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秘域|李 鑫,梁英昊:北京延庆古崖居遗址考察及其文化资源发掘保护

2024-01-11 07:33 《收藏与投资》杂志  主页 > 村志 > 村庄名胜志 >

打印 放大 缩小

秘域(待解地域之谜)    栏头署书:乔杨    国土名片网钤印:王子盧   插播导读:国土名片网小编芬儿






北京延庆古崖居遗址考察及其文化资源发掘保护
 
《收藏与投资》杂志 2022年10期 
 
李 鑫,梁英昊(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6000)

具体地标位置:
北京市延庆区张山营镇东门营村北(国土名片网注)
 
一、古崖居的来源及概况
在北京市延庆区军都山洞沟,矗立着一处隐秘的古人崖居遗迹,今人称其为“古崖居”。古崖居内部规模庞大,洞室排列错落有致,散布在两座山的山壁上。进入石室内部可以看到,墙壁上有明显的凿痕,但是没有文字或图像。这里清晰地保留着当时居住者生存过的痕迹,室内配套齐全,凿有灶台、床、烟道等,墙壁上还留有壁槽,用于搁置日常用品,这都说明当时居住者已经有了成熟的生存经验。
 
(一)古崖居遗址的发现
1984年,“古崖居人类文明群落”在当地的一次文物普查中被发现。它东临松山自然保护区、南临官厅水库的海坨山,在延庆城区以西22公里处。“古崖居”这个名字就是在当时命名的。一直到现在,古崖居遗址的开凿年代以及功能等仍然是一个谜团。来自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周国兴教授和他的专业团队首次赶赴延庆区的古崖居洞窟遗址,调查发现这里曾是当时所谓的风水宝地,并且位置非常隐秘,战乱年月可在其中躲避。
 
(二)古崖居的布局
古崖居是至今在我国境内已经发现的古代崖居规模最大的遗址。在它的山外是一条与外界相连的山路,易守难攻。古崖居是在一片花岗岩墙壁上发现的,其以自然村落的形式散落在各个崖洞。它分为前面、中间和后面三部分,被称为“中国第一迷宫”。由于山上气温较低,大部分房间都建在向阳的一侧,房间内凿有一个炉子,其中烟道和石炕是连在一起的。这样的设计不无道理,石炕下的加热通道,类似于现在的火炕,它呈弧形状,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加热通道的作用,并且有利于气体通过烟囱排出室外。这个构造是由最原始的石头和土壤掺杂其他物质制成的,看似简单,但对于当时的先民来说,算得上是人类的智慧结晶。
 
二、调查概况介绍
(一)古崖居资料的整理
根据实地调查,古崖居有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内部功能齐全,但最引人注意的是火炕的设计。石室内设有喂马石槽,并且每家每户的马槽都打造得十分考究。为了方便饲养马匹,通常马槽的修建都不会离卧室太远。由此可知,马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它们可以是运货碾米的农业工具,也可以是出门代步的交通工具,甚至是御敌自卫的战争武器,这都体现了先民们的生活模式和聪明智慧。另外,古崖居每个石屋内的门、窗、灶、炕、壁橱、烟道等也都设计得恰如其分,比例与功能的规划都非常合乎常理。由此可见,先民们的审美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二)古崖居目前的研究现状
关于古崖居遗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年代和族属的考证上,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定论。从已发表的成果来看,赵其昌认为“洞室中灶台、火炕等遗存表明是一处人类居住遗址”。他还提出“凿室而居非汉族居住习惯,火炕起源于东北。古崖居与五代时由东北地区迁居妫州的西奚有联系,主张古崖居属于西奚遗址”。黄震云持不同观点,认为古崖居是契丹燕王家族墓地。专家于德源先生推断认为古崖居是古代戍所。
 
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提道:“关在沮阳城(今河北怀来县大古城村)东南六十里居庸[县]界,故关名矣,更始使者入上谷,耿况迎之于居庸关,即是关也.其水导源关山,南流历故关下,溪之东岸有石室三层,其户牖扇扉悉石也,盖故关之候台矣。南则绝谷,累石为关垣,崇墉竣壁,非轻功可举。”文中描写的居庸关经考证就在北魏居庸县界内,即今北京延庆区城北的古城村。他描述的石室正与今天发现的古崖居遗址是同样形式。这里提到的“候台”就是古代用于窥探敌人军情的堡垒,但由于都建在高处,所以当郦道元看到半山腰处的三层石室时,以为是候台建筑物,便称之为“候台”,由此引发了专家对古崖居作用的一些猜测。于德源先生认为,这些分布在长城附近的石室(古崖居)有可能是在长城执勤的驻军士兵的住所,修建在半山腰的石室不是为了便于观察,而是为了躲避夏天的山洪。如果我们将发现的古崖居遗址沿山势连接,作统一考察,可能有助于对东汉时期北京古长城的研究。
 
三、古崖居文化资源的开发价值与保护现状
(一)古崖居洞窟文化资源开发价值
1.经济开发价值
 
古崖居是延庆地区很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迹,现如今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旅游开发地,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但宣传力度还有所欠缺,它的精神价值是无穷的,价值是不断上涨的。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古崖居的经济属性会不断加强。
 
2.文化开发价值
 
古崖居因为其独特的遗迹形态而具有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除了可以研究古代人类的活动方式,还可以深层次探讨当时的气候、自然环境、政治、经济情况等,尤其是它的产生与构成都有利于我们去了解先民的生活,这其中涉及历史学、考古学等多个领域。
 
(二)古崖居洞窟文化资源的保护现状
1.政府保护现状
 
由于古崖居地质条件比较特殊,属砂质花岗岩。这种岩石结构有很大的空隙,很容易挖掘,但也很复杂,容易被风化。古建筑研究所工程师胡亦红教授说,她曾把一块用于实验的岩体暴露在室内,没过多久岩体便风化成了粉末。另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滑坡崩塌。这座山最初呈现的形状是馒头样式,但现在由于自然灾害,有些山体已经破裂并残败不堪。目前,古崖民居为了最好地还原遗迹面貌,仍在采用一些保守的维护方法,如钢箍加固、钢筋水泥墙加固、封闭天窗、喷洒水泥浆密封、加防护罩等。2002年,北京市文物局设立了古崖民居保护项目。目前,古崖居遗址由北京市古建筑研究院和延庆区文物管理研究所共同保护,他们对岩体的结构和材质进行了深入研究。截至目前,专家学者们分别尝试了国内外(美德和北京第二日用化工厂)的七种试剂。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之下,于2005年10月终于对实体进行了喷涂试验,其中选择了三个风化程度相似的岩体作为考察对象,同时在古崖居范围内进行了人工降水,通过对pH、温湿度、风速的参数记录可以观察到环境细微的变化。在实验的末尾,古建筑、考古学和化学保护方面的专家展示了结果,最后决定用化学试剂保护整个古崖居洞。
 
2.民间保护现状
 
目前,当地民众已经充分认识到古崖居的价值,自发组织保护团队对游客进行监督,及时阻止游客触摸、践踏、攀附等可能产生破坏的行为,防止对遗迹的毁坏。
 
(三)古崖居洞窟文化资源的保护对策
1.政府保护对策
 
风景名胜资源属国家所有,必须依法加以保护。各地区、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和形式出让或变相出让风景名胜资源及其景区土地。相关部门要加强健全法规体系。风景名胜区的法律和法规是保护、管制和指导风景名胜区工作的根本手段,必须要健全和完善有关保护古崖居的法律法规,并具备很强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构建健全的法律制度框架,才能加快风景名胜区的法制化进程。
 
2.经济开发保护对策
 
作为自然文化遗产,如何保持古崖居的完整性,做到真实还原历史遗迹并传给下一代才是当今开展文化保护的最终动力。古崖居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同以往的价值意义。政府要深刻认识到古崖居名胜资源是一种保护资源,而不是绝对的开发资源,对于古崖居风景名胜资源的利用必须以保护为前提,要让古崖居的资源可持续利用,这是风景名胜区开发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最佳方案。
 
3.学术界保护对策
 
目前,周国兴教授的建议在学术界更具代表性。古崖居的挖掘应十分小心细致。鉴于当下开发的条件还不够充分,最重要的是采取部分措施保护古崖居,并对游客提出禁止在参观过程中攀爬和触摸的要求,防止岩体加速风化。除了对游客进行约束,我们更应该加紧测绘研究,综合考古、历史、建筑等学科进行论证,确定古崖居的开凿时间并给出有效保护方案。
 
四、结语
这次考察,让我们清晰地了解到古崖居遗址的魅力,那里有古人的“别墅”,有他们精湛的修建技术,有优美清新的生态环境,有传承至今的生存智慧。当我们回归自然生活,在触碰历史尘埃的过程中拨开层层迷雾,感受先民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时,可以唤醒对远古场景的想象。正是通过对遗迹遗址的真实还原,我们才真切感受到祖先与自然的抗争,在艰难中如何生存,正所谓“烽烟千古事,崖洞一时迷”,希望我们的考察报告能给以后的解密者一些帮助。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