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水墨经纶|论朱松发山水画的地域特征、文化属性和时代精神( 作者:柳翔彬

2024-10-06 17:56 《国画家》杂志  主页 > 墨宝 > 大国墨宝 > 水墨经纶 >

打印 放大 缩小








论朱松发山水画的地域特征、文化属性和时代精神




 
国画家》杂志 2024年2期     作者:柳翔彬

摘要:朱松发是当代安徽美术发展重要的践行者与开拓者,作为在安徽生活、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他的创作深受地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影响。本文以朱松发的山水画创作为研究对象,从地域特征、文化属性和时代精神三个角度开展研究,梳理其艺术发展的脉络,共享时代发展下朱松发山水画中所蕴含的与安徽文脉紧密相连的艺术生机与文化力量。

关键词:黄山;徽州文化;焦墨;山水画;时代创新

“朱松发先生是当代著名山水画家,他是一位时代山水画语境的探索者、体验者、开拓者。”[1]朱松发出生于黄山脚下的紫云村,黄山滋养着他的心性,雄奇黄山、烟雨新安、风雅徽州贯穿了其一生的创作轨迹,始终与其生命同歌同泣。他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和生命体验诉诸笔墨之中,因此,他笔端的黄山、墨里的徽州都是其心性的凝结,超越了物象本身而进入了一个自由的精神世界。他的作品中反映出传统文脉与自然造化的融合,在传达写意精神的同时,展现出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山水绘画创作是朱松发的主要艺术表现形式,他从传统皴法和形式语言上实现了突破,完成了水墨、焦墨的技法变革和审美拓展,最终创造了带有个人艺术追求和生命烙印的独特样式。朱松发先生的山水画承接北宋山水画的浑厚气象,延续新安画派的艺术品格,展示出积健为雄的正大气象和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开一代写意雄风,自成一格,是当代安徽绘画发展史中重要的研究对象。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朱松发的山水画进行论述。

一、地域环境的影响

首先,人文环境对朱松发艺术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安徽自古便是钟灵毓秀、文人辈出之地,纵观中国历史,从东晋戴逵,唐代曹霸,宋代崔白、李公麟,明代詹景凤、丁瓒、丁云鹏,至清代更是有以渐江为首的新安画派和宣城、姑熟、桐城、龙城画派等绘画流派,文化传承不息。近现代皖籍画家长期活跃于中国画坛,北方有萧谦中、冯法祀、王子云、王青芳、吴作人、刘开渠、韦启美等,南方有黄宾虹、汪采白、程璋、林散之、王肇民、潘伯鹰等,还有域外开花的潘玉良、吕霞光、朱德群等,名家辈出,皖星璀璨,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历史上,这些绘画大家对朱松发的山水画创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是新安画派的程邃和戴本孝对他的焦墨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次,安徽的自然环境也直接影响着朱松发的山水画创作。山水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一种绘画题材,更是一种哲学观念,山是坚硬的,水是柔软的,一山一水,一静一动,这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阴阳和谐。

安徽的自然山川给予了朱松发取之不竭的绘画灵感,从大量绘写黄山松石的作品中不难看出,那来自山川的雄浑和力量,成了他创作中取之不竭的源泉,也与他在精神观照、生命体验和品格陶冶上的艺术追求相契合。黄山主要的石质是花岗岩,受冰川和自然风化的作用,垂直节理发育,长期受水侵蚀,形成了切割、断裂和裂隙交错的独特地理面貌,成就了“云海波澜峰作岛,天风来去雨飞花”的奇崛之景。受石匠父亲朱为玉影响,那刀劈斧凿的摩崖巨嶂,既镌刻在黄山的石壁上,也镌刻进了朱松发的脑海中,山势豪迈,气势逼人。

朱松发说:“黄山,是孕育我的地方,是我朝圣的地方。我童年走出大山,一辈子以笔墨寻梦家山。”[2]这也是黄山的精神风骨对其艺术的深刻影响,所以不同于其他艺术家画黄山多重视外形,朱松发笔下的黄山更多地去捕捉山水内在的强悍、激情与力量,他效法新安先贤“弘仁得黄山之质,梅清得黄山之影,石涛得黄山之灵”[3],写就黄山的内在精神。

朱松发一生创作大量黄山题材的作品,他坚持常年去黄山写生,从早期创作的《黄山图》《悠悠皖山》,中期的《黄山风骨图》《始信黄山天下奇》,后期的《黄山天下奇》《黄山松云》等黄山主题的作品,他都不断尝试从黄山的奇峰怪石和烟云变化中提炼笔墨语言,这使得他笔下的山水逐步拥有了气势撼人的写意精神,尤其是他后期的《黄山西海大峡谷》,作品中的黄山烟云任水墨相互撞击、破渍、浸润,将焦墨线条的激情与霸悍转用于水墨的淋漓与朦胧中,使线的拙重之感融入了墨的幻化空灵中,追寻“干裂秋风、润含春雨”,展现出苍茫而有韵致的艺术表达,将山水中的骨与线、肉与面融会贯通,成就了独树一帜的“朱家黄山”。

二、传统文化的滋养

绘画语言的个性表达是朱松发的艺术追求。他的山水绘画从未脱离现实形象,是基于绘画的传承在画面符号和抽象概念中寻求语言和视觉上的统一,其中徽州是他创作中的重要源泉。作为安徽20世纪40年代出生的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画家,他的徽州题材绘画一直备受关注,“挥抡圆劲大线造型有殊格,绘皖南老屋有沧桑感。1998年赴京参加‘黄山风中国画作品展的作品显示了安徽山水不俗的实力。”[4]

徽文化是中国文化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徽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地域概念,同时发展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是华夏文明传承和发展的‘活化石”[5]。一提到“徽”既有视觉形象如白墙黑瓦、水绕青山、牌坊连绵,也有传统技艺如“三雕”“徽派版画”“歙砚”“澄心堂”笔等,还有文化概念如徽州理学、徽派医学、徽剧、徽菜等。以“新安四家”为代表的“新安画派”和以石涛、梅清为代表的“黄山画派”等绘画流派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松发的绘画自然离不开徽州先贤们的影响,他说道:“新安绘画的深远影响和文化积淀延至今天,更加显示它光辉夺目的形态和价值。我深受影响,曾经反复研读,受益匪浅。”[6]这些流派貌写家山、笔随时代的文化创新精神则突破了其时的文化环境,打破桎梏,标新立异,站在了艺术的桥头,成为朱松发创作的源头活水。与此同时,“徽”的文脉也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皖南山水和文化对我的影响和熏陶已变成我生命基因中的一部分”[7]。青山逶迤、绿水蜿蜒、竹影婆娑、粉墙黛瓦是徽州的视觉语言,而除了自然造化本身之外,徽州的人文与自然相契合,产生出深厚的文化内涵,那鳞次栉比的民居与跌宕起伏的山水浑然一体,人与自然气息相通,孕育出了巨大的生命力量。皖南的氤氲、沧桑的老屋走进朱松发的画面,枯笔焦墨与水墨淋漓的碰撞交融,笔墨交响与文人意趣的相互生发,内心情感与文化基因的相通相融,徽州自然人文的物象都化为朱松发的心象,进一步转为他率性而为的生命表达。

“刻记着历史变迁痕迹,错落有致的徽州黑瓦白墙的村落,皖南别具特色的‘黑而‘湿的山水,给他以无穷的灵感,成为他反复提炼的艺术素材。”[8]在朱松发的画中,皖南老屋的饱经风霜和岁月沧桑转化为一种原始的、冲动的、感人的真情流露,艺术家的艺术表现方式不仅是再现“真实”,也必须是内心体验,是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汇入笔墨之中,是富有智慧的生命表达,先打动自己再打动观众。宋代韩拙《山水纯全集》有题:“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9]白墙黑瓦,醒目大气,黑白相间,相反相成,像极了古代的太极图,其中孕育巨大的生命能量,与中国绘画里的黑白阴阳有着天然默契。

朱松发坚持将徽文化的元素和内在精神置于自己的创作之中。对于文化的传承,他也有着自己的理解:“作为徽文化的传人,对这份丰厚的遗产,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将其作为动态的结构来研究,它既是技法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对传统,我们既要深入地研究,又要不失自我找到自己的位置,探索自己的艺术语言,建立新的审美空间,将自己内心情感和生命体验,诉之于笔墨的挥写表达之中,使传统在当代空间里,呈现时代精神。”[10]

朱松发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践行的,徽州文化的印记不断地出现在他各个时期的创作之中,他一系列的徽州建筑题材作品充分地展现了如何在精神上与徽州文化进行跨时空的交流,“徽”也有美的含义,他的徽州题材绘画多色、墨、水互融,仿佛旧梦浮现眼前,云气氤氲、山水流动、小路蜿蜒,不断勾起观者对于徽州的向往。他说:“徽州是我的创作基地,它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登黄山,能培养人的阳刚大气。在古民居中,能品味朴素、厚重、精致、神秘的美感魅力。读新安画派的作品尤其是渐江的作品能认识作品品位、品质的重要性,只有具备欹正的风骨才能不随流俗、立定精神,创造出自己独立的绘画风格。”[11]朱松发八九十年代的《皖南人家》《西递村》《素月来故乡》等作品是较早的徽州题材画作,那时的作品尚无霸悍之气,但看到了他用枯涩焦笔去描绘家乡山水的亲和恬静。2000年后的一系列作品《徽州遗梦》《斗山街》《老门老户》《风雅徽州》等无不将徽州文化的特点予以体现,他强化了水墨的淋漓之感,用曲折变化又泼墨淋漓的笔墨形式将皖南建筑的沧桑与历史感表达了出来,抓住了精神。他笔下的徽州温润婉约,意趣深沉,是流动的,是有生命力的,是用胸中之气去表达理想中的家乡山水。其后期的作品《兴动心欲静》《白云满地红尘少》等将皖南地域独特的竹林、山景、屋舍,或小景大写,或重山入微,焦墨与水墨等技法融合之后他力图将笔墨线条的生动丰富与人文气息结合,赋予画面更大的张力与气魄。

三、时代精神的创新

对于创新的理解,是能不能站在传统的基础上,向前走一步?能否把时代的感受、视觉的感受融入其中?朱松发的绘画一直在不断地突破自我,在他的作品中,总能感受到那不甘于时流束缚的精神。在绘画本体语言、艺术个性情境、画面内在精神上去不断寻求突破,在笔墨技法解构、画面形式创新、绘画媒材实验上不断地开拓探索。在自身感悟文化的同时,朱松发也效法先贤,力图从多个角度来汇集力量,他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精神和内涵,我们要在当代空间的平台上,把传统作为动态结构来研究,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自己的立足点,高扬主体艺术个性,探寻自己的绘画语言,创造鲜明的个性风格。”[12]

对于时代精神的把握贯穿了朱松发一生的创作轨迹,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从高校执教至省博物馆工作的十年间,他接触到了大量的历史人物资料并研读历史书籍,这为他的人物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早期的人物画与生活紧密联系,从《河山听调》《永不息肩》《从群众中来》《与山河共存》等经典作品中,可以看到朱松发深入生活、大量采风写生获取素材的影子,表现了那一时期中国建设发展的时代新貌。

朱松发的创新不是为新而新,而是在每一阶段的不同时期自然而然地去探索新的绘画语境。2000年后,他从水墨山水向焦墨山水创作进行变化,他的焦墨绘画并非“典型性”的焦墨,而是结合了时代精神而独创的个性艺术,他突破了传统山水绘画“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表现形式,加强了线条的力量感,作品如“狮子吼”,发出了时代的强音,他把新安传统的外在萧疏荒寒转向了激情奔放,从传统语境转向了充满现代感的艺术状态。

不断的艺术探索让朱松发深刻意识到焦墨绘画所能释放的心中力量,因此成为他崇尚自然、力追阳刚大气,最终展现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最佳媒介。朱松发焦墨山水重写意,从造化中来,又走出造化,写胸中逸气,打破了焦墨绘画的程式。他将物象转化为心象,表达艺术内在的真实,所以他的作品超越了物象本身,自然也不会被线条和传统焦墨绘画方法所束缚,形成了一种鲜明的符号语言。朱松发焦墨山水可以说是“忠于山水,超越山水”,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是从传统中结合时代语言进行的中国山水画意境革新。朱松发说道:“我画的焦墨抽象意味比较高,一是我对中国绘画的抽象艺术感兴趣,将草书抽象语言转到绘画之上;二是我去过很多西方国家,看到西方现代艺术中的构成因素与中国绘画实际是一脉相通的,都是注重人的情感表达,运用独特的创造性来反映艺术家自身的真实。”

朱松发对时代精神独特的诠释和理解让他的绘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山水画审美定位。他的绘画将书法写意和焦墨厚重深度融合,以丰碑式的伟岸山川传递出风骨卓绝的正大气象。

2023年10月,安徽省美术馆“生命大写意——朱松发艺术展”开展,为期近三个月的展览受到了全国艺术界的关注,笔者作为策展人参与了展览的策划过程,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朱松发的艺术精神与绘画表达。本次展览旨在通过挖掘朱松发山水画中的地域特征、文化属性、时代精神,不断认识当代中国绘画的发展与创新之路,从而全面实现美术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的四大职能,创建示范性品牌,助推安徽地域美术研究乃至安徽美术事业的发展,为建设彰显徽风皖韵和时代特征的创新型文化强省做出更大努力。

注释

[1]田黎明,《天高地厚——读朱松发先生山水画》,《中国书画报》,2021年第46期。

[2]吴杨,《黄山有约》,《美术报》,2014年第64期。

[3]贺天健,《黄山派与黄山》,《人民日报》,1957年1月18日。

[4]刘曦林,《二十世纪中国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523页。

[5]陈婉婉、沈世培,《汲取徽文化中强大的人文精神》,《安徽日报》,2023年11月14日。

[6][7][10]朱松发,《乡关有梦——朱松发访谈》,《东方画鉴》,2005年第2期。

[8]邵大箴,《鲜明的个性面貌——朱松发的水墨艺术》,《美术》,2006年第8期。

[9]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年,第437页。

[11]朱松发,《当代经典:中国绘画名家文献丛书·2》,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24页。

[12]朱松发,《阳刚之美与大家气派的呈现——朱松发访谈录》,《美术报》,2006年第48期。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