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手写新时代|《国宝·发现》讲述“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传奇

2023-10-25 23:24 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  主页 > 墨宝 > 手写新时代 >

打印 放大 缩小






 

为了记录中国印刷史,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灿烂的古老文化,1月5日,央视CCTV-4中文国际频道《国宝·发现》栏目播出特别节目“印刷机的传奇”。节目从一本书、一张纸、一块雕版、一台印刷机器讲起,清晰地梳理了中国印刷史的发展历程,其中就王选、陈堃銶团队所发明的“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技术”进行了详尽报道,他们的这一重大发明彻底改造了中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技术,引发了中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对于中国印刷史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国宝·发现》“ 印刷机的传奇”CCTV-4_央视网(cctv.com)链接: https://tv.cctv.com/2022/01/05/VIDEuVzinGrGKmycNwbZ8Hmz220105.shtml

(以下为《国宝·发现》报道原文摘要)

中国印刷博物馆二层有一座人物雕像,关于他的故事,占据了博物馆二层近三分之一的面积,他的发明成果开创了汉字印刷的一个崭新时代,这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就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王选。

中国印刷博物馆二楼“王选与748工程”展区

中国印刷博物馆二楼展厅中的王选雕像

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很多国家都已经开始采用计算机控制的照排机来编排制作报纸,而中国的报社还依然沿用老旧的铅字印刷,一本普通的书籍从发稿到出版,往往需要花费一年的时间。为了改变这种落后面貌,1974年8月,中国开展了一项以“汉字信息处理技术”为课题的748工程科研项目。

丛中笑:“它是1974年8月设立的,所以简称748工程,那么它的全称叫‘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

丛中笑接受采访

1975年,当年38岁的王选接受了这项科研项目之一的“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工作,然而,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就是,汉字如何在计算机中实现高效输入和输出,这是当时中国人面临的一个巨大困难。

王选、陈堃銶在家中进行研究(王选纪念室陈列室展示场景)

丛中笑:“汉字进入计算机,中外科学家都没有解决,咱们现在流行的话叫‘卡脖子’这样一个难题。西文不多,它就26个字母,大小写也不过50多个,中文不行,汉字常用的就有6700多个,还有10多种字体,20多种字号,这都是印刷常用的,如果把这些都存到计算机里去,那它的信息量将是十分的庞大,他(王选)当时初步算了算需要数千兆,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产的计算机,内存外存加起来就是几兆。”

如今的印刷博物馆内,保存着王选夫人陈堃銶捐赠的王选手稿,手稿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各种计算公式,王选利用自己的数学背景很快想到了,用轮廓加参数的数学方法来描述汉字字形,这是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重大突破,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他终于研制出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王选手稿

如今,博物馆的一方展柜中保存着一张特殊的报纸,这是《经济日报》在1987年5月21日出版的,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它是经济日报社使用铅字印刷技术印刷的最后一份报纸。从1987年5月22日开始,经济日报社将使用王选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进行印刷,世界上第一张用计算机屏幕组版、用激光照排系统整版输出的中文报纸诞生。然而,不为人所知的是,就在之后的连续几天,激光照排系统经常出现错误,导致印刷出来的报纸也存在问题。

丛中笑:“读者就来信说‘这个怎么回事啊,这么大报社’,报社受不了了,报社就下了军令状,10天解决不了(问题)退回铅排,这等于是一个生死存亡的时刻,退回铅排的意思就是前功尽弃了。”

王选顶着巨大的压力,用10天的时间和团队的成员日以继夜,将问题逐个解决。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整版输出的《经济日报》

丛中笑:“到了第二年,经济日报社就卖掉了所有的铅字,砸掉了铅锅,工人们就举出横幅—我们解放了,所以这个‘告别铅与火’的大幕是在那时候才开始拉开的。到1993年的时候,99%的报社用的是咱们国产的激光照排系统,所以这就是掀起了一场继毕昇发明活字印刷之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

王选发明的这一关键技术,开创了汉字印刷的新时代,引发了中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彻底改造了中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技术。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