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经济】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指数评价研究报告(2019)

2020-06-11 15:59 南方网  主页 > 趣旨 > 我的国土 > 国土大湾区 > 湾区深改 >

打印 放大 缩小



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指数评价研究报告(2019)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走在全国前列,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的重要期盼,也是广东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关键抓手就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十九大以来,广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产业创新动能转换、工业提质增效、服务业能级提升、互联网新业态培育等方面不断发力,从而使产业结构调整走在全国前列,对推动广东乃至全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然而,广东产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仍需破解,产业发展质量仍待提高,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不足,民营经济发展潜力仍有待释放,金融、人力资源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力度不强,新旧动能还未根本转换。广东要在新时代继续引领和支撑全国改革发展大局,就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高质量发展之路走实走好,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双区驱动效应”,把发展着力点放在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上,构建协同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推动广东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走在全国前列,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动改革开放。
  为科学、直观地判别广东产业转型升级进程的阶段特征,2019年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结合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及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要求,对广东21个地市的产业转型升级指数进行测算,量化评估广东21个地级市在动力转换、结构优化、提质增效三个层面的发展状况,以此全面识别广东21个地市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及短板,并明确下一步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评价结果将为政府及企业制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二、广东21个地市产业转型升级指数综合测评
  本课题组通过深度剖析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形成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结构-效益”耦合机制框架,并从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转换、结构优化和提质增效三个维度来构建产业转型升级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提炼出三大类9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从不同侧面考察产业转型升级水平。依托上述产业转型升级指数评价体系,课题组通过搜集广东21个地级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各项数据,测算得出2019年度21个地级市的产业转型升级指数。
  (一)总体特征:形成“核心引领+四大梯队”的格局
  总体来看,广东21个地市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有所提升。深圳产业转型升级指数得分最高,广州位居第二,珠海和东莞分别位居第三和第四。前十名余下城市依次为惠州、中山、佛山、江门、肇庆、汕头。
  从区域分布特征看,珠三角核心城市引领广东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指数得分较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基本反映了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区域格局——以深圳、广州、珠海等珠三角核心城市为主,其在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发挥着核心与引领作用;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背景下,三大核心城市依托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国家级战略平台,引领区域合作模式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珠三角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实现和粤东西北地区的产业共建、区域共荣。
  从产业转型升级指数得分的分布来看(见下图),深圳、广州、珠海等3个城市的得分在700分以上,其余18个地级市的指数得分在350分到700分之间。根据指数得分的分布情况,可以将广东21个地级市大致分为四个不同的梯队。
  广东21个地级市产业转型升级指数得分散点图
  具体而言,21个地级市中,深圳、广州、珠海位列第一梯队,3个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指数综合得分在700分以上,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产业转型升级进入了相对优化的阶段;第二梯队的东莞、惠州等5个城市综合得分在600分到700分之间,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初见成效,但新动能培育尚需时日,产业转型升级水平进入稳步提升阶段;第三梯队的肇庆、汕头等10个城市综合得分在400分到600分之间,产业转型升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第四梯队的云浮、潮州、梅州3个城市综合得分低于400分,产业转型升级水平处于较低层次,表明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活力有待增强,产业层次有待提升。
  (二)四个梯队的主要特征
  1、第一梯队:深圳、广州、珠海
  深圳、广州、珠海的产业转型升级指数得分都在700分以上,领先于其他城市,位列第一梯队。这三个城市均位于珠三角核心区,通过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产业转型升级取得可喜成绩,有力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一梯队三个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主要特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深圳创新驱动成效明显,新产业新动能加速成长
  深圳在动力转换、结构优化、提质增效三个层面的得分均排在全省首位,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双区驱动效应”,深圳充分发挥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引擎作用,优化创新生态环境,积极培育先进产能,提升企业竞争力,着力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其中,全市研发经费支出水平再创新高,2018年深圳全社会R&D经费占GDP比重达4.67%,远高于全省其他地市,是第二名珠海的1.66倍,第三名广州的1.72倍。科创型企业和人才优势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万人就业人员中科研人员全时当量达到988.26人,比第二名广州高出170人。现代产业占比持续提升,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重高达67.10%,继续领先于省内其他20个地市,是全省均值的2.13倍。
  (2)广州、珠海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稳中向好和产业转型升级
  广州以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为目标,全面提升中心城市发展能级,依托科研资源优势及区位优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培育IAB、NEM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基本建立起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互动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2018年,广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7.53%,比第二名深圳高出7个百分点,继续居全省首位。但与深圳相比,广州制造业的技术含量仍有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万人就业人员中科研人员全时当量低于深圳,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仅为13.40%,不足深圳的1/5。
  珠海作为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的龙头,在粤港澳大湾区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激活制造业企业活力,推进全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R&D研发占比、每万人就业人员中科研人员数量、企业平均贷款余额、高技术制造业比重、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单位GDP能耗等指标的得分排名均较为靠前。但珠海私营经济规模相对较小,私营企业投资比重的指标得分较为靠后,民营经济发展潜力仍有待释放。
  小结:第一梯队的3个城市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创新驱动成为产业转型升级主要动力,新兴产业及新经济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产业转型升级动力转换指数得分居全省前三位;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趋势明显,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互动融合,“三新”经济发展加快,引领广东全省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改善,节能减排的内涵式发展模式日趋成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指数得分居全省前列。
  2、第二梯队:东莞、惠州、中山、佛山、江门
  第二梯队的5个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指数的得分在600至700分之间,包括东莞、惠州、中山、佛山、江门五个珠三角城市。这5个城市建设高质量的现代产业体系初见成效,在增长动力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经济质量改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第一梯队的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转型升级的任务仍然艰巨。第二梯队的5个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在动力转换和提质增效方面具有共性特征,主要表现如下:
  (1)形成多层次创新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动力转换
  处于第二梯队的东莞、惠州、中山、佛山和江门五个珠三角城市,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和“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战略,坚持以创新驱动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推动模式、业态、制度、文化、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动力转换指数得分居全省前列,仅次于第一梯队的三个城市。其中东莞作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关键城市,拥有松山湖和滨海湾新区两大核心创新平台,九个创新研发型节点、创新制造型节点和创新服务型节点,惠州依托地缘优势,积极承接深圳创新要素,探索与深圳的创新合作机制和合作模式,自身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得到有效提升。东莞、惠州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排在全省前三名,仅次于深圳。
  (2)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领实体经济提质增效
  第二梯队的5个城市,以制造业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以新一轮技术改造为主抓手,推动制造业从规模导向走向品质导向。同时,注重新技术、新模式的产业化应用,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展示平台,提高科研成果本地转化速度和效益。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比、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指标仅次于第一梯队的三个城市,其中东莞、惠州在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上高于深圳,居全省前两位,江门在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上居全省第四位,高于广州、珠海。
  小结:第二梯队的5个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逐步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化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产业结构向高端演进,生产效率持续提高,实体经济不断优化。在打造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多重利好下,承接深圳创新要素的溢出效应,东莞、惠州转型升级成效斐然。但江门、佛山由于高技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较低,导致结构优化指数得分排名在全省较为靠后。
  3、第三梯队:肇庆、汕头、韶关、河源、清远、阳江、汕尾、茂名、揭阳、湛江
  第三梯队的10个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指数的得分在400分至600分之间,包括一个珠三角地区城市肇庆,三个粤东地区城市汕头、汕尾和揭阳,三个粤西地区城市阳江、茂名和湛江,三个粤北地区城市韶关、河源和清远,产业转型升级水平有一定提升,但与珠三角核心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第三梯队的各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主要特征表现为:
  (1)肇庆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工业转型升级新路径
  肇庆充分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依托区位交通、生态环境、土地空间等多重优势,以工业园区、产业基地为载体,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产业溢出,形成研发孵化在广深、落地产业化在肇庆的创新产业承载模式。其中肇庆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力度持续提升,企业平均贷款余额得分排在第5位,仅次于第一梯队的三个城市和佛山。
  (2)汕头、汕尾和揭阳注重产业生态体系建设,呈现环境优化增长格局
  处于第三梯队的汕头、汕尾和揭阳三个粤东地区城市,多年坚持不懈地全面融入珠三角,接受珠三角产业转移与辐射,特别是汕尾的深汕特别合作区成为深圳第“10+1”区,创新的“特区飞地”合作模式助力汕尾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同时,以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目标,在正确处理好节能减排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方面成效显著,如汕头、汕尾在单位GDP能耗指标的排名分列第三、第四名,仅次于深圳和珠海。私营经济也逐步发展壮大,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揭阳、汕头、汕尾私营企业投资占投资总额比重的指标排名居全省前三位。
  (3)阳江、茂名和湛江发挥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粤西的阳江、茂名和湛江三个城市紧抓省打造湛茂阳沿海经济带和振兴粤东西北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和“一核一带一区”的政策红利,着力拓展石油化工产业链,引进沿海重大建设项目,以大项目推动产业量质提升、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融合发展。茂名、湛江以专业产业园、引进龙头骨干企业等形式,形成粤西区域重化产业集群。阳江通过与珠海的产业共建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对接珠三角,延伸拓展珠江西岸先进制造业带的重要产业区功能职能。同时,私营企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有效稳固,阳江、茂名私营企业投资占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列全省第5和第6位。
  (4)韶关、河源、清远注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粤北地区的韶关、河源、清远三个城市针对企业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遇到的难点,出台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在推进钢铁、有色冶炼、能源电力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大力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文化旅游、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高技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得到了提升,如河源高技术制造业占比指标在全省排第4位,韶关生产性服务业占比指标在全省排第3位。在结构优化指标得分排名中,韶关排在第四位,仅次于深圳、广州、东莞。
  小结:第三梯队的十个城市多为粤东西北城市,虽然产业转型升级总体水平相对珠三角地区仍处于较低水平,但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和“一核一带一区”的政策红利,积极承接大湾区产业和科技创新溢出效应,在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的引领下,充分发挥私营企业的创新和投资活力,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环境效益的有效提升。但是创新资源投入不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成为制约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
  4、第四梯队: 云浮、潮州、梅州
  第四梯队的三个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指数的得分在400分以下,其中潮州位于粤东地区,云浮、梅州属于北部生态发展区,产业转型升级水平整体较低。第四梯队的3个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主要的共性特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产业共建稳步推进,结构调整初显成效
  第四梯队的3个城市分别处于粤东和粤北地区,拥有土地和生态资源的先天优势,但受限于交通基础设施滞后,产业转型升级和城镇化进程较慢,仍处于城市化中期和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近年来,随着产业共建的持续推进,这3个城市的发展稳步提速,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链跨区域对接合作加强。梅州、云浮、潮州高技术制造业占比指标在全省分列第8位、第11位和第14位,梅州生产性服务业占比指标得分居全省第7位,云浮私营企业投资占投资总额的比重居全省第4位,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调整。
  (2)创新动力不足,对生态效益的关注不够
  第四梯队的3个城市自身科技创新资源较为匮乏,内生发展动力不足,虽然正在全力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珠三角地区,但由于外部带动的产业转移与当地资源禀赋融合度不够,本土大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转型升级动力受限,3个城市在研发投入指标得分排名中均较为靠后。同时,由于部分地区在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时,缺乏系统性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甚至忽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导致污染转移风险加剧,提质增效得分在全省的排名较为靠后。如潮州、云浮、梅州单位GDP能耗指标得分在全省排名处于后五位,潮州、云浮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指标得分在全省排名处于后三位。
  小结:第四梯队的3个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总体水平较低,尽管依托产业共建的持续推进,工业发展提速明显,高技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有所提高,但科技创新内生动力明显不足,创新绩效有待提升,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度亟待增强,仍未摆脱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产业转型升级任重而道远。
  三、广东21个地市产业转型升级指数的分项测评
  课题组进一步从动力转换、结构优化和提质增效三个维度,对广东21个地市的产业转型升级情况进行分项测评,比较分析21个地市各自的产业转型升级优势与不足。
  (一)动力转换
  动力转换指标反映了广东21个地级市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换的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及成效,体现了21个地级市对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的集聚能力。
  深圳产业转型升级动力转换指数为400.00,在21个地级市中居首位,其在科研经费投入、技术型人才数量、金融资源使用能力等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珠三角9市在产业转型升级动力转换排名中均位居前列,表明创新资源本身具有较为强烈的集聚效应。珠三角9市以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双区驱动效应”,稳步推进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为“源头”,各类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技术中心为“支撑”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在全省产业创新中起到了支撑引领作用。
  具体而言,从研发投入指标来看,2018年珠三角9市全社会R&D研发支出占比的均值达2.59%,而粤东西北地区R&D研发占比的均值仅为0.66%,两者存在明显的差距。从人才投入指标来看,珠三角九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万人就业人员中科研人员数量的均值为644.96人,粤东西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万人就业人员中科研人员数量均值仅为287.89人。其中,深圳是唯一一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万人就业人员中科研人员的数量超过900的城市,广州为819.22,排在第二位,珠海以713.15排在第三位;而有7个粤东西北城市该指标低于300,表明粤东西北与珠三角在创新人才数量方面存在巨大差距。从金融支持指标来看,珠三角九市单位法人企业贷款余额均值为572.52万元,比粤东西北地区单位法人企业贷款余额均值高出230.91万元,其中深圳、广州单位法人企业贷款余额均超过1000万元,分列第一、第二位,大幅领先于第三位珠海(580.96万元)和其他城市。
  (二)结构优化
  结构优化指标表征了广东21个地级市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二三产业的协调性以及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协调性发展,全面反映了产业转型发展的能力。
  深圳的产业转型升级结构优化指数为244.68,在21个地级市中居首位,其在高技术制造业比重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广州的产业转型升级结构优化指数排第二位,其在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方面优势突出。整体来说,珠三角九市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结构优化成效方面并不是遥遥领先,其中佛山、肇庆、江门等市由于高技术制造业比重、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不高,结构优化指数得分排名较为靠后;而粤东西北地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一核一带一区”建设,大力振兴实体经济,私营、民营经济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主体,在改善经济结构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结构优化指数得分排名前十名中,粤北地区的河源、韶关、清远和梅州均位列其中。
  具体而言,从制造业结构指标来看,粤北的河源、梅州和粤东的汕尾、揭阳均进入前十位,表明粤东西北地区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整体而言珠三角9市高技术制造业所占比重仍显著高于粤东西北地区。从服务业结构来看,珠三角9市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较高,粤东西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也有较大改善,前五名为广州、深圳、韶关、东莞和河源。从投资结构来看,粤东西北地区由于国有企业较少,民营企业相对较多,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私营企业投资比重排名的前六位均为粤东西北城市,分别为揭阳、汕头、汕尾、云浮、阳江、茂名。
  (三)提质增效
  提质增效指标测度了广东21个地级市从粗放型增长向内涵式发展转换的成效,反映了产业转型升级对生产效率、生态效益和创新效益的改善提升。
  深圳的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指数为281.44,在21个地级市中居首位,其在单位GDP能耗方面显著领先于其他城市,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两个指标排名也均位于全省前三位。整体来看,提质增效指标排名前八位均为珠三角城市。
  具体而言,从生产效率来看,除肇庆外,其他珠三角8市均位于前列,粤西地区的茂名和粤东地区的汕头进入前十位,粤北地区的河源、云浮、梅州排在后三位;珠三角地区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均值为17.93万元/人,而粤东西北仅为8.33万元/人,不足珠三角地区的一半。从生态效益来看,深圳、珠海节能减排效果良好,单位GDP能耗分别低至0.36吨标准煤/万元和0.41吨标准煤/万元;需要指出的是,汕头、汕尾两个粤东城市,继续走新型工业化和“低碳”经济道路,环境保护取得较大成效,单位GDP能耗指标排名第三位和第四位。从创新效益来看,东莞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46.29%,在21个地级市中居首位,粤东地区的汕尾、粤北地区的清远进入前十位,表明依托深圳、广州的科技创新要素溢出效应,粤东西北地区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得到有效改善;但从整体上看,珠三角九市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均值为28.84%,是粤东西北地区该指标均值的2.17倍,表明珠三角9市的创新产出能力明显高于粤东西北地区。
 
  课题督导:向晓梅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课题组长:吴伟萍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课题副组长:胡晓珍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课题组成员:燕雨林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张拴虎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杨  娟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陈世栋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童玉芬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林正静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陈小红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二○二零年一月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