向全球发布中外避暑旅游目的地排行榜,除2006年10月向贵阳首次正式颁牌“中国避暑之都”外,还坚持年年应用在贵阳完成的“贵阳指数”作为评价中外避暑旅游城市的基本工具,每届都把主要代表性入选城市贵阳形象锦言定为“避暑之都”向全球传播 ,并力挺贵阳连续十四届入选“全球避暑名城”100佳,并于近年跻身“全球十佳避暑名城”。
北大附校幼儿园小朋友乔杨推特中国避暑之都贵阳金坐标。 (天下口碑数据库)
2007年,鉴于避暑目的地研究评价需要扩展到全球范围,云南世博集团具有旅游信息采集与传播国际窗口优势,中外避暑旅游口碑调查与研究评价课题得到云南世博集团、昆明世博园大力支持,自此连续十四届在港发布全球避暑名城评价,贵阳每届入选,多届位居前十。十七年来,贵阳市“中国避暑之都,全球避暑名城”誉满天下,“贵阳指数”始终是研究评价中外避暑旅游目的地的基准参用指标,始终彰显着贵阳在中外避暑旅游城市中不可动摇的基准性、样本性、代表性。 (天下口碑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