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振兴村全国村志馆文献|莫艳梅:论村志编修的几种模式

2023-04-14 17:23 广西地方志杂志  主页 > 村志 > 振兴村全国村志收藏馆 >

打印 放大 缩小

                主旨点睛:记忆瑰宝
                栏头署书:乔惠民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上党振兴村全国村志收藏馆馆长
                 插播导读:国土名片网小编芬儿、李新宇、李浩、张杨



论村志编修的几种模式

 
广西地方志杂志 2020年1期 

 

莫艳梅

(萧山区委史志编研室,浙江 杭州 311202)

村志编修,古已有之,改革开放后更是此起彼伏,蓬勃发展,这对于留存历史记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村志编修有哪几种模式?如何因地制宜选择修志模式?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一、村志编修的几种模式与得失

村志编修发展至今,已从传统的全志模式发展为多种模式并存,各有所长。

(一)全志模式(大而全模式)

就体例内容而言,传统的村志与传统的县志、市志、省志一样,发展至今,体例趋于完备,体裁以志为主,述、记、志、传、图、照、表、录等多种体裁并用;篇目框架较大,以章节体为主,要求横排竖写,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全面系统地记述村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一般上自事物的发端,下至修志启动年份,篇幅少则十几万字,多则几百万字,是为“大而全”模式。

目前,全国范围内村志编修的模式,包括村(社区)、自然村的编修,大多数是这种体例内容较为完备的志书。例如,201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杭州市萧山区《凤凰村志》(上下册)[1],设专志18编(村庄、姓氏、人物、村民访谈、凤凰村民未来期待调查、衙前农民运动、村政、村区建设、农业、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村级经济收益分配、村民生活、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艺文、风俗、文献)计76章、240多节、500多条目,另有总述、大事记、索引、参考文献、后记,图照1700多幅,表格778幅,总篇幅231万字,是至今全国篇幅最大的村志,较为全面、系统、鲜活地反映了西晋到2016年凤凰村的发展变化。

全志模式的优长是显而易见的:内容全面而系统,详古明今,尽可能翔实地记载了村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其史料价值和研究利用价值比其他的几种编修模式要高得多。

当然,编修全志模式也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耗时耗力耗钱财。编修时间,少则一两年,多则十余年。编修人员,少则一两人,多则十余人。编修经费与出版印刷费,少则几万元,多则几百万元,各村庄的条件不一样,修志的情形不一样,尤其在经费方面比较悬殊。

例如,杭州市萧山区《航民村志》(上下册))[2],编修历时9年,计194.2万字,总投入300万元,其中出版费24万元(印制2000套)。莫艳梅主编兼总纂的《凤凰村志》(上下册),历时2年零6个月,计231万字,总预算140万元,其中出版费35万元(全彩印制1400套)。航民村、凤凰村都是萧山区数一数二的富裕村,其经济实力与投入修志的经费,与一般的村庄不可同日而语。

又如,莱芜市钢城区《唐王许村志》)[3],历时2年零3个月,计18.6万字。唐王许村没有集体收入,没有钱修志出书,主编唐庚源于是发动在外工作的干部捐款,不足部分,他自己借1万元捐上,才保证了出书的需要(仅印制400册))[4]。利津县《临河村志》)[5],历时4年半,计62万字。该村也是一个“空壳村”,主编王曰华按照“借助外力,启动内力”的原则,分别向驻村帮扶单位和村民筹款,才保证了村志的按时出版(印制1000册))[6]。

不少的村因没有经费,编出的村志仅内部发行,没有公开出版。有的村拉赞助、搞募捐,还承诺给予捐资者上村志彩页等。这有得有失。得是筹到了资金,也褒扬了捐资者,失是因钱上照片,入志标准不平等,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志书质量。

二是体例略显呆板。大多数编修者参照甚至抄袭市县志的篇目框架,没有大胆创新村志体例。方志体的条块模式,比较适应有条块下属机构的县以上地方政府,村是最底层的单位,往下没有下属机构了,行业门类少,村级组织规模亦小,村志架构不宜套用市县志的篇目架构,否则就显得“大而空”。可灵活些,因地制宜采用章节体,或试用纲目体结构,设类目、分目、条目三个层次,各条块不强求平衡,条目也可多可少,只要横不缺大项,突出村情,就可以了。村民是村庄的主体,村民的生产与生活活动,直接构成了村史的主体。因此,要创新村志体例,突出村志的村民性和故事性以及可读性。例如,萧山区《凤凰村志》将村谱、村民口述历史、村民未来期待调查纳入到志中,还插入了每户一幅基本情况表,每户一幅家庭照,每户手写一句最想说的话,这些内容占全志总篇幅的52%,不仅增强了志书的记述深度,还增强了村志的鲜活性和可读性。

三是缺资料难采集。全志模式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时间上下千百年,丰富又有价值的资料从哪里来?大多数村庄没有出版物,村级历史档案也稀缺,有的仅存放近十年来乡镇下发的有关文件,有的年度工作总结也没有保留,村领导班子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记录也没有存档,更有的村历史上多次撤并,分分合合,资料严重遗失。要编写一部体例内容完备、详古明今的村志,是一大难事。有的编志者不想办法挖掘,加上不懂志体规范,把一些存史价值不高的资料甚至与本村无关的网络知识录入村志中凑数,这是不可取的。有的主编广征博采,通过口述访谈和田野调查,并结合档案资料、实物资料、图片资料,丰富志书内容,提高志书的资料性和存史价值,这是值得提倡的。

四是组织编纂处于各自为政状态,没有纳入全国统一规划管理。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把省、市、县三级志书规定20年左右编修一次,没有对村志编修提出硬性要求,村志编修多处于自发状态。至今,官修与私修并存,具体讲,有如下几种方式:①地方政府统一规划,地方志工作机构指导,由村委会组织实施修志。如上海市金山区村志编修在2011年被列入区“十二五规划”,至2017年124个村的村志编修全部完成。②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编纂,村民配合。如杭州市淳安县《下姜村志》)[7],就是由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编纂,下姜村资料收集小组配合,其主编贾大清、蒋文欢及编辑7人皆为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人员。③村委会聘请专家学者编著,村民配合收集资料。如萧山区《山后村志》)[8],由山后村党委书记任村志编委会主任,村委会主任任村志编委会副主任,聘请浙江工商大学教授、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王志邦为主纂。王志邦还应邀主编了《浦联村志》[9]《东冠村志》[10]等。④村民自发组织,有的在地方志工作者参与或指导下完成村志编纂。如1981年开始编纂的江山县《白沙村志》)[11],就是由小学文化程度的大队会计毛兆丰发起,并在江山县志办公室副主任毛东武的指导和参与,以及十位村民的协助下,前后花费10年时间编修完成的,该志13.8万字,其出版经费来自76位村民的捐款计1820元。⑤个人私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村志基本上是个人私修,主要由乡绅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个人私修者,有的是旅居外地的专家学者,有的属挂职驻村干部,有的是当地村民耆老。如宁夏固原古稀老人高荣峰花了9年时间编纂《崖堡村志》,山东临沂村民许亦江耗时4年自修《水南村志》,南宁76岁老人历时13年编写《孟莲村志》等)[12]。⑥承包给外面的文化公司或工作站。如广州市黄埔区《横沙村志》《双沙村志》即外包给某个编修团队[13]。

由于村志未纳入全国统一规划、组织和管理,有的缺钱缺人缺少理解与支持,有的没有上报地方志部门获取指导与培训,修志的进度不一样,质量参差不齐,这是全志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中国名村志模式(宣传读本模式)

2016年11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下发《关于印发〈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组织编纂出版中国名村志丛书,以编纂出版精品村志为目标,通过创新组织编纂模式和体例内容,出版一批质量高、影响大、社会效益好的名村志。收入范围包括: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经济强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其他特色村。截至2019年,中国名村志丛书已出版47部,涉及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历史文化名村13个、经济强村2个、新农村建设示范(试点)村3个、特色村29个。[14]

其体例内容不呈现“全志”的样式。特点是在坚持志体的前提下,体裁运用、篇目设置、资料选择等做适当创新,以记载村域范围内的微观资料为主,详市县镇志之所略;根据不同类型名村的特点,有选择性地记述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历史与现状,重在突出“名”和“特”,从而达到执简驭繁、文约事丰、便于阅读、利于传播的目的,实际上属于宣传读本模式。

篇目架构也不是传统的章节体,而是仿年鉴体,设置类目、分目、条目三个层次,一般篇幅在30万字左右。如上海市金山区《中洪村志》)[15],纲目有:梦里画乡——金山农民画的发源地、中洪览要、农民画村、农民画家、乡村旅游、村务管理、特色农家、现代农场、村民生活、风物风情、乡土文化、乡贤名人、大事纪略、附录、主要参考文献、编纂始末,合计13个类目、56个分目、340个条目,41.5万字。

组织编纂方式也有别于全志模式。凡入选中国名村志丛书的,由县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牵头组织编纂,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人员培训和业务指导,财政给予经费保障,最终志稿经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办公室和学术委员会评议审定,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发行。每年举办一次全国名村论坛,拍摄名村纪录片,扩大社会影响,以形成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品牌,并打造中国方志文化精品佳作。

该模式的优点是,组织编纂方式优于传统的村志编修,确保了“人财物”的到位,篇目与内容突出“名”“特”,图文并茂,可读性强,丛书体例统一规范,行文优美流畅,印制精美大气,书本厚度适中,利于宣传与传播的目的。不足之处是,内容欠完备,经济部类占比例微乎其微,非“名”“特”的事物入志少,史料价值与研究价值要逊于全志模式的村志。

(三)“微村志”模式(村情荟萃模式)

“微村志”是杭州市桐庐县地方志办公室创造的一种村志编修模式。其编修从“微”字着手,本着“见微知著”的原则,既创新志书的体例,又遵循修志的原则,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开门修志,利用“桐庐微村志”微信公众号直接向大众传播。始于2014年,利用高校暑假社会实践团队和桐庐历史文化研究会成员、新闻媒体记者、大学生“村官”等编写。内容大致有13项:基本概况、村史沿革、乡贤人才、文化古迹、历史传说、民风民俗、家规家训、美丽乡村、风景名胜、特色产业、历史建筑、“非遗”项目[16],主要突出村情特色。

篇幅微小,每个村1万字至2万字不等。如2016年10月由方志出版社出版《桐庐微村志(第一辑)》,选辑了30个村的资料,合计45.8万字,平均每个村1.53万字。2018年9月出版的《桐庐微村志(第二辑)》,又选辑了30个村的资料,合计49万字,平均每个村1.63万字。全县183个村将陆续编入“微村志”。

笔者认为,这一个个村的内容汇编成一部“微村志”,实为村情荟萃模式。

该模式的优点是,内容短小精悍,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少,组织编纂相对容易,因汇集了各村基本情况,给人以一域(县)乡村概貌,可读性、传播性也较强。不足之处是,缺乏记述的广度与深度,其史料价值与研究利用价值要逊于全志模式的村志。

“微村志”模式,虽然正式见于《桐庐微村志》,实际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浙江省已有此类做法,只是未称之为“微村志”而已。如1994年出版的《浙江省名村志(上、下)》,共选辑了604个村的资料,计215.5万字,平均每个村3568字,较之《桐庐微村志》字数更少。其体例形式大致统一,又不拘一格,不采用平铺直叙、面面俱到的写法,而是以特点和特色见长,达到以点见面的目的[17]。笔者认为,这也是村情荟萃之“微名村志”模式。

(四)自然村落普查模式(历史人文模式)

即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开展的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模式。该模式以自然村为普查单位,普查内容主要包括村名、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姓氏源流、人口、民族、民系、方言、民居、宗祠、风俗习惯、家谱族谱、家规族规、宗教信仰、文物遗址、掌故传说、历史事件、人物、华人华侨与港澳台同胞等,其中凡是列入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古村落、传统村落名录和特色明显的自然村,要突出自身特色。在普查的基础上,按照统一的规范与体例,编纂出版《全粤村情》,各地单独立卷编纂,由省统一评审和出版印刷。普查始于2015年,至2018年12月,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全面完成基本普查,列入普查的自然村13.3万多个,全部完成自然村普查表填报,资料填报系统入库率99.58%,198册《全粤村情》交送出版(全110卷、600册,近6亿字)[18]。

实为历史人文普查成果汇编。比如《全粤村情·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卷》2册[19],共收录该县517个自然村的简介,近180万字,1424张彩色图片,平均每个村3482字。卷前设连山概况,卷后附编后记,内容涵盖地理位置、村落由来、隶属关系、姓氏源流、人口状况、生产经营、物产资源、公共设施、风俗习惯、传统建筑、文献、礼仪、文物遗址、历史事件、主要人物以及古驿道现存遗迹等40项[20],这些都是普查的成果。

该模式的优点是,组织编纂方式与中国名村志的相类似,有“人财物”的保障;篇目内容短小精悍,与微村志的相类似,给人以一域(省)乡村概貌,尤其以自然村为单位,全面开展历史人文普查,这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是独一无二的,极大程度上抢救了村落历史文化,留存了历史记忆。不足之处是,记述的广度与深度逊于全志模式。

二、如何因地制宜选择修志模式

传统的全志模式(大而全模式)、中国名村志模式(宣传读本模式)、“微村志”模式(村情荟萃模式)、自然村落普查模式(历史人文模式),这四种村志编修模式,其体例、内容、记述方式、篇幅甚至书名各有不同,各有优长及其效用,为新时期村志编修事业增添了光彩。那么,如何因地制宜选择村志编修模式呢?

笔者认为可从三个方面考虑。

(一)有条件的村,最好选择全志模式

要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和编纂班子,挑选好主编,给予充分的资金保障和工作上的理解与支持。

要主动上报地方志工作机构,争取业务指导与培训,从篇目设计到志稿编写与评审,邀请专家介入,避免走弯路。

要广泛征集资料,深入开展口述访谈和田野调查,突出村情,创新体例,增强故事性和鲜活性,精益求精打磨志稿,提高志书质量。

当前,有的村民自发修志,没有邀请专家学者参与,也没有邀请地方志工作机构进行指导与业务培训,编纂质量不容乐观。有的虽名为“村志”,实际上不像“志”书,体裁五花八门,随心所欲,缺乏志书的体例规范。也有一些不负责任的文化公司,组织几个人,花几个月的时间,“短、平、快”出版一部二三十万字的村志,虽然“高效”,资料文献却不太翔实可靠。相对而言,政府组织的修志,或者专家学者主编的村志,质量较高,资料性强。

(二)符合中国名村志条件并申报成功的,机会难得

并不是每个村都可以列入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的。符合条件的,才可以申报,申报成功的,才可以进入编修程序。这是一个难得的宣传地方志又宣传乡村文化的好机会,应该积极参与。

(三)政府推动历史人文普查并出书的,要积极配合

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文化工程,有专门的普查班子,有专门的评审班子,有专门的出版经费,各自然村要大力支持与配合,积极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存乡愁和历史记忆。

(四)对编写全志有困难的,可组织汇编微村志

有的县区,乡村经济不发达,以一村之力,修一部上规模、够水平、能传世的志书是有困难的,而要在一部县区志中记述所属各村状况又会显得节外生枝,过于累赘,可退而求其次,由县区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编纂微村志,这是一种较为可行的办法。有的还可以通过社会捐助,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五)建议把村志列入全国修志规划管理

这是最终解决村志编修问题和大力发展乡村志的最好办法,对于助力乡村振兴和中国地方志的发展与繁荣,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