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惠民】留取青山好为画 ——李宗委何定兰《家山回望》欣赏(2018)

2020-02-05 06:13 天下口碑网  主页 > 墨宝 > 大国墨宝 >

打印 放大 缩小
乔惠民】留取青山好为画 ——李宗委何定兰《家山回望》欣赏(2018)




本文作为《家山回望》序二    乔惠民 2018年7月26日于北京
 
       余光中的抒情短诗《乡愁》,曾是最打动我的乡愁诗作,而李宗委绘画、何定兰撰文的《家山回望》画册,则是最震撼我心灵深处的乡愁读品与画品。李宗委 “回溯法”画技的奇特、趣味、老道,何定兰回忆笔触的温婉、简洁、明丽,夫妇俩共同的故乡深情与恋恋不舍之心,跃然纸上。

       
      成都李宗委创作室,乔惠民与李宗委夫妇合影。
     《家山回望》共七章文字、70余幅画作,图文并蒂,声情并茂。大部分初稿,我是今年盛夏一个雨天登临成都浓园国际艺术村,在李宗委创作室看到的。夫妇俩花费数年时间心血,才使得这批记忆珍品臻于告罄。在宽敞、静雅、禅风充溢的创作室内,这一组与老绥江人与事、山与水、风与物、俚与俗有关的画图贴得满墙皆是:《十冬腊月“吃刨汤”》、《瓦片风筝高高飘》、《火镰打火看遗风》、《丈二布带背娃娃》、《烧沙罐》、《蔴砣转子转悠悠》、《家庭织出土布来》、《扎了耳朵百毒消》、《黑白头帕见风俗》、《大鼓草山歌动听悠扬》、《颇受欢迎的补锅匠》、《冬天卖火说烘笼》……等等,琳琅满目,斑斓多彩,情透纸背。
       墙上一帧帧发自画家夫妇心底的乡愁画作,在我脑海里如同一框框清晰的老照片,还原了自己儿时所熟悉的“三川半”老绥江无比活生生的风俗图景,也翻滚起难以抑制的诸多乡愁思绪:
      

     《一副滑竿颤悠悠》。幼年时,我正是坐在一副滑竿上认识绥江的。1959年,举家随父母调动工作到绥江定居,从昭通绕镇雄、毕节公路,走盐津五尺栈道,行横江、金江水路,而抵达绥江。那时,我才五岁多,弟弟新民建民和妹妹小俊更为幼小,山路崎岖,跋涉数日,先是坐车,后只能步行、骑马、乘船,最后沿江岸颤颤悠悠坐了一段滑竿,就这样抵达绥江小城,成了绥江人。
      
       
    《你来我往“官水井”》。“官水井”也叫水井湾,我从小学一年级起,就每天和弟弟新民去摇摇晃晃担水供家用,有时每天早晚要担两三趟,几年后虽然通了“简杆”自来水(竹筒剖开搭接引水),我家兄妹仍喜欢到水井湾的老井挑水喝,因为老井的水特别凉爽、干净、清甜。
          
    《包谷粑》、《猪儿粑》。书中专门推送了两种乡土美味粑粑,实际上,在我记忆中,绥江大街小巷可以吃到“三川半”一带最齐全的粑粑:猪儿粑、芽儿粑、泡粑、糖粑、油糍粑、黄粑、洋芋粑粑、苕粑、饵块粑粑、荞粑粑、发粑、清明粑粑、汤圆粑粑、糯米锅粑、姜粑、包谷粑(还要分新包谷粑和老包谷粑、包心粑和实心粑)……,何定兰家门口的横街子一带,是粑粑小摊、小篮最密集的地方。我想,绥江新城恢复老城记忆,专题打造一条粑粑文化街该多好。
      
     
        《打双草鞋好走路》。那时我家就有一台打草鞋的木头器具,由于保姆江五孃传帮带,我们都学会了打草鞋,自己打草鞋自己穿,爸爸妈妈出门下乡,也常穿江五孃教我和弟妹打的草鞋。

          
      《打杵的间歇吼一曲背二哥》,宗委哥画笔下就有我和弟弟妹妹小时候当“背二哥”的真实影子。文革前,为了让子女得到必要的劳动锻炼,上学之余,我和弟弟曾随父到凤凰背石头修堰沟,到后坝口县委党校背种子、肥料,到双河背石灰刷院墙,随段定贤老师到关口住进农家背洋芋、到24岗一带去背竹子,随江五孃到南岸去背新包谷、半边红李子。文革失学时期,全家生活困顿,更与四街八邻的娃咡姑咡一起,起早贪黑到猴子沟背煤炭、中碛坝背鹅卵石、铜厂背坛坛、中村背板子、罗汉坪背篾片、24岗五七干校去背包谷、背猪草,背累了打杵一歇就唱起一曲背二哥童谣:上坡脚杆软,下坡脚杆酸,平路上走起打捞川……。当时我大哥乔喜科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每月学杂费和生活费21元,就是我和弟妹当“背二哥”挣钱供上。
       
      令人感动不已的是,宗委哥凭着自己的回忆,还惟妙惟肖地画了一组我所熟悉的老一辈真实人物,其中,《门墙桃李竞芬芳》,画的是我的母校中城小学何衍绪校长,人物身后,是再熟悉不过的每天上课下课都要铛铛敲响的铁制校钟,在铛铛校钟敲响的岁月里,我和弟弟妹妹获得了人生最珍贵的第一桶“金”——比金银还贵重的启蒙知识。
      
    《仁心仁术杏林春暖》,画的是县医院粤籍内科名医刘克思,其医术精湛、扎根滇边、济世救人的往事,至今老绥江人仍历历在目。
      
    《文化馆里的奇才——姜眼镜》,我读小学时最喜欢到县文化馆去找姜长青叔叔玩,因为眼镜叔叔那里书多报刊多,可以多学点知识,而且我很喜欢听他眯着眼睛拉得悠悠动人的二胡曲。文革初期,我家被抄家,唯一一件奢侈品“美多”收音机被砸坏,就是请眼睛叔叔帮修好的。后来才知道,他们姜家藏龙卧虎,名人大家层出不穷,如著名国学大师姜亮夫(寅青)、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姜澄清与他出于同门。
      
     还有一画,画的是我的家父乔恒利,脚上穿的是草鞋,手上持的是水烟斗,背景是一副象棋棋盘。父亲因绥江上映《乔老爷上轿》而得“乔老爷”外号,虽贵为“乔老爷”,那时却断无老爷习气,“上轿”也是不可能的,所有嗜好,一是抽烟斗,二是工作之余,在大院黄桷树下、街头巷尾,约几位院内外同好,杀上几盘。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绥江水路发达,舟楫穿梭,船工、纤夫川江号子震天,但陆上未通公路,后来通了一点,也是坎坎坷坷、弯弯曲曲、行车不便的山地毛路。所以我父亲等干部下乡,即使是“县官”,也只能近者穿草鞋步行,远者骑马而去。县委县人委专门建有马圈,备有几匹高头大马,供“县官”下乡之用。文革期间,我父母成为“走资派”被批斗打倒,全家就搬进这个马圈。1972年,我从军不久回绥江过年,全家仍乐融融住在这个马圈里。(加注:父亲在“副官村”绥江县,文革前是一个副官——县委副书记,“乔县长”、“乔书记”及其“乔老爷”,是
百姓对他的习惯称谓
        
     小时候,我们一伙绥江娃咡姑咡,中碛坝去搬“打屁虫”,大操场去放风筝、东皇殿去躲猫猫、营盘上去“划甘蔗”、人民会场去看川剧、铁索桥下去钻“水迷子”,大汶溪去抓“鲢巴囡”,丁字口和正街上去“赶大场”,金江激浪中去“扯大把”、銅船码头去悉数曾经支撑大清命脉的水上“京銅古道”遗留港岸的最后二十多颗牛鼻石……,在李宗委、何定兰的家山风俗图里,都一一毕现,回到眼前。
     然而,半个世纪过去,沧海桑田,随着绥江水电建设和新型城市化发展,一座美丽亲水新城的崛起,李宗委画笔下的昔日“三川半”老绥江风俗图景,或沉于水底,或渐渐消失,或只剩只鳞片甲,许许多多已不为后人所知。绥江山清水秀、天蓝地绿,已经连续多届入选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是美丽国土西部最美水岸新城,发展生态与文化休闲旅游具有较高禀赋。“三川半”是绥江地域文化之脉、风土人情之魂,我多么希望,在绥江新城生态与文化建设中,能够以《家山回望》为主题和基本素材,重建一个“三川半”民俗小镇、民俗街区、民俗园、民俗博物馆或民俗走廊之类,让三川半标志地绥江 “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更好地重现金江文化魂脉,惠赐子孙后代。
     李宗委和我长兄乔喜科、大嫂肖芳玲的哥哥肖方其,是中学同窗好友,是我最敬重的三位大哥哥,1965年分别考上哈工大、北外和北工大。1968年初,我14岁多时,忍受不住被作为“黒崽子”的羞辱,跟着回绥度寒假的李宗委哥哥离开绥江,从安边一路搭火车来到北京,住进长兄乔喜科的北外宿舍大半年。宗委哥文理俱强,人品学品兼优,是高考理科状元,但他骨子眼里喜爱的却是美术,对中国书画艺术及西洋美术早有异乎寻常的了解,以致在校就是校园画家,所画西哈努克肖像曾亲手礼赠亲王手头,毕业后虽然多年从事国防科技事业,却不懈笔耕在翰墨丹青之中,后来索性走进职业画家生涯。
     钟灵神秀的绥江,是造就艺术大家的好地方,我认为绥江老家当代最有成就的画家,一位是逆画大家李宗委,还有一位是油画大师尹戎生。
     
     尹戎生油画代表作

     记得1982年我去中国美术馆写一个版画展评论,有幸与油画家尹戎生等前辈座谈交流。尹教授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留校任教后创作了《金沙江畔》、《夺取全国胜利》、《北上抗日》《鞠躬尽瘁——周恩来在病中》、《暴风骤雨》等大量名作。当年与尹教授初识,交谈间他说三川半副官村绥江也是他的老家,他还记得起绥江的河沙坝、碾子湾、横街上,会说“老婆婆,篾条穿耳朵”等不少绥江童谣,为了证实这一点,尹老还操起绥江口音背诵了一首宣统元年家乡一位“滇东老叟”的旧诗,诗题是《副官村遥寄通天河歌》: 
      金江万里溯苍峨,
      自古通天无一歌。
      倒看昆仑六百旋,
      直收峡岸九廻波。
      滇东老叟不懵懂,
      闲赋岁时未蹉跎。
      留取青山好为画,
       铜舟南岸李桃多。
      尹老释读说,清代结束前,绥江曾长期叫“副官村”,作为行政里名、分县名、镇名等,直到宣统二年(1910)才核准为"绥江县"。他说,“滇东老叟”全诗的“眼”,在一个“溯”上,诗人的独到眼光,在一个“倒看”上,也就是哲学和逻辑学讲的所谓“回溯法”,这位老叟博古通今,曾反观历朝古诗,竟然发现“自古通天无一歌”。
       一首旧诗,竟然激发我多年组织收集先秦以来至近现代金沙江暨长江流域遗诗及江源遗诗(当代除外)的积极性,后来宗委哥嫂也参与了收集整理工作,收集至今已达近一万五千多首,我们拟将此精选汇编定名为《长江怀古万诗总览》,制作三份,一份随《家山回望》一起,献给长江中上游“三川半”名邑绥江收藏,也许可以用作打造沿岸百里“大江诗林”景观,另两份拟分别献给长江源和长江下游重要标志地。
        
        美丽国土水美小城绥江                               (乔惠民摄)

       我引用尹老提到的这首旧诗,主要是想引用其中诗句来作为本文标题,并借尹老提到的“回溯法”来品味李宗委“禅风逆画”的艺术秘诀与真谛。
        “回溯法”之于文学创作,也叫做倒叙法;之于自然科学,叫做逆向思维或求异思维;之于设计领域,称为事后回溯设计;之于体育休闲,乃是反序运动,李宗委最初尝试“禅风逆画”,据悉就是得益于人体“倒立”反序运动的某些启示。而“回溯法”之于李宗委的美术创作,就是逆画,是他以“颠三倒四斋”号多年探索使用的一种反序美学思维形式。《家山回望》中无论风景画还是趣味小品,一如他过去的禅风画、仕女画,把他 “颠三倒四看世界,正儿八经读人生”的一贯画风体现得淋漓尽致。前面提到的滇东老叟确实不颠冬,他诗中最精华的两句耐人寻味,如果没有“倒看昆仑六百旋”,何来“直收峡岸九廻波”? 
      《家山回望》终于付梓面世,这是宗委哥人生晚晴的一部抚今追昔回望乡愁、往事钩沉图说故乡的心血杰作,更是一本形象、生动、有趣地认识老绥江、认识“三川半”地域文化和风土民情的小百科全书,是李宗委哥嫂奉献给梦里故乡的一份艺术精品与珍贵记忆遗产,在我眼里价值连城。衷心祝福宗委哥留取青山,宝刀不老,创作艺术再添新辉。
 
      (注:评论作者乔惠民,为绥江县委老干部乔恒利之子,现为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专职研究员、国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2020-1改称研究室)主任、美丽国土深呼吸小城专家组组长、天下口碑网总编辑)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