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土书画院执行院长、天下口碑首席署书员乔惠民书:手写遗产 (天下口碑数据库插播导读)
原标题:毛主席60年的签名变化,笔法变化越来越多,见证了“毛体”的成熟
文·段宏刚
毛主席不仅是开国领袖,并且是优秀的诗人和书法家,他的诗词跟书法相辅相成,浑然一体,都以气势磅礴著称,书法的笔法变化总是随着诗词的情感和意境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气象万千的审美趣味。
在书法领域,毛主席的成就非常高,跟吴昌硕、林散之、康有为、于右任、沙孟海等人并称为“20世纪十大书法家”,引领了几代人在书法艺术上的创作风向。
毛主席的书法被誉为“毛体”,自成一体,是在广泛吸收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孙过庭、苏轼、黄庭坚等历代书法大师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气质、修养、胸怀、思想、情感等诸多元素后形成的,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如今,书法圈学习“毛体”书法的人很多,足以证明他的书法成就已经被写进了美术史。
当然,对一名书法家来说,要形成个人风格且被书坛公认并不容易,“毛体”书法的形成、变化和成熟,同样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见证了毛主席“文能提笔安天下”的卓越才华。
毛主席自小用毛笔写字,后来一直没有改变这个习惯,所有文案、文章、诗词、书信的书写,他都用毛笔来完成,这个习惯是促成“毛体”走向成熟的关键所在。
实际上,一个人的书法特点,从他的落款和签名里就完全能看出来。毛主席在几十年里的签名,正好为我们展示了“毛体”逐步成熟的全部过程。
下面,我们来欣赏毛主席在60多年时间里所使用的签名字体,以及在笔法上的变化,从中来审视“毛体”书法的艺术魅力。
1914年到1918年这几年里,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喜欢用楷书来签名,字体挺拔、端庄,线条瘦劲刚健,整体风格追求阳刚之美。
此时期,毛主席正处于风华正茂的年纪,心中树立了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连字体都流露出年轻人应有的豪情壮志。
1917年到1919年,正值“五四运动”前后,毛主席接触到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视野和心胸都变得开阔起来,他的签名字体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字体以楷书为基础,又吸收了魏碑的笔意,变得更加沉稳、方正。同时,为了追求字体的灵动,他在一些笔画里有意识地加入了行书的笔法。
最明显的特征是,在写“泽”字时,他把三点水连起来写,“东”字的撇和捺变得更加开放,暗示了他以开放的胸襟迎接新文化、新思想的到来。
1920年到1922年间,毛主席的签名基本上从楷书过渡到了行书,笔法的变化逐渐多起来,给人行云流水的感觉,具备了“毛体”的基本造型,其特点是“毛”字的最后一笔写得很舒展,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风貌。
此时期,毛主席的书法之所以从楷书向行书过渡,一是源于他对书法孜孜不倦地探索,主动追求变化,寻找最适合自己个性气质的书写习惯,二是因为他此时期的工作量逐渐大起来,每天要写很多文件和文稿,用行书来写,书写效率能更高一些。
从1924年开始,毛主席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文章,以诗文来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人生感悟和思想光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1925年创作的《沁园春·长沙》,1927年创作的《菩萨蛮·黄鹤楼》,1928年创作的《西江月·井冈山》,1935年创作的《七律·长征》,1936年创作的《沁园春·雪》等,这些文学作品通俗易懂,在直抒胸臆的同时,又融入了许多历史典故,读起来感人肺腑,给人饱满的精神力量,给中国文学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这一时期毛主席的文学作品主要以草书写成,把文学的诗意和书法的用笔完美融合,书法线条的变化随着诗词情感和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自由奔放、起伏跌宕的特点,是“毛体书法”从行书向草书过渡的重要时期。
1941年到1958年这段时期,毛主席的书法开始向狂草转变,运笔自如奔放,得心应手,签名看起来更加洒脱飘逸,许多签名几乎是一气呵成地完成,如行云流水,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看后让人很震撼,把自己的真性情毫无保留地呈现了出来,真正诠释了什么是“书如其人”。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毛体”,经过毛主席几十年的探索,已经非常成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是他书法修养和审美情趣的直观体现。
从1964年之后,毛主席的签名依然在变化,字体常常在行书和草书之间自由切换,往往根据不同的心境和场合来完成书法的创作,见证了他的书法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大境。
从毛主席60多年的签名和书法的变化中,我们可以发现,任何人要想形成个人的书法风格,创造出一种字体,必须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做到求新求变,并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地探索,方可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